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桌叫蒋美旭,别名蒋爽,是个女孩。她喜欢披着头发,“国”字型的脸上镶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大大的嘴。她的成绩一般,还经常不完成作业,但是她乐于助人,那一次,我向她借铅字笔,她没有犹豫,爽快地把铅字笔借给了我,怪不得她还有一个名字叫蒋爽呢!
她的爱好不多,其中,她最爱跳绳。那一次,她在和其它女同学跳绳,上课铃突然打响,其它同学都飞快地跑进教室,她不但走得很慢,还抱怨说:真是的,我还没玩够呢!
她的优点不多,比如:爱帮助别人……她的缺点就多了,比如:爱撒谎,经常不完成作业,别人说话时她爱插嘴……的每一个缺点都有一个故事,我就说她爱撒谎和别人说话时她总爱插嘴这两个缺点的故事吧。
先说她爱撒谎,那一天,数学组长检查作业时,她没有做,就骗组长说她买到了伪劣产品,还是我们翻她书包才知道她没有做的。
别人说话时她总爱插嘴,那一次,张方枰和刘芮廷在练习英语,刘芮廷读了一个单词,她就说刘芮廷读错了,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
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同桌。
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思想的进一步端正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艺术教育逐步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美术课加大了工艺设计教学课的比例,加强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课程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和艺术兴趣的培养,淡化了单纯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充实了艺术文化教育的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通过这些改革,使艺术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艺术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曾在1956年5月颁发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图画教学大纲。1976年6月,国家教育部又颁发了建国后的第二个美术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5年,国家教委又一次组织人员起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明天你是否回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爱哭的你……”脑海里想着歌词,也想着你,不知不觉地哼出嘴巴来。
同桌的你——胡晓晔,我虽然只和你做了一天同桌,但你却让我学到了许多。你长得不是很高,在班级里差不多是中上,你的皮肤很白皙,鼻子上没有那“点点繁星”。你走去路来头发仿佛被固定住了一样,总不是一动一动的,看上去很老练。
你是老师的好助手,有什么事情老师都放心交给你来代劳,从一年级到现在,你对此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为班级服务着。
最近,你说话的声音很是沙哑,是在自修课上为了维持秩序吗?是在课前、早自修时领读的吗?多喝些水吧,许是喉咙里水太少,有些开裂了吧。
有一天,在晚学班上,同学们“目送”着徐老师远去,转眼便闹开了,你见此场景,皱了皱眉,起身上了讲台,你先用黑板檫敲了敲讲台,同学们照样讲个不停。你便组织同学们看电影,这法子对咱班同学是绝对OK。
电影开始了,我正想转过来和你讨论一下电影的情节,却见你不受电影的诱惑,依旧写作业,我很佩服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啦啦啦……”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只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还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记得有一次快乐的春游,我们玩的十分开心。
这次,我们每一位同学满脸笑容,手里拿着大包小包的袋子,各种各样的零食,因为我们今天要去春游了,各个同学都是精神饱满、兴高采烈。
我们坐的是公交车,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到了旅游景点—----翰园碑林,一下车,我们走到门口,首先看到一盆盆鲜花,并且还有用各色鲜花做成的美丽的孔雀呢!然后我们又进入了园内,园内的景色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有用灯笼做的嫦娥,听说它可以在晚上亮,而且特别漂亮,有真人扮的老先生,一开始,我们刚开始以为他是假的,可是,走近了看,才知道他是一个真人,同学们逗了逗他,他还咪咪一笑呢!还有大型毛笔,以前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可从来没见过真的,今天,我总算见到了,还有……
我们一会儿看看那儿的鲜花,一会儿看看哪儿的小玩意儿,一会儿跑累了,老师给我们找了一片草地,让我们做下来休息,我们拿出零食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老师,我们把自己的零食拿出一部分给老师。
我们吃饱了,喝足了,又踏上了旅游之路,我们爬了山,爬山时,我们只觉得很简单,可是一爬,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爬上了这座山,虽然很累,但我们也很开心。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接着我们又过了小桥,那小桥真是“小桥流水人家”啊!
我们不知不觉到了离开的时间了,最后,我们才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大门,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忆着今天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一直让我留念着翰园碑林的每一种花、每一种玩意儿、每一盆花、每一座小桥、每一座小山……直到现在,每提到这次春游,我的\'脑海里仍会出现这种情景。啊!翰园碑林,你真是太美了,你的景色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怀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