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初中定语从句专项60道与答案解析)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初中定语从句专项60道与答案解析)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03 11:59:48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初中定语从句专项60道与答案解析)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一】

“现在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

此项要明白三点:(1“现在分词短语”与前面的名词一定是主谓关系;(2它隐含的时态为与谓语动词同一阶段的时态。例如:谓语是一般现在时或将来时,现在分词所隐含的是现在时、现在正在继续时;如果谓语动词为一般过去时或将来时,现在分词所隐含的时态为过去时、过去正在进行时;(3being+-ed表示“正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如果信息的`中心在什么时候可以用现在分词呢?

(1当被修饰的名词为“不定代词”、“泛指意义的名词”或“专有名词”,可用现在分句短语作后置定语

由于主语是泛指,句子的意思往往表达的是一条“道理”或一件“事实”,所以它们的隐含时为“一般现在时”,此时就可以用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为了看清分词所隐含的时态,配上定语。

为了读者看得明白,配上定语从句,把分词所替代的时间展示出来。

例1:Anyone touching that wire will get an electric stock.

任何人碰到那根电线就会触电。

= Anyone who touches that wire will get an electric stock.

例2:The only real and lasting solution is to convince people that driving is a skilled taskrequiring (=which requires constant care and concentration.

唯一一个有效、持久的方法是说法人们相信,开车是一种技术活,需要不断的小心,思想不能开小差。

例3:Charles and Sydney, looking (=who lookso much like each other, are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wins.

查尔斯和悉尼两个人的相貌非常相似,经常被人误解为双胞胎。

注:虽然被修饰的词是泛指意义的词,但是如果从句里的时态不是同步,则不可以用“现在分词”去作后置定语,只能用“定语从句”。

例句Do you know anybody who has lost a dog?

你知道有谁丢了一只猫?

(2 当被修饰的名词为特指,即有the限定,可用现在分句短语作后置定语

此类与上面一类一样,与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为主动关系,所不同的是它强调该动词“正在进行”。

例1:Would you help me to pass this note to the person sitting in the corner?

能帮助我把这个条子递给坐在角落的那个人吗?

= Would you help me to pass this note to the person who is sitting in the corner?

注:同上一个“注”道理一样,本项虽然主句的主语是特指,但两个动作时态不是在同一阶段时间内发生,所以也不能用“现在分词”作定语,只能用“定语从句”。

例:The police are questioning the criminal who robbed the bank.

警察在审问那个抢劫银行的犯人。

(4“Being+过去分词”表示“正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Being+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等同于含有“正在进行时+被动语态”的定语从句。请注意与下面的“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的区别,此项里的being是不可以省略的,否定表示现在时、完成时和过去时的被动关系了(详见2“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

例1:The dormitory being built is for girl students.

正在盖的宿舍是给女生住的。

例2:The baby being taken care of by my mother is mine.

正在由我妈妈带的这个婴儿是我的。

“过去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

此项要明白三点:(1“过去分词短语”与前面的名词一定是动宾关系;(2主句为一般现在时或一般将来时,“过去分词”所隐含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如果有时间/地点状语或有by引导的介词,还可以替代过去时,因为时间/地点状语以及by引导的状语都是强调的是动作。当谓语动词是“一般过去时或过去将来时”的时候,“过去分词”所隐含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或“过去完成时”。下面同样用分词与定语从句对比的方式要看看“过去分词”所替代的时态。

例1: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may be lessened by use of a group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decision-maker. 对于作出某项行动的决定,集体作的要比个人作的风险小。

= The risk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may be lessened by use of a group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decision-maker. (由于主句为一般现在时,从句的时态与它同步,所以可以省略关系代词和助动词

例2:In fall 1992, people in Iowa sent truckloads of water to help Floridians hit(=which was hit by a hurricane.

在1992年的秋天,爱荷华州的居民将好几辆卡车的水送到受飓风袭击的佛罗里达州人的手里。

例3:I’d like to make some comments on the meeting held (=which was heldyesterday. 我想对昨天召开的会议发表一点看法。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二】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接下来请欣赏《六国论》中一段精彩论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此段论述,作者仅仅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故”却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无懈可击。作者开头就指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也有几个国家并非如此,于是作者就退一步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分论点,最后用一“故”字做出因果判断,让人信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运用关联词语的本身就是在说理,而此种说理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堆砌,而是通过严密逻辑思维或假设、或因果推断、或条件推断来阐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极富逻辑思辨的,《灯下漫笔》可见一斑: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区区几段文字,却连用了好几个关联词语,并列、转折、因果,说理层层递进,不乏辛辣讽刺。

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多开动脑筋,不要简单去思考问题,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前因后果,懂得迂回曲折,思维的成熟是离不开思考的。记得,一次课上我要学生用关联词词语写一段有关“弯曲”的语句,一位女生写道:

人生当中,比我们强大的对手不胜枚举,所以适当的弯曲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弯曲不是耻辱和无能,不是阿谀逢迎、摧眉折腰,而是让我们了悟身后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段话,貌似简短,其实却包涵了思辨色彩,读来令人深思。

最后请欣赏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山”中之“人”真仙也。看来,

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无尽禅意,方才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三】

“形容词短语”省略的理由和方式,与“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一样。当它们不是句中的重点信息,就可以去掉关系代词和be动词。形容词作后置定语同定语从句一样,可以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

例1:I bought this comic book hot off the press. 我买了这本刚刚出版的漫画书。

例2:She is a kind lady, ready to help others. 她是一个善良的女人, 总是帮助别人。

例3:Companies large and small the world over have been developing their own “corporate universities”.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一直在办自己的“公司大学”。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四】

介词短语替代定语从句有两种方式:(1省略“关系副词+主语+be动词”,或“关系代词+be动词”;(2根据从句的意思改编。

例1:We have never forgotten the days (when we were at college.

我们从来没有忘记在大学对书的日子。

例2:I don’t know the person (who is in your office.

在你办公司的那个人我不认识。

例3:Those who have high expectations but do not have those relationship skills are likely to be brought down to earth fairly quickly as their Prince or Princess Charming falls off their pedestal.

改为:Those with high expectations but without those relationship skills are likely to be brought down to earth fairly quickly as their Prince or Princess Charming falls off their pedestal.

那些对婚姻期望太高却又不具备处理婚姻关系技巧的人,一旦他们心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从神圣的光环里跌落,他们就会很快地回到现实中。

例4:He is not a person who likes to haggle over every ounce.

改为:He is a person above personal interests.

他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五】

……又……又……,……一面……一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又……

初中生作文中定语从句应该怎样用【六】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