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一个环境胜美的地方,也是一处我梦寐以求的旅游景点。今天是二月二日,也是大年初三,也是实现我日思夜想愿望的日子。一大清早,起了床就向动车站前进喽!
乘着车,来到了火车南站。现在还早,离动车出发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还可以再休息一会儿,我的内心充满了期盼与欣喜。终于到了安检处,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活蹦乱跳的。上了动车,找对位置,便安心坐下了。
从宁波坐动车去厦门,需要五六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又盼望,又有些迫不及待。因为起的太早,所以在车上我哈欠连篇,最终还是睡着了。梦境中,我来到了厦门的一个花园里,里面有一片绿荫荫的柔软草地,一片一望无际的树林,每棵树上都长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儿,我正漫游在一片无际的“花海”里……突然我听见有人在叫:“璐璐……璐璐……”我马上睁开眼睛,妈妈说:“宝贝,别睡了,厦门到了!”原来一切都只是场梦。
下车后,我们跟着导游开始游玩了。第一天,我们来到厦门的集美,参观了陈嘉庚故居纪念胜地,了解了陈嘉庚,还去了上古文化园观赏了雄伟的历史文物;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南普陀寺烧香拜佛,外观了全国最美十大校园之一——厦门大学;观赏了胡里山炮台;游玩了惠和石文化园,还看了精彩的表演;晚上自由活动其间,我们一家人去了最繁华的厦门中山路,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还欣赏了鼓浪屿夜景;第三天,我们来到了环岛路,也了解了漂亮的环岛风景,最后游玩了最有特色的鼓浪屿。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鼓浪屿了。鼓浪屿是一个美丽的小岛,需要坐轮船过海。来到售票口,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堵”!行人道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上了大轮船。下了船,我们跟着导游,首先来到了皓月园,皓月园是专门用来纪念郑成功的,里面有一尊巨大无比的郑成功石雕,石雕屹立在山顶上,威勇无敌。临接着郑成功石雕的是一片汪洋大海。站在柔软的沙滩上,看着海上的浪花,吹着凉爽的海风,真是让人神清气爽。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号称“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大夫纪念园——毓园,她一生中共接生了五万多婴儿,她为了“妇产科医生”这个光荣的职业,一生未嫁。然后,我们又在奇妙的海底世界玩赏了一圈。最后,我们来到了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商业街上有许许多多美味的特色小吃,有各色各样的厦门专属土特产,也有琳琅满目的纪念品,看得我们都眼花瞭乱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三日游一下子就这样结束了。
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镶嵌着一颗闪亮的明珠,那就是西湖。
西湖的四季是美的。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在轻轻地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地摇橹声和远处动听地琴声,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呀!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污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就简直是一幅用大画家的画卷也不上的美丽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留恋往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着人们去采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真象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湖水还是清澈见底,盛开的梅花更是美丽无比;雪天,银装素裹,河堤边的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欢笑声,雪飞声,合在一起,变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啊!西湖!你真是一颗明亮、璀璨的明珠呀!
漫长而愉快的暑假匆匆地过去了,但暑假中游峨嵋山我至今还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美好的时光吧!
我们来到峨嵋山,买了张地图,凌晨两点跟着导游上山了。
早上五点半,我们坐金顶索道缆车上山,我坐在缆车上向下看,就感受到绿意浓浓,那高大挺拔而又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显得生机盎然。它们舒展着强壮的筋骨,枝头上蕴藏着一个个嫩绿的新芽,喜气洋洋地探出头,那清明亮的色调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在展示着它那永不衰竭的生命力,给峨嵋山增添了几分生机。
早上五点四十分,我们坐观光小火车向山顶驶去。我坐在里面?望了一下天空,看见天空有朵彩云,正慢悠悠地天空中飘着。这彩云并不大,四周也整齐。由七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可为是七彩斑斓。这块云在空中慢悠悠地飘浮着,就像孩子随意涂抹着画面,美丽极了;又像进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一样,让人陶醉
到了山顶,已经快六点了。这时候,天空苍茫一片,云涛汹涌,壮如大海。时而浓云涌来,人在云中飘飘欲仙,时而云海飘散开去,群山峻岭、苍翠欲滴。有些云在天空中变幻形状,时而像座座险峻的雪山,时而像一团团棉絮;时而像一朵朵梨花,开放在浩瀚的天空中……最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继而徐徐散落,化作缕缕游云。范成大曾经写下诗名惊叹这幻变的云海: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兢。天容野色倏开闭,惨淡变化愁天灵。
