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提到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虽然生前曾坚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等称号,但仍然是海内外公认的大师。最近读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重庆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一书,能从中领略到先生晚年对文化的思索与探求。
这本书是季先生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书中所选文章再现了季先生的思想足迹,有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对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观评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全书没有一般学术文章的艰深难懂,却又处处充满真知灼见。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大众读者还是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精要读本。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情感,将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什么是“国学”呢?季先生认为,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关于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因此,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
季先生心中,文化也像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成长、衰竭、消逝的过程。具体而言,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保障。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重视人,重视人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是同我经过长时期考虑的结果相一致的。”
季先生大胆地预测,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季先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比如,《从哲学角度看中餐和西餐》一文中写到,中餐之所以异于西餐,前者把肉、鱼、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中餐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西餐同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相连。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相处之道,季先生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了解。“我们责怪西方不了解东方文化,不了解东方,不了解中国,那么我们自己就了解吗?”读之,让人振聋发聩。
季先生还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讲骨气。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我们为什么敬佩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第二点就是爱国主义。当然,讲爱国主义要分场合,例如在抗日战争里,我们中国讲爱国主义就合乎情理,因为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这些观点读来让人深思不已。
书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阔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句诗被季先生在论及传统文化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绝不应妄自尊大。但是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应当囿于积习,鼠目寸光,认为西方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切都不行。”在此,季先生赋予了这句诗新的含义,希望我们以长远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读完全书,感觉季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其情也真,其言也善,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提到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虽然生前曾坚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等称号,但仍然是海内外公认的大师。最近读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重庆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一书,能从中领略到先生晚年对文化的思索与探求。
这本书是季先生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书中所选文章再现了季先生的思想足迹,有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对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观评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全书没有一般学术文章的艰深难懂,却又处处充满真知灼见。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大众读者还是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精要读本。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情感,将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什么是“国学”呢?季先生认为,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关于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因此,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
季先生心中,文化也像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成长、衰竭、消逝的过程。具体而言,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保障。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重视人,重视人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是同我经过长时期考虑的结果相一致的。”
季先生大胆地预测,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季先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比如,《从哲学角度看中餐和西餐》一文中写到,中餐之所以异于西餐,前者把肉、鱼、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中餐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西餐同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相连。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相处之道,季先生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了解。“我们责怪西方不了解东方文化,不了解东方,不了解中国,那么我们自己就了解吗?”读之,让人振聋发聩。
季先生还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讲骨气。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我们为什么敬佩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第二点就是爱国主义。当然,讲爱国主义要分场合,例如在抗日战争里,我们中国讲爱国主义就合乎情理,因为我们是正义的`一方。这些观点读来让人深思不已。
书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zd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阔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句诗被季先生在论及传统文化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绝不应妄自尊大。但是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应当囿于积习,鼠目寸光,认为西方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切都不行。”在此,季先生赋予了这句诗新的含义,希望我们以长远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读完全书,感觉季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其情也真,其言也善,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随手拿了本董明珠的〈棋行无悔〉,随手翻了翻,论文笔,无甚光彩,更多是大实话和流水帐的感觉。
董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将才,但不客气地讲,她距离运筹帷幄的帅才还差得远!——她以往的成功得益于朱洪江的慧眼和宽容,得益于他们之间的珠联配合,但当朱退居帷,她升至帅位,能否还能延续煇煌,且慢慢看。
人的一生得一知已是莫大的幸事,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朱与董就是工作上的知己。
格力的成功,或者说是董明珠的成功,剃除了华美的外表,本质上在于两颗“心”——一颗是对产品的良心,把产品做好,把质量的口碑做到老百姓心里!二是对人的良心,书中多次谈到为了保证小经销商的利益,而与大经销商进行搏弈的案例,所以格力能在营销做到行业领先!
风物长宜放眼量,短期放弃部分利益,必然在长期得到丰厚的回报!
