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淋湿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羊肠古巷,夕阳西斜,徘徊在小巷中,怀揣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巷已然成了沉浮时光中的甬道,绵亘不断地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它在我脑海中已然成了一副剪影——于是,心潮澎湃。
巷是一个小镇上的古雅的胎记。撑着油纸伞,依稀有一位丁香般忧愁的女子,缓缓地巷中穿行而过。寂寥,冷雨,望舒先生的笔下,小巷是美好情愫的积淀之地,爱在这里与回忆盘根相绕,开出馨香洁白的杏花。明朝的杏花是否依旧飘零呢?小楼一夜听春雨,是往昔叹息的咏调,而今,去哪里寻觅这天籁之声呢?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你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是郑愁予的马蹄声叩击这青石小道……侧耳一听,仿佛仍有千百年来游子令人心碎的“得得”声,马蹄莲暗香浮动,深闺中一帘幽梦。巷是永恒的记忆源泉,顺着这股清流,可以生发出多少可叹可泣的故事呢?时空与现实物质的交错,使人心驰神往,仿佛所有的心事都暂时抛却遗失在长长的甬道中,你于是决绝而又迷茫地行走在幽长,幽长又寂寥的雨巷。
心的驿站里,饱含现代都市里从未有过的诗意,可以静言思之,读一本书;或者在小楼上安闲地打个瞌睡。就连小巷中的狗吠也那样饱含深情。虽没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情境,倒也是可以闭眼畅想的。这华夏五千年留下的胎记,隐隐地默默地从未消失,那抹古色古香的寂寥恬淡给了飘荡不安的游子多少甘之如饴的幸福,又给了多少诗人咏叹的灵感。细雨濛濛,厦门的古巷中,雨打在行人肩头,冻成了霜,也亮晶晶地冻白了他的眉梢。待伸手拂去时,就是人的一生啊。古巷化作灰白翩跹的蝴蝶,从大陆穿过浅浅的海峡,飞入台北的老屋中,听听那冷雨,诗人黯然神伤。
巷是永恒的诗。也定格在无数回忆的画作中,真真切切。
电影中,张曼玉着一身繁复秀美的旗袍而凹凸有致,孤独地走在黑暗中的小巷。巷在歌唱,抑或在流泪。
幸而在厦门小岛上还能够找到些许巷的踪迹。真的,厚厚的青苔填补着墙壁的裂纹,爬山虎正纠结盘缠覆满着失去的记忆,一汪浓盛的绿与巷的灰白,于人有时光倒流的错觉。巷永恒地静默着。这时忽然下起了雨——那是游子的眼泪,诗作的精魂,百姓的喜怒哀乐,记忆的咏叹……光与影的包围下,它依然在那里, 唯有岁月能读懂。
前尘隔海,小巷永恒。
《文化苦旅》一听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随着余秋雨老先生坚实而沉重的脚步,游历和探寻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作者余秋雨1946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他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才凝聚出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那是属于我们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里面的古迹使文明经岁月沉淀的珍宝,是我们探寻祖先的文明的桥梁,在游离山水之间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得到心灵与远古时期的对话,感受历史的发展更,感叹先祖的伟大智慧与辛劳。书里不仅有历史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之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右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宇宙的悠远与深沉。食这样的文化大餐就是享受一次心灵的洗涤,收获一路圣洁的花香。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文化的作用则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要用心去感悟,也同书一道,漫步这条文化之“苦旅”,也是一次人生之“苦旅”,而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努力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我们还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无疑三尺讲台便是我们实施拳脚的主阵地,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完成好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重大使命,无愧于太阳下面最光辉的事业这一圣神称号。
古朴的字体,灰绿色的封面,给人一种简约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之感,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是这种感觉。可看完本书后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
书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记为主,当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写著名作家巴金,艺术家谢晋,作者的母亲等。
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写山西的一篇。作者给写山西这一篇目的题目为《抱愧山西》,由此可见作者对山西这一文化底蕴颇深之地的赞美。余秋雨的文字总是能从细微之处可能出大学问,在写山西的晋商文化时,追朔历史,从商人的一举一动看出晋商的不易,从轻快的诗歌中到处兄妹离别是的不舍,从古书记载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艰难。可如今山西却成为了一个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这与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样子大相径庭。
仅仅是这一点就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唤醒,产生的沉重与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时,却无不隐含这这样一种情感。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书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却处处包含温情。每一点都可以引发国人的思考,对于我,一个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五千年来,中国所受的种种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而我们能做的则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同时,看完此书,也又重新定义了我对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纯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
将中华文化铭记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
以本书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话结尾: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