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溶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在方法上,可多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带有人的特点,让写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写景,就是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自然景物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气氛,突出中心,抒发感情。
观后感要认真阅读(观看原作,万不可空穴来风。在或读或观或看的基础上寻找和自己的思想产生的共鸣之处,从而有感而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是无病***。古人云,首先要“感于情”方能“动于情”,可见感想作文要写得感动别人,自己首先要被感动。
观察和感受景物需要学生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有动有静地描写,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他笔下的林海是那样的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观)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例如: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大家可以自行一下运用到这个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不是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并加强了你的某种感情?
观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矗“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观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观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