与张炳吉老师的相识,缘于2015年10月底随《天涯诗刊》第三届诗歌万里行定襄采风活动。来自五六个省市的文友相聚在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同吃农家饭,同游红叶谷。哦,在红叶谷,我不慎跌入水坑,是张炳吉老师毅然出手相助、拉我出来。今年六月,得知张炳吉老师的散文集《乡关路远》出版多年仍一直热议时,主动索要一本。七月底收到书,决定仔细拜读。然而,读了一半后,因其他事情搅扰,品读暂停下来,等我再次拿起书来,想不到已搁置两个多月。好书搁浅的是光阴,放不下的是牵念。当理顺很多事情后我重新打开书橱,再次读起了《乡关路远》。
我们说,打开一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人生之窗。读张炳吉老师的书,仿佛随他一起来到了他的老家,来到了他童年、少年居住的故园,看他的调皮、顽劣,和他一起体验故园之趣、之乐、之恋、之情。
开篇《童年的小油灯》,作为告别一个时代的信物,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虽已不知踪影,但深藏于作者心中的记忆被唤醒,且一生难忘。随着寻找的线索,童年的记忆被一页页翻开,“一盏昏黄摇曳的灯光悠然地在我脑际飘摇开来,那憧憧的灯影、轻摆的灯苗,正是伴我生长的那盏小油灯。”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衫的情景,讲故事、唱歌、演“手戏”……往事历历在目,温馨回味历经岁月而不褪色依然在心间流淌。还有晚间自习用的油灯,老师的身影、同学们的滑稽样子,活色生香在记忆力浮现。祖父夜间喂牲口,不断起来为牲口添加饲料的忙碌身影,一桩桩、一件件,激活着作者的回味、思索,“在这个地方,早早学会了勤劳,更学会了‘慎独’。”小油灯虽然找不见了,但,“它就嵌在我的脑海里,印在我的心坎上。”
记忆温暖人生。人和树一样,是有根的。根就是从小生长的那片热土。读《乡关路远》,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了他人生的轨迹。从离开家乡出来求学、当兵、工作,恋恋不忘的是家乡的山水、故园的风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物一事,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回味、对家乡的怀念、对世事的思考。哪怕是一盏小小的油灯,都能使他铭铭不忘、时常唤醒他对过去的记忆。笔下风物,件件是宝,从他笔下的深情描写,足以窥探到他温暖细腻的内心。我在读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掩卷暗暗思忖,谁说男孩子的情感是粗线条的?张炳吉老师不失男孩子的淘气,不失军人驰骋疆场的气度,却拥有观察事物细腻的心思、敏感的触觉、深情的依恋。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动情处。对先辈的追念,言不表情,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和一份柔软之爱。
对生活、对事物的细心观察,使张炳吉老师积累了大量的人文素材。全书共收录99篇文章,分为六辑:第一辑故园风物,第二辑走笔悟道,第三辑山水印记,第四辑都市掠影,第五辑史海寻贝,第六辑人性漫笔。细细读来,整体感觉,文笔朴素,情感真挚。从容不迫的叙述中不漏细节,白描中不失幽默,一些趣事读来常令我开怀不已。读后回味,《乡关路远》不失为一本哲理蕴藉、情怀激荡的散文集。作者时时处处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在他的笔下形成了粒粒珍珠,哲思慧悟蕴含字里行间。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作者就像那海滩上捡贝壳的男孩儿,生活之海潮起潮落,潮来,迎之;潮落,启思。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眼界、眼量,日复一日,随着作者思想的日趋深邃、文笔的更加娴熟,相信更多的佳作会呈现出来,更多的珍珠亮闪眼前。相信张炳吉老师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期待拜读!
在人类已走过的21世纪历史进程中,要论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事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可以重重写上一笔。这场2007年肇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危机,至今仍然阴云不散,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步履蹒跚、前景不明。与此同时,一直热衷于向世界推销其“普世价值”的西方国家猛然发现,自己已陷入“后院失火”的尴尬境地:“华尔街运动”轮番在美欧上演姊妹篇,“收入鸿沟”引发众怒;“棱镜门”“邮件门”事件接续曝光,自诩“政治正确”的美国政府和政治精英光环尽失;难民潮不断涌向欧洲,暴恐事件在德、法等国此起彼伏,英国“脱欧”公投“意外”通过,欧盟一体化、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尖锐挑战,使得一个经典理论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资本主义是否已陷入系统性危机?
