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课:
1、历史的含义;
2、学习历史的好处;
3、课程结构设置与特点;
4、历史学习方法;
5、我的课程要求。
我分这样的五个部分来和高一学生谈历史,谈完之后我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空洞的,因此有的学生在第一堂课就开始睡觉。比如说“历史的含义”,这样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其次,学习历史的好处,很多学生是感受不到的。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学情,难以走进学生内心的世界,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为以后课程的开展埋下了不好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孙老师关于开学第一课的设计。
“第一堂课从“聊天”开始,询问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使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记忆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
对照目录看看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并尝试找到两个学期知识间的关联,最后在介绍自己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期待并提出学习的要求。
看完这个,我有很大的感触,我割裂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没有照顾到学生学习方法,没有形成师生互动所带来的价值性建议。”
第一课不仅是新生刚入学第一课。我们还会面临新学期第一课,中途接班第一课,毕业班学生的第一课等等。下面我们来看孙老师在每一个第一课的建议:
新生第一课,孙老师会交给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坚强、学会感恩、学会欣赏与宽容),会用真诚的口吻询问学生“我希望你们成为怎样的学生?”会展示上一学期学生优秀的笔记或者成果;给教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学生上的第一课。孙老师会在多媒体上展示“我又见到可爱的你们了”,并设置精彩假期、难忘时光,我会学习等模块内容;对毕业生的第一课:孙老师会着重解决学生的复习方法,思路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中途接班的第一课: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并不能随意贬低原任课教师。
似乎经历了很多第一课,有的.体现了孙老师的智慧,有的还需要不断改进。最近在看研究生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课堂等是我们上好一节课最基本的几个因素。那么怎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呢?孙老师提出一个观点“创造没有恐惧的课堂”。没有恐惧的课堂是有序的、民主的;没有恐惧的课堂是给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没有恐惧的课堂还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实际我们会发现,课堂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成绩的优劣,有时候教师的一声严厉呵斥,学生可能再也不会回答问题;有时候,学生课堂的一个小动作,可能会成课堂连续不稳定的因素。这都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会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教师上课越来越依赖多媒体,之前有老师做过调查,60%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比多媒体教学更好。这时候我们是否在思考,教师掌握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使用了高超先进的教学手段,为什么学生不满意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问题。当下,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媒体容量相当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是去学知识而是去抄笔记,这样的一堂课我们会发现学生成为搬运工,多媒体成为承载工、教师就成为传送工,整个教学课堂就是被“工具”霸占。我们更不用说很多示范课,多媒体就成为表演的工具,五花八门,样样搬弄与课程之上。
孙老师说“工具唯有当工具用时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假如把工具当成了目的,必然当成了教学的功利、教育的功利甚至整个社会的功利”。作为多媒体来说,我们最应该挖掘的就是多媒体中的网络资源以及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这里孙老师给予几点关于网络资源选择的建议:
1、选择当前发生的事情;
2、选择身边发生的案例;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
4、选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这也是我们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自认为自己的选择很经典,然而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课堂逐渐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让教师焦灼不安,让学生烦躁不安。
作为教师,最难把握的就是课堂。一方面,没有一个优质课堂,教师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怎样的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呢?孙老师提出了四个建议:
第一、教师需要整体把握学科能力,能够充分开发与运用好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自己传授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第二、设计创意作业。孙老师的课堂作业形式多样,有问题式、对话式、漫画式、故事式、随笔式、图解式等等;
第三、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生活—学生相联系。
