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女主人公海伦。凯勒身患残疾,她失明、失聪、失语,然而她从不抱怨上天对她的不公,而是以顽强的毅力,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最后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每次读她的故事,都会被海伦。凯勒的这种精神所深深地打动。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喋喋不休地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他们抱怨物价飞涨;抱怨交通拥挤;抱怨空气污染;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再看看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也经常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抱怨。我有时抱怨学校饭菜不好吃;抱怨校服不好看;练书法时明明自己字没写好,却抱怨妈妈说话影响了自己;练琴时自己不专心,却抱怨外面噪音太大;回家作业没有记下来,却抱怨教室里太吵;考试没考好,抱怨时间不够等等……
这学期每个周日我都要去少科站学奥数,这个课要连续上三个小时,我以前从来没有上过这么长时间的课。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完课出来,整个人觉得头晕眼花,连走路都没力气了。看见站在门口的妈妈,我再也忍不住心里的怨气,急吼吼朝着她大声嚷嚷:“都是你!都是你要我来上这个课,题目那么难,还有好多回家作业!累死人了!我不想上了!…”当时妈妈没有吭声。回到家,妈妈耐心地给我讲道理,安慰我、鼓励我。现在我已经慢慢习惯了,看看班级里的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饶有兴趣地听老师讲课,想想当时的行为我深感羞愧。
现在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在困难面前与其抱怨,还不如去改变自己,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反而使自己更烦恼。
有一种感情是必须有的,那就是快乐!有一种感情不能拥有,那就是抱怨!愿我们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期待改变自己,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
那是上学期的第一天,我被安排与班里最捣乱的同学坐同桌。当我得知他前几个同桌的遭遇后,不禁有几分害怕。
起初,我友好地对他。有问题时,必以微笑的方式与他沟通;上课他说话、唱歌时,必以礼貌的方式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然而,他非但不接受我的友好之举,反而对我进行恶意的攻击。他开始在课堂上、自习课上肆意地说话、唱歌……他的行为令我惊讶、心烦意乱,甚至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失眠。
每天去学校对我而言成了一种煎熬。而他丝毫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过错,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那一日,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上课期间,我的眼镜被前面的同学不小心从课桌上碰到地上,眼镜片从框中掉了出来,他轻轻地从地上捡起。我正准备从他手中夺回来时,他说:“我帮你弄好吧!”。他发现眼镜上的螺丝已经丢失,便拿出自己的钉书针,绕在眼镜框上,将眼镜片慢慢地安上。当他递给我时,我不由地说了声谢谢。也许,是这一句谢谢开启了我们化敌为友的同桌时代,因为从那天起,我开始重新了解他,重新认识他。
他是一个普通的男生,与其他男生的差别就是,他胖胖的,总是爱穿的光鲜亮丽。但他的.眼神中隐约流露着一丝伤心与自卑。只是他极力用光鲜亮丽和我行我素来掩盖这一切。
我不去询问他的痛,只是在课间偶尔和他交谈。有一次,他问我:“你午饭一般是在家吃吗?”“是啊,我妈妈每天都会在家做饭,可香啦!”他的表情一下子变得很不自然,我意识到我可能说错了什么,就不多说了。他低着头说:“真羡慕你!我妈总在外面忙,如果能吃上她做的一顿饭,那该多好呀!”。
慢慢地我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许多,他也逐渐在课堂上不说话、不唱歌了,也逐渐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成绩也有大的改变。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一件事或一个人在某个时期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有时甚至令我们沉浸在懊恼与悲伤中无法自拔。特别是,令我们烦恼的人不体谅别人,不懂得领情,不自省的时候,情况会更加糟糕。
我们必须学会保持清醒,不能让别人制造的麻烦成为我们的烦恼。如果因为别人的过错使我们陷入无尽的烦闷悲伤之中,我们自己便成为唯一受到伤害的人。
抱怨不如改变,这才是走出烦恼的最佳途径。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可悲的是,有部分家长身处在问题的漩涡中却不自知,受困于孩子问题的表象,整日里就孩子的行为问题和孩子拧巴,既不懂得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又不懂得自我救赎、自我学习和成长,结果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关系越来越恶劣,最后是自己痛苦,孩子痛苦,家人也痛苦。值得庆幸的是,也有部分家长思想觉悟高、懂得反思,懂得求助,懂得自我成长和改变。
比如今天案例当中的这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好脸色,孩子的父亲更是简单粗暴,对孩子常常采取高压政策,非打即骂。一位情绪失控的妈妈加上一位简单粗暴的爸爸,无疑是孩子的恶梦。孩子十六岁时出现迷恋网络游戏,离家出走等问题。
一个不被父母欣赏和关爱的孩子,一个心无所属的孩子,有今天的问题呈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庆幸的是这位母亲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辗转找到贾老师当面请教。她信奉“求救于教育专家,不如把自己打造成教育的内行。”决心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
在我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所接触和了解到的所谓问题孩子的“回归”和“转变”,无一例外不是通过父母自身的学习和改变来实现的。
