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总要到来,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所以,我们要学会守望冬季。
冬季是一座注定要去攀爬的雪峰。
它在鳌的背上,它与丰硕的秋季接壤。我们从很高的地方落下,从很亮的阳光里忽然被寒风甩出来,然后,发现眼前一片空旷,远处一片茫茫。这时,千万不要绝望。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座雪峰,你不能回头。那个秋季已不属于我们,它已缀上历史的衣襟了。
身后是凛烈的北风,是纷纷扬扬的大雪,我们只能向前,去爬眼前这座山。
也许,你的冬季山很矮,坡也很缓,也许你的冬季山高坡陡,但无论怎样,都往前走吧。不过,一定要记得最好找到它的缓坡,找到它能被阳光照亮的地方,然后,用尽全力去爬,还要记得,只要到了顶峰,就一定会看见:原来姹紫嫣红的春天,就在我们脚下!
冬季还是一棵凋尽了叶子但根却还在的树。
不要以为凋谢就是死亡。虽然不再是绿叶发华滋的时刻,虽然看起来刺骨的寒气冻结了每一寸土地,也不要绝望。虽然甚至枝干都没了生气,苍凉已占满了每一个空间,也不要垂下头颅。因为,冬季这树的根还在,而且与秋天的根相连,与夏天的根相连,与春天的根也相连。就在无限荒败之中,就在冰天雪地之下,根仍然活着,而且是生机勃勃地活着。它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伸展着,积蓄着,壮大着。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棵大树仍然会发芽,仍然会抽出如丝如缕的枝条,仍然会繁花似锦,成为鸟儿们的家园。只要我们守住这根,也就守住了冬季,也就守住了铺天盖地的春色,守住了发展和果实。
冬季还是一副为火焰而生的画框。
火焰是明亮的,是温暖的,是美丽的,但春天、夏天、秋天的时候,它往往只是被人用来作喻。像“日出江花红胜火”,像“江花红欲燃”……在这些季节里,火焰是客,只有到了冬季,它们才成为主人,才将它们的美焕发到了极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正是以冬季为框,这幅画面才如此动人,才如此温和而绚烂啊。只要有了火焰,冬天又何惧哉!最起码在观者的眼里,那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你看,刘兰芝在面临驱遣的冬季里,口如含朱丹,精妙世无双。李白在赐金放还的冬季里,行吟千里,一路放歌走来。为什么他们会流芳千古呢?这都是因为在寒冬里,他们的心头仍然装着一团火焰,而寒冬则将他们的美永远地镶在了历史的门楣之上。因此,能活在冬季,就要为自己点起一团火焰,不独为了温暖,甚至也不独为了美。
冬季也许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来就来吧,只要我们学会了守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一口井,睡在高屹台上。
天刚朦朦亮,两三个人挑着担子来到井边,慢慢地,成了五六人,后来就成了十几二十个人。他们把洋铁皮制成的水桶往井前小架上一搁,看看排在自己前面的人,顺手拿出旱烟,目光搜寻一个平缓的石处,一边往烟斗里装烟,一边坐了下来。
等待,悠闲地等待。水,在石辘轳的吱呀声中,一桶一桶地被拉升到地面,倒进桶里。他们摇动辘轳的速度也不急不缓,那么从容。等在后面的人们也不催,也不慌,仿佛他们不是在等供应生命的源泉,而是在奉行一场耐心的比赛。
时间在他们的旱烟里,在手中的辘轳绳子上延长了。
这种秩序而耐心的等待,常年如此,年复一年,他们在等待生命,守候希望。
一切都处于混沌、原始的状态。
这种混沌的、原始的一切正是村里所有语言的潜载体,蕴藏了她全部的思想感受、性格灵魂。
一孔孔的窑洞,依山傍势,凌空而居,似低蹲的一只只大鸟,又似岁月浓缩的符号,高瞻远瞩是幸福的,是雄伟的,但又是经历痛苦着、承受着心灵磨难的。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未曾也不可能真正触摸到她生命的真实脉动和思想内涵,却不能不为她的从消然到盛况空前的部分跨越而折服、叹美。
为什么说是部分跨越呢?不仅仅是因为以上原因,更主要的是坐在街上,披着金色光霞的一堆老人,苍苍白发,皱纹赫然。盯着一群群拜访的游人,他们拒绝更多的虚假与奉迎的热情。他们不会讨好,更不会倚老卖老,甚至讨厌投其所好,看着陌生的游人不文明的举止——果皮屑随手丢在他们面前,听着他们不时唱出的秽语。愤怒的碎片,不禁激荡这些老人的心房:为什么要打破我们沉寂而怡然的生活?
可是,这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守着资源不开发,那是一种罪过、愚昧和落后。
于是他们选择了折中,选择了耐心,既不盲目虚假热情,投其所好;也不采取关于拒绝的态度,保持了我行我素的心态。黄河依然巨浪涛天,山势依然巍巍屹立,无时不透着一种与你倾心交谈的***,是文明一次又一次让人们靠近了她,选择了她,靠近了她不可抵抗的魅力。
山色空蒙,雨下得也空蒙。黄河水哗哗地响,接纳了打在窑洞上,洒在河面上,击在岩石上的每一雨滴。它们调皮地落在远方而来的写生孩子的画夹上,落在行人穿着很少的衣背上。响声是流畅的,舒润的,属于山村,听不出一丝凄凉,突然间下大了,放逐了思维,偶尔听出几分沧桑。
古老而不娇作,迟缓而不自封,它的本质是健康的,爽朗的,活力四射的。它不需要任何标识和改头换面作粉碎性的切割。她还是她,原模原样,原汁原味。她需要尊重,更需要人类本能的自尊。是的,人类只有恪守文明,才能从黄河大浮雕这样的原始大手笔中引发更多更奇的灵感,任何的胡乱删改,生搬硬套,人工斧凿,皆属多余和毁灭。
灵感是跳跃的,像妖精;是闪烁的,像明晃;是荡漾的,像一泓深不见底的水;是秘密的,是暧昧的,是充满诱惑的,是拒绝平庸的,又是深深折磨人的。一位著名的作家说过,要抓住灵感,就要体验生存的极限,就要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任何一个试图拥有创造性行为的人所应保持的姿态。当然,不外乎还有更多、更好的姿态,但这种姿态下流淌出的文字是纯朴的,自然的,也是美丽的。
我们这些长在黄土高源,却第一次见到黄河的小孩子,面对黄河母亲呈现给我们的所有厚实语言,竟无语凝噎,语无伦次,任泪水自由流淌,流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