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小明在路上看书,差点就撞到了一根柱子。小明在学校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老师叫他吃饭的时候不能看,但小明还是要看,老师拿他没办法,小明中午睡觉的时候还在看书,看得不停。老师跟小明说了,可是小明还是不听。
第二天,妈妈带小明去看医生,医生给小明检查了上下左右的,可是医生指的是下,但小明不是指左就是又右,医生说,“孩子你是不是每天都玩手机呀?”小明说,“我不是每天玩手机,我是每天到哪里都是看书,我到上学路上看书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睡觉的时候还在看书。”医生说:“你也太爱看书了吧!”小明说:“对呀,我最爱看书了!”
后来妈妈带小明回家的时候还在看书,妈妈说,“小明你还要看书,医生不是说过了吗,妈妈要带你去看医生啦。”小明说,“我马上就把书放书包里,妈妈,我以后还是要去看医生吗?”妈妈说,“如果你以后听妈妈的话就不用去看医生了。”小明说,“妈妈我以后乖乖听您的话。”
然后小明就听妈妈的话,再也不用去看医生啦!
1、题目新鲜,像春天的竹笋,又嫩又脆。
2、题目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看下去告诉我,你从哪想出这么绝妙的题目。
3、题目加标点符号(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与众不同我很喜欢你这个有趣的题目。
4、你拟题时巧用名人、名言,并巧妙加以翻新,既给人亲切之感,又能增强感染力。
5、以并列词语做标题,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的阅读期待。
6、你的题目运用了悬念法,给读者“卖了一个关子”,其效果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
7、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是你的题目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
8、拟题时巧用人们熟悉的行业术语,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术语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能使读者更容易掌握你的用意所在。
9、反常法就是逆向思维,避开常规题目命名方式,采用别人意想不到的立意,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
10、修辞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
11、题目老一套,人家就没多大兴趣看你的作文了。
12、这样的题目人人都会起,太一般。
13、内容写的似乎和题目对不上号动动脑筋,换个啥题目更合适我看题目不如叫《》更恰当一些。
14、你采用了倒叙设悬法,这是一种在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后面再叙述事情起因、经过等顺序颠倒的写法。这样的开头,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结果,又别开生面地布下疑团,设下悬念,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须注意的是,倒叙设悬法只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
15、你采用了回忆联想法,由引起回忆,联想,引出下文,展开情节,这种方法开头,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
16、你采用了点题开篇法,开篇即点明题目,使人读了觉得简洁明了。 你采用了提示中心法,一开头就点明全文的中心,使读者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样开头,切中题旨,开宗明义,紧扣住题眼“x x”来起笔,点明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人一看就十分清楚明白。
17、你采用了对比映衬法,在文章的开头,把不同的人和事物或同一个人和事物的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情况作对比介绍。运用对比映衬法可以使描绘的形象更为突出,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8、你采用了妙引歌谣法。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谣、谚语或名言),这样可以给人一种活泼、亲切的感觉。这种方法对记事、状物、写人、写景的文章都适用。
19、你采用了描写引入法。以描写人物或景物开头,这种方法就是描写引入法。描写人物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人物的肖像、服饰、神态等进行描写,以达到人物在读者面前树立一个鲜明形象的效果。
20、描写引入法中还有一种是以描写景物开头,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故事情节所处的自
21、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作必要的描写,以达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突出中心的作用。
22、你采用了提出问题法。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叙述,回答问题,点明中心。这种开头的设疑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看了开头,想从下文找出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这种方法应用比较普遍,不仅记叙文适用,说明文也常用。
23、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
24、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25、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6、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
27、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28、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头显得活泼,
29、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
30、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31、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32、文章开头巧用古诗文来切入主题,点明主题,说明事理,往往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33、如此开篇,往往能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34、以味诱人,意境深远。
35、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
36、这段描写读来令人感动。
37、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38、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39、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40、对精彩地方进行简单描述,点面结合。
41、简单介绍情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42、情境描写调动起悬念。
43、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使事情具体、生动。
44、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
45、这一部分可以加入对话或者一些心理描写。
46、将改成更合适些。
