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人开始抵制时代强加给他们的高强度,呼吁不要那么累。对于这种佛教现象,支持和关注的声音不一。
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前行,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在精神层面上变成了空心人。如果有人提倡不要那么累,希望放慢脚步充实自己,那么我觉得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佛教文化的泛滥往往不是因为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因为懒惰。洛克先生说,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这是毫无疑问的。向往幸福,逃避苦难,这是人之常情,但这样不思进取的浊流,难道不会污染社会思潮,迫使其成为一股恶臭的死水吗?
《地藏经》年有句话叫有福不捐,胡适先生甚至说有贡献就不捐。我们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成为生命之山中的一块土壤,一块石头,帮助我们看到理想的高地。无辛
勤劳作,岂有良田万倾;若无学才积累,岂可学富五车?正是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劳累,杜拉斯才能写出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情人》,疟疾病患才有机会得到青蒿素的治疗。那一句 别那么累 ,不知叫多少人停下了向理想奔走的脚步!
然而,纵使这句话将带来这么多负面影响,却仍受许多人的追捧与认同。撇去其中有大半是在为自己逃避劳累寻找借口的人,我们仍应思考它是否具有一定合理性。
就如同我在篇首提到过的,裹挟在时代大潮中前进,使许多人成为 空心人 ,也极度渴望能得到精神上的片刻停息与自我充实。那么 别那么累 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向海德格尔所提倡的 诗意栖居 的邀请函呢?渴望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那么累,是为了得到空闲来进行精神上的自我审视,进而在奔涌向前的大潮中寻一片自适 荷塘 ,摆脱 空心人 的状态,那么这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 别那么累 的不当措辞并未起到这般作用,却成为懒惰者逃避现实的借口。
我们鼓励精神上的自我寻觅,因为苏格拉底曾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但逃避主义绝不应在此横行。功不唐捐,愿你我在积小流的同时,也可乘小舟行至诗意的彼岸。
著名运动员查尔斯巴克利曾要求教练不要替换他。他说我死后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这成了一句很好的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不要那么累。这也隐含着一个时代价值的变化。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经济发展速度也可以说是一飞冲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开始提倡一种享乐主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提倡:不要那么累。
英国作家阿尔多斯赫胥黎的著名小说《美丽新世界》展示了一个500年后的世界。那个世界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大家都不用努力,人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自然也不觉得累。但是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很多人自称是工作的奴隶,但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痛苦,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疲惫不会把我们奴役于生活,只有丰富的物质和高端的技术才会让我们成为奴隶。也许美丽新世界里的人行动自由,但头脑空虚。所以,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累是一种生活态度,象征着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累可以上升为对社会乃至祖国的责任感。鲁迅在杂文里说:无限远方,无数人,都与我有关。他一生苦心写作,我想,恰恰是出于他对冷星的恩情,我用我的血来表彰轩辕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许他本可以成为一个拥有春风和叶船的普通学者隐士,但他强烈的责任感告诉他,他必须努力工作,为世界而受苦。
当然,累绝不是教人做无用的努力。累不代表我努力,花几十年做一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似乎付出了很多,但这样的累和前两者不同,没有任何作用。
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诚然,现在也是如此。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享乐之风蔓延开来,很多年轻人怕苦怕累。然而,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人类如何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前进?
累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不提倡不要那么累。
小树苗有了惊雷响彻九霄,才养成了参天大树;花苞有了大雨倾洒大地,才散发出明媚花香;峭壁有了海浪激烈喷发,才铸造了光滑岩石。
在现在如此熙熙攘攘的城市,如果大家都随心所欲,没有一点压力可言,社会势必一片混乱,所以说,适度的压力对维持人类社会是十分有必要的。
压力是走向自由的阶梯。
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他的精神上几近崩溃,对明天的绝望,对自由的憧憬,这都是他内心未曾发现的压力。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战胜了自己的压力,战胜了命运之神,甚至可以说战胜了那个黑暗的奴隶社会,最终重获自由。
压力书写华章的神来之笔。
史铁生在他最狂放的年龄残了双腿,在他的世界里什么也找不到,他的路上长满了难以跨越的荆棘。他的心里无疑是充满了压力,不想让母亲的伤心欲绝,不想自己的人生从此充满灰暗。在古园里,为了属于一条自己的路,他寻找了15年,在那段时间里,他没有选择冲向荆棘,而是选择了重新思考,思考人生的方向、思考人生的意义。最终他找到了那条路——写作。将压力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书写了人生的华章。
压力是塑造人的精神力量的良剂。
生活在近代封建社会下的鲁迅,早年他从过商、学过医。目睹了无数的麻木愚昧的国人病态的活着,他最后的选择无疑是令人费解的,但又让人觉得是情理之中。是的,他将自己投身于黑暗之中,用犀利的文笔控诉着这个吃人的社会,企图唤醒沉睡的雄狮,在这个混沌的社会下,在看到了所谓的“东亚病夫”的压力下,成就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情。
压力是人类社会的必要存在,而非闲暇生活下的调剂,古往今来,莫是如此。
叔本华说:“一个人的心灵必须饱受挫折,才能有船舱般的稳重航行于大海之中,否则将只是凤的'玩具。”这里的挫折,难道比不上压力给予精神上的摧残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