春姑娘来了!她把迷人的春光撒满人间,美丽的公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你瞧,那座圆形的大花坛,开满期千姿百态的花朵。白色的月季,紫色的玫瑰,红色的花花等等,分别组成一个个艳丽的花环,真是万紫千红呵,彩色蝴蝶被吸引住了,它们一群群飞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公园里,到处都是一簇簇、一片片不知名的小花儿,红、黄、蓝、白各式各样。有的钻在狭窄的石诚意缝里,有的躺在树下的泥土堆上,有的长在假山上,把假山中间的山洞当面镜子照,真像一群顽皮的小姑娘。
路边树木欣欣向荣。樱花树上,怒放着一簇簇红白相嵌的樱花,白的像雪,红的像火,好似像雪山火炬合成的彩绸,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晃,欢呼春的到来。有几株桃树的树杈上,缀着一朵朵红艳艳的花,就像害羞的小姑娘,露出半边带着红晕脸蛋朝着你微笑。春风中,不时飘来阵阵淡雅的花香,令人心醉。
春天的公园充满了活力,春天的公园把美丽印在人们心中,愿明媚的春光永驻人间!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我学会: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解决问题要靠言和行两方面。儒家崇尚仁义礼智的话虽然很好听,哪一句话也不能说错,但如果矛盾来了当政者又处理不了,岂不是让百姓认为是愚弄忽悠么?说一套做一套将把社会拖入虚假败坏的道路。当然这也不怪孔子这位几千年前的老者,说一套做一套是后来的'实用主义者为了统治就把儒学改造的结果。宣扬道德的人不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两面派和利用善良的人才是。老实人无法生存,不是道德欺骗的结果,而恰恰是道德得不到贯彻的结果。古代道德文化运用得当是征服天下的利器,运用不当也是自取灭亡的根源。要避免儒学成为道德上的花言巧语或君子灭亡的导火索,大家不能不具备火眼金睛。中国以前批孔是因为它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批孔才能兴起革命,如今不批孔了,证明统治者背离了继续革命的路线,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批孔不是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而是批判封建主义腐朽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看看那些领导的豪华住宅和办公室,抽的烟喝的酒和坐的车,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成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贵族。
我们可以宣扬“和为贵”、“仁爱”和“中庸”,但这是对人民内部或在朋友之间。我们不能否定对国内外寄生阶层或对敌人的斗争。那些寄生阶层希望劳动人民继承儒教的仁爱精神,如同豺狼希望绵羊继承善良一样,如果搞不清敌我,劳动人民的仁爱会促使自己在豺狼的口味里变得更加鲜美。中庸也应该是在同类里搞折中,如同在红色与橙色之间求平衡,对于白黑之间搞折中就会导致一锅好汤被一颗老鼠屎坏掉。在敌人和恶势力面前不讲原则地搞中庸之道是带给中国人民耻辱的罪魁祸首。几个日本鬼子押着上百强壮的中国北方男人去处决,这种情况之所以得逞,就是因为中国人中少有敢于冒头斗争的人。中庸本意是让人凡事需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人应当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而某些人的中庸之道变成了明哲保身的庸俗哲学。
发扬儒学,就要提防西方肉食动物思维的掠食文化,改造自身温文尔雅的内敛型草食动物思维特征。有必要将儒学的精华和马列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这样中国儒学就如同牛羊长了锋利的角。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好朋友就应该如此,但是对于亡我中华之心不死的西方豺狼,就应该给它们点颜色看看。儒家是中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和其它文化综合运用和继承,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众人捧柴火焰高,否则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独木难支的情况。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游曲阜,主要是游“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听导游说,游“三孔”,最好是从规模最大、最雄伟壮美、金碧辉煌的祭孔要地----孔庙开始。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跟在导游身后,我们游览了五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堂、两斋。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殿。这儿的殿宇都有着精美的雕刻,而且金碧辉煌,好像一副美丽的画卷。我们还看到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都是来敬拜孔子的。听导游讲,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有皇帝写的错别字。我非常感兴趣,便前去观看,果然在门额上看到了“棂星门”---- 由乾隆皇帝亲笔题的三个大字,其中“棂”字是个错字,因为“棂”字按繁体写法应当是“欞”,而皇帝将此字去掉了下面的“巫”字。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按导游的解释,皇帝不喜巫术,所以有意去掉“巫”字。按书上的说法,由于“星”和“门”二字笔划少,而“欞”字笔划太多,为了达成和谐,便去掉巫字,减少笔划,放在一起和谐美观。说来说去,最终也不知乾隆是有意去掉“巫”字还是真的写错了。反正几百年过去了,至今,棂星门上一直有个字典里也查不到的“欞”字。
游完孔庙,我们又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家” 的孔府,导游阿姨告诉我们,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豪华的封建贵族府地,孔府的布置很有讲究,院内的路分为中、东、西三路布局,东路为“东学”,是孔氏家庙或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西路为“西学”,是孔子的后裔学诗习礼的地方。中路名堂很多,我只记得有三堂六厅,当我们走到通往二堂的过廊时,看到两条很普通的红漆凳,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俗话中“冷板凳”,原来“冷板凳”是有来历的,孔府的`故事真多!
