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进教室就爱不释手地拿着笔看来看去,心想:真好看,我可要好好保管它。第一节下课,感到肚子很痛,就跑下去上厕所。的回来是我的嘴张得可以塞下一个鸭蛋,我的笔去哪儿了?天哪,谁偷了?真是好大的.胆子!我气的火冒三丈,头发都快要燃烧起来了。我想肯定是我的同学王小鑫,他和我之间有过节,他恨我恨得是恨之入骨。放学了,我偷偷的跟踪他,看他嬉皮笑脸的样子,我就生气的想把他狠狠地骂一顿。但我跟踪了他好久,也没有发现他什么异常,于是我就沮丧地回家了。
下午一来教室,看他出去玩了,我就飞快地把他的书包翻了个底朝天,最终没有发现新买的笔,难道我的新笔不是他偷的,我想会是谁呢?想着想着,我忽然看见组长的桌子上有一根跟我一模一样的笔,我赶紧下楼跑去向他问个明白。通过问询我才知道,原来是我刚才上厕所的时候,组长看桌上有个笔就随手用了一下。
原来是这样,我误会了同学,我弄得脸红彤彤的。下课的时候,我跟王小鑫说我翻他书包的原因,本以为他会生气,没想到他说“没事儿”。从这件事情以后,我懂得了遇事要先想好再做不要冲动,要更不要随意冤枉别人。
在这三年之后的重逢里,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媒体的宠儿,北川中学的学生郑海洋,全国知名人物,在灾难后成为了汶川精神的代名词。坚强、执着、阳光……对这个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男孩,媒体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他成为震后重建过程中树立的无数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但当人问起他对今后的计划时,他回答:“上某某体育学院”,再问为什么,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学校的某某书记对我最好了,老来看我,她答应让我上她们大学。”从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郑海洋也许正忙着出席各省市的.好心人、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组织的慰问演出,忙着向镜头展现他最阳光的笑容。那时候电视机前的人们可以热泪盈眶:真好啊,你看,汶川的人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前在博大的同情心的驱使下,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也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后在博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一次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仅以北川中学为例,作为一所震后不久就复课的中学,现在平均一周就要接待一到两批远方的来客。这不禁使人怀疑:北川中学是震后不久就复课的,还是直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复课?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北川中学——不能说所有人,但至少是一批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退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就来源于好心人们过于泛滥的无私的帮助,这些持续三年并且愈演愈烈的的帮助为他们的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这就表明,汶川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只是一个趋势。但在北川中学这个微缩的窗口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凸显。
汶川变散了。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刚开始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要吃很多药,勤加锻炼,争取快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病有了起色,医生却仍不减药量,人就慢慢松懈了,对药物的依赖增强,也不经常锻炼了。久而久之,急性病变成慢性病,虽不危及生命,却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有的医生往往会直接断药,人无药可依赖,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往往反而好得快。
汶川变散了。在刚震后形势严峻时汶川人众志成城,巨大的悲痛和求生的意念汇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人们去救援伤者、建设家园。当好心人们、慈善家们和爱心团体们反应过来,积极捐款捐物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外力的的确确推动了汶川建设的发展。但现在,三年后,我们看到汶川的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这股外力仍没有消失,而是由推力变成了阻力,它强烈地干扰了汶川人建设家园的内驱力。从郑海洋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外力使得汶川人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多少遭到了削弱。众志成城地朝一个方向使劲的汶川不见了,出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文明典型汶川,出现了一个研究灾后心理阴影的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室汶川,出现了一个好心人们展现自己博爱精神的舞台汶川,出现了一个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接待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的招待所汶川。这里成了一个倾倒爱心的垃圾场。一些人千里迢迢走到这来,做忧虑状、做沉痛状、做饱含热泪同情状,于是捐款捐物慰问演出,当然看到“汶川很好”,做感动状、做放心状、做长舒一口气状,点着头,微微笑着,背着手踱着步子,回家去了,感到又对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被言论的潮流所裹挟,被所谓的“爱心”蒙蔽了双眼,就是以救灾为噱头,其实别有用心。