错误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成长的契机,犯错是通往正确的必经之路,暂时的迷茫、寻找人生的路径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当父母看到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实质和情感需求;接纳孩子的现状;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理解和支持;从生活的点滴之处挖掘孩子的优势并加以赏识和认可;不断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价值感、成就感和存在感;当父母放下内心的焦虑,保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正念;读书笔记.当父母自身改变,给孩子做好福德示范和正能量的传递;当父母信心满满,把自己活成爱和信念的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内心的优秀品质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展现在父母面前的也都是懂事、美好的一面。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专家教我们如何养育孩子,但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教育理念是普适性的规律,但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专家再了解我们的孩子都不如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孩子。所以,只有我们自己深入地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彻底地改变旧有的心智模式,才能拥有全新的行为模式,也才能给到孩子正确的、正向的、也是更有力的支持和引领。尤其是面对“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来说,只有自己深入、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的规律,才能号准孩子的脉搏,对症下药。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祝愿我们都能在教子路上结出恒久迷香的果实!
最近读了贾容韬老师写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经过第一遍的阅读,就有了比较多的感触,还有就是思想上的转变,确实是一本值得父母一读的好书。
对于教育,一般的人都认为是学校教育,而对于家庭教育,很多人应该都是比较陌生而棘手的。我自己也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作为父母就是拼命挣钱,给孩子往好的学校送,给孩子准备好的物质生活。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到原来的我是多么浅薄,多么寡闻,完全没有把家庭教育当回事,没有把家庭教育当成一个事业来对待。
好的是,自己不会也没有装会,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不学习就会跟不上的,我也在加强学习,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家庭是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地方,是给孩子温暖的地方,是塑造人生品格的地方。很多时候,自己用现有的眼光,主观的去要求孩子,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原来,家庭教育是需要大智慧的,包括批评的方式和时机,合理的运用赞赏和鼓励,学会倾听,学会调整心态等等,有很多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学习提高的。
孩子出现问题了,更多的时候是盯着这个问题去找孩子的原因,就像盯着锁着的门找钥匙一样,没有跳出这个思维,就找不到钥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是被动来到了这个世界,后面出了问题,肯定是家庭的原来,是父母的原因。因此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父母出了问题,所以要找准病因,才能因病施救。纵观现实中大部分问题孩子,多数多是家庭不和谐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家庭矛盾比较恶化的等等。正是因为家庭没有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才会被外部不良思想侵袭,不良作风影响,心理产生了扭曲,才会导致恶性循环,造成问题孩子。此时,唯有先认识清楚自己的问题,从自己的病因出发,找到解决办法,改正方法,进而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孩子,把孩子引导在正轨上。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很多时候言语或者行动不当,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对于孩子,更多的是包容、理解、信任,而不应该在孩子犯错了大发雷霆、挖苦、指责。更多需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绪,加强相互的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言传身教真的很适用,孩子也是想进步想提高的,看到父母都在进步,在改变,在学习,他肯定也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恰好是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成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摩西奶奶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关键是要开始行动。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孩子越小越是有利时机。愿你我都能及时醒悟,把这份事业做好,行动起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愁吃愁穿,反而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的身上。
教育孩子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话题,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想法,传统也好,某个教育专家也罢,无一例外都是希望能够把孩子教育成大人喜欢或者社会认可的人才。只可惜每个人拼凑出来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教育片段,不成系统,不能完美地满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教育困惑。读了贾容韬老师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悟。