从孔庙出来,我们乘坐观摩车观光浏览,边走边听导游和司机的讲解。在万木苍翠,百花掩映的孔林中,碑石林立,我们还看到了明代李东阳、严嵩和清代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3600余块。最后,我们来到了孔子墓前,这个墓就像一个隆起的马背,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在孔子墓的东边,我们还参观了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墓,南边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墓。孔子子孙三代都葬于这个墓区里,而且墓葬这种成“品”字形布局,被成为“携子抱孙”。原来墓碑也蕴藏着这么的文化。
游玩归来,我发现孔庙、孔府、孔林的一石一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不禁为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感到自豪!
大家认识我吗?我长着两只又大又圆的眼睛,锐利的爪子,坚硬带钩的嘴,圆圆的脸和一双宽大的翅膀,与众不同的是我的头部上侧左右各长着一丛毛,很像猫耳朵。你们猜猜我是谁?
对了!我就是鼠类的克星、田园的卫士--猫头鹰。
人家都在电视、画报上见过我们,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住在郊外或田野的树上,白天休息,晚上出来觅食。我们的眼睛在白天没有多少用处,是个睁眼瞎,但一到晚上,我们的双眼能洞察一切,在黑暗的林间或田野中准确地发现诡秘的鼠类行踪,无论多么狡猾的老鼠也休想在我们的爪下逃生。
我们的翅膀也很特别,翅膀的骨头中间是空的,而且非常大,这样我们能够轻盈地飞起,无声无息地接近捕猎目标,以至于它们往往还没有发觉,就做了阶下囚。
我们猫头鹰是候鸟,冬天,我们到气候温暖、食物充足的'南方去过冬,等到春天来了,我们再回到北方繁殖后代,壮大我们的队伍。
我们的种类有十多种,我们的踪迹遍及世界各地。我们这个庞大的家族,抑制着鼠类带给人类与自然的灾害。不信,你瞧!我们每只猫头鹰一个晚上能吃十五只老鼠,这样一年就能吃五千多只老鼠,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当人类的食粮受到保护,减少了财产被鼠咬的破坏,危及人类生命的鼠疫得以控制,人们不会忘记这里也有猫头鹰的一份功劳吧!
当然功不必自论,我们只希望成为人类的朋友。可遗憾的是,有的人把我们视为灾星,什么夜猫子进宅,祸事到来,这是个别人的偏见,我们不计较;可气的是,有些人大肆砍伐树木,使我们无家可归;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用各种器具对我们肆意捕***,照这样继续下去,我们这些鼠类克星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保护着人类,而威胁我们生命的却恰恰来自于人类。
人类——我们的朋友!你们想到没有,当我们在地球上消失之时,就是鼠害成灾之日。到那时,庄稼被破坏,财物被咬食,鼠疫横行威胁人类生命,再想起我们岂不晚矣!大自然不止一次地向人类发出警告,谁破坏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我们真诚希望人类不要再向我们举起屠刀,猫头鹰和人类永远是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共同努力消灭鼠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