三年之后的汶川,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我们的目光也应穿透歌功颂德的言论,看到事件背后悄悄衍生的汶川问题。在媒体报道的浸泡中,在蜂拥而至的好心人们的簇拥下,汶川是永远谈不到建设的。我们要说,三年后的汶川很好,我们可以放手了。当某一年的五月十二号,没有人再提“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没有人再去汶川慰问演出,没有人再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汶川的人终于可以重建家园了。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李拉
然后,我一直知道,大学,和高中是不一样的。学习不是一切,在大学放不开是很吃亏的。你一天到晚想着机会自己降临到面前,但是,别人是在抢机会,而你只会在原地等待。然后,其实,我加入了两个社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想锻炼提升自己。然而,那个社团,我从来没有发过言,我一直是在原地等待,等待别人逼我上去,等待机会出现在我眼前。所以,在那个社团我的存在感很低,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知道我。我也不是想让别人都知道我,只是,我也想多交一些朋友。但是,我的'性格,一直限制了我,或者说,其实,是我的软弱,我没有逼自己,却一直在安慰自己,没关系的,总要有人当路人甲。可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不甘于做一个路人甲,我也想去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最起码,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沉默的人。
林夕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所谓心事,不过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执,执着于自己描绘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烦恼。大多数人,都对自己要求很高,然而,却只是达不到目标。这种情况下,要不豁出去一腔孤勇,改变自己;要么就只能一辈子郁郁寡欢,生活像一潭死水。
其实,每个人的理想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尽相同。如果你觉得安于现状是你想要的,那选择安于现状的生活就会让你幸福和满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那选择一条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你一样会感到快乐。
就像是当年明月说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就是成功。
深夜的灯火,被沥血点燃,书卷上认真的字迹,诉说着对我们真挚的心,像春风化用雨,滋润心田,不止十里,如海上灯塔,透过黑夜,守望黎明。_题记
忆往昔,一道身影伴过两个四季,念如今,奋斗岁月有您助我行。
很幸运能在人生之途有您指点。
"表里不一“形容他最是合适不过了。
再想起我与他第一次相见的模样,实为狠狈不堪。当时他挺拔的身躯上穿了一套深蓝色的精制西装搭配一条黑白条纹的领带,他笔直地站在那,好像在说“优雅永不过时”我悻悻地疾步走过,看到他的正脸——坚毅的脸庞,我身体猛得一颤,立刻向远处跑去,我隐隐地感觉,接下来的三年也许会在不安中度过。
不过两年时光,我却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其实是现实里的周伯通,幽默用于形客他已然过于浅显,极其严峻的面目之下伪装看一颗童趣的心,他总在无意之间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地捧腹大笑,课堂上,他是和蔼幽默的引导者,他开朗的笑容,宛如冬日里的一块火,化为求知路的一轮烈阳。
多管闲事”说的也是他。
更多时候他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保姆,如果说我们是前线战士那他则是后勤部队。他总是时刻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起居和学习状态:天冷了提醒穿衣;状态不好去办公室喝茶、身体不好几番叮嘱;家庭矛盾前后调解。如若赶上什么活动,不得了,保姆瞬间化身“脑残粉”前拍拍,后照照,侧面再抓拍几张。
记得上次元旦节,他突发奇想组织班级去包饺子。他倒开心地像个孩子眼里满足对自已天才般设想的自豪
“忍辱负重"指的仍是他
在这青春放肆的年纪,同学们总是不经意间惹出很多麻烦,老们却几乎从不对我们动手发火总是循循善诱。记得好几次,因为寝室卫生的问题导致本胜券在握的我们痛失流动红旗,一周努力功亏一溃,从他涨红的小脸蛋、紧握的双拳以及低而沉重的呼吸声中能感受到他汹涌的愤怒,但结局总是随着一串长吁声给我们讲起了道理。他总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信任我们,他的“忍辱负重"肩负着对我们的希望
很幸运,能在人生之途有你指点。
当揭开你伪饰的面纱,我看到你可爱的一面,当把老师的躯壳褪下,你体贴得像个亲切的老爸,请相信我们深知你的疲惫,在每一个黑夜烛光下,我真诚地恳求,时光千万别染白您的黑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