47、自然承上启下,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令人感动。
48、叙事中夹写景,以已度人,将心比心。
49、拟人化语言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
50、列数字,例子的方法,很形象。
51、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52、这部分参照课文中的例子,语言过于平板,可适当修改,使语言更生动。
53、比喻句用得精当。加入了古诗进行联想,富有韵味。
54、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55、小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
56、对的比喻用得妙。
57、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58、孩子的气的语言很有意思。
59、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
60、这段多余,不如删去,使文章更简洁。
61、发挥奇妙想象,运用精妙比喻。
62、充满童趣的拟人与比喻,使文章顿生光彩。
63、这段描写读来令人感动。
64、心理描写细腻,比喻句用得好。
65、排比名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66、以味诱人,意境深远。
67、比喻贴切,用词生动。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8、结尾含蓄,点明主题。
69、结束得有点突然,夸张了。
70、结尾简炼,感人。
71、结尾同样有趣。
72、结尾呼应应开头,结构完整。
73、由景生情,结尾自然。
74、比喻形象,贴切,精彩的结尾可谓点睛之笔。
75、结尾似乎没有写完,应能与开头照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76、结尾呼应文题,点明中心。
77、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78、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79、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短而有力。巧用古诗文结尾,往往能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样的结尾,言简意明,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0、作者巧妙地借用了《xxx》中的名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81、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它的结尾应该是“结而不尽,充满温馨”。真情让你的作文中心得到升华,让你的情感更浓厚,更久远。
82、在文章结尾处呼应开头,首尾照应,是常用的一种收尾方法,这样可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唤起读者阅读心理的美感。
83、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84、将改成更合适些。
85、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86、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
87、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88、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
89、情境描写调动起悬念。
90、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
91、对的比喻用得妙。
92、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93、孩子的气的语言很有意思。
94、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
95、结尾含蓄,点明主题。
96、结束得有点突然,夸张了。
97、结尾简炼,感人。
98、结尾同样有趣。
99、结尾呼应应开头,结构完整。
100、由景生情,结尾自然。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并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风和日丽的早晨,小明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小明走着走着没有看见前面有一根大柱子差点撞到了头,小明回到家看见桌子上有五光十色的菜,美味极了,可是小明还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晚上九点了,妈妈说,“小明快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但是小明就是不听,他又一边躺在床上一边看书。到了第二天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医院做体检。
轮到小明了,他捂住右眼,护士指了指左,他却说右。护士又指了指右,他却说左。检查完后护士对小明说,“小弟弟你的眼睛近视了,你不能一直看书,不然的话你的眼睛会瞎掉的。”小明红着脸低着头小声说一句,“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护士语重心长的说,“没关系,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从此以后小明就都不会一边看书一边走路啦。
小明想:邮递员叔叔从很远的'地方来送信,他来的时候一定筋疲力尽了。于是,他倒了满满一杯开水,准备给邮递员叔叔喝水解渴。小明把水放到风扇前,想让他凉一点,邮递员叔叔才不会被开水烫到。
过了一会儿,小明听到了敲门声,他想:一定是邮递员叔叔来了。于是赶紧去开门,果然,邮递员叔叔走了进来,他的头上大汗淋漓。邮递员叔叔气喘吁吁地对小明说:“小朋友,这是你家的信。”
小明收下信后,邮递员叔叔正想离开,小明端着那杯开水小心地走过来对邮递员叔叔说:“邮递员叔叔,您从很远的地方来送信,一定很渴了,我给你喝一杯水吧。”邮递员叔叔接过水杯对小明说:“你真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小明听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有个朋友问我:“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我想了一想,说:“不会。要么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后来从别处打听到,原来阿妈不能算无产阶级。幸而我并没有改变作风的计划,否则要大为失望了。
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象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的。当然,文苑是广大的,游客买了票进去,在九曲桥上拍了照,再一窝蜂去参观动物园,说走就走,的确可羡慕。但是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譬如说现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最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走马看花固然无用,即使去住两三个月,放眼搜集地方色彩,也无用,因为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为什么常常要感到改变写作方向的需要呢?因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然而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上不可避免的限制。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其实这一切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吧?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