第四、孙老师将游戏融入科学中,将科学走进故事中,讲科学与探索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教师难以吸引学生。老师怎么做才能够吸引学生呢?首先,自己作为课程资源。孙老师说“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自然要看教学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灵活的驾驭教材,能否利用好当地资源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忽略了‘我’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忽略了我们本身就是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开发者”。孙老师讲血液时,以自己的血液为资源;讲学生的生长变化时,以自己孩子成长的照片为资源;讲生物与环境时,运用旅行时照片为资源等等,这种开发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师自己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
与此同时,教师要吸引学生,还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用心呵护学生成长;还需要不老的‘童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只要心中藏着一条下山的道,就谁都挡不住他。
好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震撼,给人非同一般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记,他会深入人心来回飘荡。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或者说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朴实而平淡的场景,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我找到了他们的影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一直觉得,老师应该是个有情怀的职业,他离不开道义也离不开爱的传递。从小到大都知道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这部电影后,支月英老师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脑海中散去。她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默默地教书,一代接一代,也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为此奉献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为一事来》。她在一个看不到光明到处都是问题学生的乡村小学支教,从一开始的她就选择用真心真诚面对孩子,对待他们的错误,她选择感化,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无疑,孩子们是幸运的,碰到这样慈母般的老师。
巩汉林老师演的董支书为人朴实、善良、乐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于深山的条件实在太差、太苦,苦于现状却无力改变是他的真实写照,但是支月英老师的出现带给了他希望,他成为支月英老师教学理念的坚定支持者。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一个老套的问题,关于奉献于收获。有的人总是奉献多,不在乎个人收获。我们爸妈那辈人就是这样。即使他们没有高楼,没有豪华的珠宝,但他们却过得很满足。有的人在追求收获,现在的很多人都这样。这也许是一种进步吧?不好说。
电影情节感人至深,回首我们当年上学那些快乐的时光,也许我们是问题小孩,也许我们并不完美,也许我们成绩很烂,功课差劲,但是,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坚持热爱,一直等待,就会有希望出现。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枕,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在如今喧嚣繁华、纸醉金迷的环境里,让我们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们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一生只为一事来》里的那条山路,仿佛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的遇见、选择和故事,都像是一条洞开岁月的路。“路”的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于泥洋村而言,一条路在脚下,沟通着山里和山外;一条路在心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于支月英而言,还有什么样的人生大事胜于这样一条“心路”?还有什么样的使命担当胜于千家万户的孩子的命运?
教育的庄严和神圣,可能在时过境迁的岁月回眸中更能凸显。面对生命中不可想象的生命蝶变和人生可能,教育的意义才在“温故”之后而“知新”。当电影将闭塞、贫穷、破败、简陋的种种情境与细节一层层展开的时候,我的泪水不止一次盈满眼眶。――为群山阻隔的泥洋村,更为自己的当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的小学条件会略胜泥洋村。不过,一年级教室里确实也是在泥砖砌起的土墩上搭起一块块乌黑的旧木板,据说那曾是拦猪的木板。
那地方叫云湾。校舍是当年贫下中农没收了那些大户家留下的祖宗家业。营构有制,冬暖夏凉。其外,白墙黑瓦,青树相拥。其内则回廊转曲,天井四合。特别是,学校有一个很大的礼堂,地上铺了小小的青砖,那是我们全校集会的地方。
当年我还有一篇题为《我为四化刻苦学习》的四年级作文以墨笔抄了,贴在礼堂的那个宣传栏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八十多岁的母亲依然还清晰地记得此事。
学校之于村庄,就是一束文化的亮光。童年里,我们曾在校园里流连。黄昏的时候,老师们在球场上打球,长发飘飘的年轻女老师蹲在冬天的花坛边洗头发,那种淡雅的芬芳仿佛还飘浮在空气里。至今我还记得校长汤楚健先生穿着灰色棉袄站在廊下敲钟的样子,记得钟声的急促和同学们跑进教室的气喘吁吁;我还记得李茹曼老师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汉语拼音,她写在黑板上的字真漂亮。我还记得杨广雄老师教我们图画,他在黑板上画一个孩子坐在木盆里,并取名为《沐浴》,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洗澡的文雅说法叫“沐浴”,还有帅气的屈正乐老师讲水笼头放水或注水之类的数学应用题……
几十年过去,村小的老师们已是久违不遇。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关于他们的记忆却全都苏醒了。他们,就是我走出故乡的那条“路”,那条开满了野花的“路”。
即使是今天依然在故乡谋食的同龄人,他们日后的生活里或许也遇到了种种自私与贪婪、愚昧和暴躁、怨愤及其脏污,有无数冷漠的灰色曾给过他们人生的奚落,然而,在学校的那些年,在大樟树下的那些日子,在铃声敲响的午后,他们都曾和我一起看见过文字里的光亮,看见过最纯的笑容。在昔日少年的柔软内心,曾种下过美与善的种子。那里有人间最浩荡的丰沛,最温暖的干净。他们至少都曾被开示过。
周三那天去看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看后很受感动!影片讲述的是支月英老师扎根乡村教育,坚守乡村教育的事。整部影片娓娓道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惊天之举,很平实、很真实的把支老师的日常展现给大家。看似很平凡的每一天,最终汇聚成难能可贵的坚守,而这种坚守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39年,现在还在继续坚守着!这种坚守也让平凡变得不平凡起来!