也许很多西方人士并不愿意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话题。他们中的一些人尽管承认危机的存在,但又小心翼翼地将其严格限定在金融和经济的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世界上是否存在孤立的金融危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又是否只有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存在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法律、文化、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而后者则对前者起强大的反作用。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观照,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必然深刻影响其政治上层建筑,同时也是其政治上层建筑诸多危机在金融和经济层面的暴露。因此,仅仅从金融和经济层面来看待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并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事实上,近年来在欧美社会频繁出现的各类危机与乱象,也远非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所能涵盖,而是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这一科学论断穿透近170年的历史烟云,仍然可作为我们剖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锐利武器。在它的烛照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社会财富在大资本家、大财团手中的过度集聚,正是西方垄断资本在其本国甚至全球范围的无序扩张和增殖,正是资本与政治、文化的“联姻”与“合谋”,才使得危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链条中蔓延,成为一种系统性存在。与此同时,作为系统性危机的最大受害者,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底层群众也在加强“革命性联合”,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再度觉醒,“华尔街运动”、巴黎“黑夜站立”运动等次第爆发就是明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与所谓“历史终结论”相比,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结论显然更有现实依据和说服力。
然而也要看到,“两个不可避免”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是从这个认识基点出发,马克思同时作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判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近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以蒸汽机和电力为主导的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且在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又抢得了先机。现在说资本主义生产力“气数已尽”,还为时过早。同时,尽管欧美的工人阶级和底层群众反垄断资本的意识在增强、行动在升级,但尚未从自发走向完全自觉,尚未形成科学组织,尤其是未能从掌握“批判的武器”上升到进行“武器的批判”。由此来判断,“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观察和剖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性危机,“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决不会”都应成为认识基点,而不可有所偏废。
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系统性危机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供了最新佐证。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两个不可避免”还将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冷静地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将长期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占优势的压力。风物长宜放眼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需要建立在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基础上,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和检验。对此,我们应有足够耐心和历史智慧。
伊春兴安森林公园位于伊春南山脚下,是一处以游览森林风光为主,集观赏、游乐、森林浴为一体的森林生态公园。公园就自然山脉之势,借天然风景辟建而成,园内景区主要有獾子岭、醉泉、留客谷和攀岩极限运动区等六处景点。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景区群山环绕、巍峨挺拨,小兴安岭的珍贵树木分布整个山峦。尤其是公园大门旁书写的“伊春兴安森林公园”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大门西南侧是留客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幽潭,潭水是由山中的泉水下泻汇集而成,潭的上面是一座美丽而独特的多功能舞台,格外引人注目,已先后举办了三届伊春森林音乐会,奏出了优美的\'森林音乐华章,使林都伊春名声大震、响彻全球。
沿着婉蜒曲折的山间步道顺势前行,好像一条巨龙盘卧在祟山峻岭之中,步道两侧景色优美、树海浩瀚、树木参天,?当行走在山间这片被赋予神密圣洁的土地时,就会让你感到大森林景观的奇险独特,使人心旷神怡???
步行一段路程后,我们先后来到了醉泉、留客谷和攀岩极限区。“醉泉”位于公园山腰处,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泉眼,泉水清澈甘洌,常年不绝。此处还建有观赏木亭,供游客休息、饮水品尝。“留客谷”是猛兽伏击捕猎的最佳场所,罕见的东北虎群在此盘踞繁衍,七十年代初才悄然消逝。在姿态各异的峰脊岩丛中东北虎雕塑前,我们饶有兴趣地驻足拍照留念。走着走着我们又被眼前富有刺激和挑战性的所吸引,“攀岩极限区”是一项极限运动,此岩壁最高处达12.6米,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攀岩爱好者前来挑战自我。
沿着蜿蜒的山路欣赏美景之际,已到了日落西山之时,徇丽的晚霞已透过林间空隙照射而来。我俩拿起相机站在巍峨的山野欲拍照之时,举目远望天际,只见远处山峦晚霞衬映着天空朵朵彩云,或徐徐变幻、或似盛开的鲜花骄阳似火,山坡上的树木倾刻间变成了五颜六色,当晚霞的范围慢慢缩小,颜色渐渐变淡之时,此时的山野已融入一片茫茫的暮色之中,彩云在夕阳的余晖下,变得越来越淡,夜的帷幕缓慢而落,晚霞向我们告别。
坐落在海拔653米高的兴安塔和海拔660米高的林都明珠观光塔,最引人瞩目。第二天清晨,我俩登上了巍峨矗立、高大雄伟的17层82米高的林都明珠观光塔,用相机拍摄了林海日出的瞬间美景。当红日冉冉升起之际,我们极目远望天边,只见茫茫林海绿海接天,一轮红日如同被山岭的巨臂轻轻托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崇山俊岭显得分外妖娆,可与泰山晓日相媲美,朝阳放射出的五彩之光照耀了千里茫茫林海,形成了一幅俊美的山水画,此情此景使我们兴奋不巳。当我们站在兴安之巅,不仅欣赏了壮丽的北国冬季秀美之山川,同时,也一览了伊春市区的全貌。
让我们尽情地张开双臂,再一次拥抱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冬和绚丽的兴安森林公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