教育孩子不是满足大人的教育愿望,而是给孩子宽容和理解,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想要成长,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自己独立做自己的事情,在我们无聊的时候陪我们打发时间,可是如此的教育期望到底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结果不得而知。
生而为人,总是想着改变别人,甚至奢望可以改变世界,其实最应该改变的就是自己。改变自己需要勇气,改变自己需要理念,改变自己需要否定曾经的自己,开拓崭新的自己,自己改变了,理解世界的角度也便改变了,同时意味着自己眼中的世界也会改变,教育孩子亦然。
作为功利性的家长最先改变的便是以自我为中心,去阅读,去学习,去反思,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去鼓励孩子,去相信孩子,去改变传统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教育思路,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各项人格发展。去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去修心,去修夫妻关系,去培养优秀家风。
当觉得改变孩子穷途末路,去试试改变自己吧!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身上花费心思,或许,你变了,孩子也一定会有所改变。
鼓励和赞赏是孩子自信心和力量感的源泉,也是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他人的赞赏。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孩子身体成长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孩子精神营养方面的需求,而赞赏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的长处,在他做对的时候,做好的时候,及时的、发自内心的去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内心力量感就会增强,自信心也会提升。
但是,赞赏也要有赞赏的技巧和学问,否则,如果你的赞赏比较笼统,概念模糊,或者过于不切实际、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造成隐性伤害。就像一棵植物,过于干旱会使它枯萎,但是浇水过多又会使它的根系腐烂。
在这一章节,贾容韬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详尽的给我们阐述了如何正确的使用赞赏,赞赏应该遵照哪些原则,赞赏需要注意哪此事项:
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沟通需要讲求技术,沟通更需要讲求艺术。这是我在前面的章节中从贾老师与孩子的互动当中学到的。毫无例外,在这一篇章,同样贾老师还是掌握火候、看准时机对儿子大加赞赏:“儿子,你接触电子游戏比较早,智力比一般孩子开发得早。你把电子游戏、网格游戏都玩得那么棒,足以证明你有过人之处。你的班主任也有同感,他认为你智商比较高,他说你连搞恶作剧都有独到之处,说明你是极聪明的孩子。我觉得你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水平,应该排在一些同学前面才对。老爸坚信,只要你调整下思路、改变一些习惯,稍加努力就会后来者居上。”
在贾老师的这段赞赏中,有很多可以提取的技术点,比如:挖掘优势;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积极期待;传递信念。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好好效仿,让我们来看看,在帮助孩子提高水平上,贾老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赞赏这门技术的。“儿子,爸爸看了你的作文,非常高兴。你这几篇作文中心思想不错,字、词、句、标点掌握得还可以,这足以说明你有写作文的基础。”
当我们把缺点作为知觉对象时,优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但当我们把孩子的优点作为知觉对象时,缺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贾老师用积极的光明思维,抓亮点,抓优点,塑造孩子的价值。
“能紧扣主题说明作文有灵魂,从这点看你是有写作天赋的”“正因为你的作文写得短,老师才给你低分。你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言之无物,不是你的错,而是爸爸造成的。一是爸爸从小没有引导你大量阅读,导致你对文字感受能力弱;二是爸爸总忙,没带你到处走走看看,你接触的事物少,当然没什么可写了。”
情通才能理达,而情通的秘诀就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在前面的章节中,不管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上,还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贾老师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样孩子才易于接受父亲的建议。
“像你这样有思想、不婆婆妈妈、说话能直击要害的人,如果能提高阅读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多观察事物并勤于思考,写好作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写出质量上乘的作文也不是不可能的。”
风过不留痕,雁过不留声。贾老师巧妙地语言艺术既肯定了孩子的优良素质,又不着痕迹地将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的兴趣活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种植在孩子的信念系统中。
生命只有被“看见” ,才能绽放它的华彩。在贾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下,孩子从此喜欢上了作文,高考时作文还得了比较高的分。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赞赏,有内容、有感受、有评价,既着重于“就事论事”又着眼于“塑造形成”的积极引导,可谓效果明显,一举多得。
学了就要用,用了才有用。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日习、日练、日悟,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祝福大家都能在教子路上结出恒久迷香的果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