六点零几分,只见天边发出了一丝微微的金光。渐渐地,天边缕缕霞光变幻着颜色透了出来,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挂在天空。过了一会儿,一个小亮点映入我的眼帘。起初,这亮点缓缓地蠕动,它好像怕羞似的,总是不露出它的真面目。这亮点慢慢地扩大,亮度也逐渐加强,成了个红彤彤的半个“小火球”,一半在山顶上跳动,另一半在山里。它的周围像镶了一道亮闪闪的金边,在浅蓝的天空里格外显眼。渐渐的,周天红遍,金光闪耀,顷刻间,“小火球”由紫红逐渐入大成橘红,金红。“小火球”就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的,慢慢儿,使劲往上升。到了最后,一轮彤红的太阳撕破了云团,跳跃而出,万道金光射向整个世界……周围,霞光尽染无余,那轻舒漫卷的云朵,好似少女腼腼腆腆地站在面前。穿着彩色衣裙,翩翩起舞。这日出在约持续了半个小时,整个过程令我叹为观止,终身难忘。
太阳升高了,把万物都染成了灿烂的金黄,一如既往地“履行”着它的使命。看完日出,我们便恋恋不舍地踏了新的旅程,一路上,我们在讨论着这个迷人而又难的日出。
美丽的峨嵋山让人流连忘返。
我在北京玩过许多地方:八达岭长城、圆明园、故宫、颐和园、鸟巢、水立方、故宫……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故宫。
北京故宫,以前叫做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分成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现在很多宫殿里面都不让人进了,所以在人山人海中,我基本是看不到里面的,只能看一下外面了。
一走进太和门,眼前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院子,这是一个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院子。后面的太和殿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銮殿,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皇帝登上皇位、军队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那么多人是要这么大的院子的。
在太和殿外面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器具。其中一个是在一块石板上面,中间***一根铁针,周围有都刻度,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叫“日晟”,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只向哪个时刻,就表示什么时候了。日晟的对面就是一座石头亭子叫“嘉量”,是计量器具,用来称量东西的。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两件器具摆放在这儿呢?因为在中国古代,它们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紫禁城最大的云龙石雕,在保和殿后。电子导游说这是一块完整的石头,但这么大一块石头是怎么运过来的呢?看了说明我才知道,当年建紫禁城的时候,皇帝叫了民夫2万多人,在沿途挖水井,在冬天的时候就用水泼在地上,让路上结上冰冻,就将这块巨石放在木棍或铁棒上面,连拽带推的运到故宫的工地上,古代的人民好聪明呀!
故宫里大部分宫殿都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我问妈妈这个金黄色的瓦是不是真的金子,妈妈笑着说这个是琉璃瓦,我们绍兴的房子用的瓦都是黑色的,江南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黑瓦白墙,而皇家中用的瓦大部分都是用黄色的,而墙都是红色的,妈妈说这是因为在古代黄、红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色彩,有皇权的象征。故宫真的很大,很多地方我们也没有去,细细的听电子导游讲解,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只是可惜很多我没有记住,大家如果有兴趣就自己去看看吧。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我在北京玩过许多地方:八达岭长城、圆明园、故宫、颐和园、鸟巢、水立方、故宫……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还是故宫。
北京故宫,以前叫做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分成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现在很多宫殿里面都不让人进了,所以在人山人海中,我基本是看不到里面的,只能看一下外面了。
一走进太和门,眼前出现一个非常大的院子,这是一个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院子。后面的太和殿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銮殿,象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皇帝登上皇位、军队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那么多人是要这么大的院子的。
在太和殿外面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器具。其中一个是在一块石板上面,中间***一根铁针,周围有都刻度,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叫“日晟”,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只向哪个时刻,就表示什么时候了。日晟的对面就是一座石头亭子叫“嘉量”,是计量器具,用来称量东西的。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两件器具摆放在这儿呢?因为在中国古代,它们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紫禁城最大的云龙石雕,在保和殿后。电子导游说这是一块完整的石头,但这么大一块石头是怎么运过来的呢?看了说明我才知道,当年建紫禁城的时候,皇帝叫了民夫2万多人,在沿途挖水井,在冬天的时候就用水泼在地上,让路上结上冰冻,就将这块巨石放在木棍或铁棒上面,连拽带推的运到故宫的工地上,古代的人民好聪明呀!
故宫里大部分宫殿都是红墙黄瓦、朱门金钉。我问妈妈这个金黄色的瓦是不是真的金子,妈妈笑着说这个是琉璃瓦,我们绍兴的房子用的瓦都是黑色的,江南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黑瓦白墙,而皇家中用的瓦大部分都是用黄色的,而墙都是红色的,妈妈说这是因为在古代黄、红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色彩,有皇权的象征。故宫真的很大,很多地方我们也没有去,细细的听电子导游讲解,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只是可惜很多我没有记住,大家如果有兴趣就自己去看看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