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是民主的实质内容。俞可平先生曾强调“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普遍发现这样的事实: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只不过是人民的仆人,人民建立政府是用来为人民自己服务的,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政府官员只是人民的代理人而已,他们必须履行对人民的诺言,如果他们违背了这个社会中人民的普遍意志和社会的普遍公理的话,人民完全有权力把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为了使他们——这些由人民自己选出来的政府官员不至于因为权力滥用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人民,包括这些政府官员必须设置一系列的制度,创造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人民自己的权利。在人民普遍形成的这些观念中,人民迫切需要民主,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民主实施的制度,民主也成为目前人民这一切希望的代名词。
俞可平先生指出,民主是个好东西。首先,从民主的本义来讲,虽然当前出现了无数民主理论,但是真正科学的民主理论万变不离其宗,各民主理论都最终强调民主必须体现主权在民,必须保障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必须实行“人民统治"。这表明,实行民主,核心在于保护人民自己,在于使人民能够充分享受到作为国家主人的好处,在于让人民建立政府、自己选择适合的官员,在于人民作为一切事物的最终裁判者。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民主意味着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因为民主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要求,共产主义社会要求物质财富极端丰富,人民的文化水平、道德情操极端高尚,人人平等,人人享有自由,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再次,从民主的价值和功能上讲,民主可以充分表达民意,实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能够使决策科学化、监督有效化,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繁荣稳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民主,是当前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下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历史长河的流淌已将新中国这艘破浪前行的航船带过了六十个年头。六十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经历过“文革”及其之前的艰难曲折.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于巩固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此外,发展民主政治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需要发展更高的民主。***曾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江泽民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义民主政治,他从加强党的建设的角度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在根本上是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系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一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一、把知识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复习时,老师会总结一些专题,划一些重点,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要记牢而对那些较多、较大的知识点,则要多看几遍,知道在书的哪一页,这样考试时能够节省时间。对于选择题,考试时不应靠翻书找答案。
二、善于总结。
答主观题,要善于总结老师讲过的题型和方法,把老师讲过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审题时多读几遍题目,你就会发现题目中有提示你要答哪些内容的关键词句。
三、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开放性的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来回答。这些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所以对于这类题,要求同学们平时关注时事热点,特别是老师总结的一些热点问题。
总之,政治复习一定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把老师总结的一些东西熟记于心,抓住课堂上的精华,这样课下复习就很轻松。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平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两卷,亚氏从新回到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最优秀的政体就要有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对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讨论。以及对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音乐、文学等等具有柏拉图式理想观的讨论。这也说明亚氏的思想终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师柏拉图深深的影响。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创始者,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城邦,政体,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学者。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紧接着,开始讨论善良之人的德性与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结论是:“即使不具有一个善良之人应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在此之后,讨论来到了全书的重点部分—政体的分类。亚氏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氏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于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比较。寡头政体崇尚财富,认为由富人当政,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义;平民政体追求自由,认为一切都应当平等,使政治权利的平均分配为正义。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城邦的权力归属问题。他认为,由多数人掌权是合乎公道的。
接着自然地转为各种政体的问题。当城邦中德性较高的人越来越多后,君主制开始逐渐被共和制和寡头制取代。但是平民政体,是众人德性堕落的结果。民众决断一切是永远和野心家的煽动与僭主的谋权分不开的。在亚氏看来,共和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某种混合,区别在于前者倾向平民而后者倾向寡头。最优良的城邦,在亚氏看来,是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人数最多,从整体上占有着巨大的财富,个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贫穷,所以能够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而且中产阶级讲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够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两卷,亚氏从新回到了对于理想城邦的讨论。最优秀的政体就要有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对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讨论。以及对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问题,音乐、文学等等具有柏拉图式理想观的讨论。这也说明亚氏的思想终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师柏拉图深深的影响。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创始者,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政治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城邦,政体,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学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