由于她的坚守,让淘小子(董大山等)、“笨孩子”等都走出大山;由于她的坚守,让乡亲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让多少“放牛娃”能去上学;由于她的坚守,让多少人(罗如意)、多少家庭摆脱困境;由于她的坚守,让商人董大山迷失的心又重新回归,回归纯真、回归美好,而不是一味地逐利;由于她的坚守,让大山里的孩子、让乡亲们坚信:坚守就有希望,让他们充满信心走向美好生活!
她爱孩子们,鼓励赞赏他们,还和家长沟通怎么教育孩子,她的真爱真付出让孩子有切身体会,让他们懂事了成长了!观看过程中,为淘小子们的恶作剧大家开心的笑,为支老师的坚守、为她的执着、为她的付出大家深受感动,有的人脸上现出晶莹的泪花。这是感动的泪水、触景生情的泪水,有人也许会说,看个电影,至于吗?但这的确让你控制不住,实在是有感而发,为这样的师者、为这样的老师感动、流泪正常,没人笑话!
影片中大山深处的星空很美,风景很美,大家一致的想法是去旅游非常好,但是长期生活在那里的支老师,在当年她面对的是多么艰苦的环境啊!
看后,我个人的感觉,这部影片更真实、更感人,个人感觉比《老师好》更能触动你的内心。这部电影带来的感受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当时是为看而看,不像《老师好》是主动去看,但看后真的是一部好电影!现在看来,好电影的标准绝不能用票房去衡量,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费用自付,不给报销啊,哈哈!
真实的支老师大家可以百度,以感动中国颁奖词作为结尾吧!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每做城市都有每做城市的不同,城市的灯火很璀璨,霓虹灯照亮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即使在黑的地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什么才算人生?想把悲伤欲盖弥彰,离别只不过是前序。
我们是海对岸的海角,海对岸是我们的天涯。你看海角天涯绕个圈其实就是那么远又这么近的距离。吹一口气,海平面浮开透明的蒸汽,凝固成雨,咸的盖过泪滴。玻璃瓶漫过涨潮的暗礁漂洋过海,来见证这一场死去的传说,还有什么可以挽留?那些日子永远有关于海,有关漂流瓶,有关薰衣草,有关爱,也有关你。
往心上系一道绳索,任绳索的另一端卧在他的手中,心随他的远行撕扯疼痛。想:是你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吗?是。也好。至少,曾被你握在手中。
花什么时候开,有它的季节。而你什么时候来,却没人知道。城市很美,它曾经让我和你有了一场很美的过程。不知道何时它又将这美好的一切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一场梦。
人生的舞台全是阶梯,上不去就只有下来。在绿的树叶,离开了树就永远只是落叶,在大的树倒下,就永远只是一段木头。合则来。不合则散。人生中的聚聚散散,就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复杂。
我一直如海上浮萍漂泊不定,所到的停留之处,不过是歇脚的驿站。至于何处才是停靠的港湾?我不知道。。。也许是故乡吧落叶总是要归根,现实往往不能容忍人们去感情用事。
于是我在想:与其在梦中破碎,不如不曾有梦……
国产片的旁白叙事又来了。仿佛不旁白矫情就不是国产片。
平淡到就像一潭死水,一件件鸡毛蒜皮的碎事,没有任何的戏剧波动,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成长改变,典型的国产片流水账模式。
支老师从城市来到山村支教的动机何在?没有一个合理合情的说明,显得这个人物很虚。看人家《放牛班的春天》,《教师
这种拍了无数次的支教电影,但从没看过一部真正动人的。有一部《遥望南方的童年》,人家讲的不是支教,却将乡村教育讲得比谁都深刻有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