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朝朝暮暮;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在不经意间,我走过了小学六年生涯。六年来,每一个欢笑,每一滴泪水,每一段故事,每一次经历,每一声感动,都使我难以忘怀。可是,近期以来,在我国的福建南平、广东雷州、江苏泰兴,这一起又一起令人发指的校园血,令人震惊。
3月23日,福建南平男子郑民生持刀在南平实验小学大门口行凶,***死8名、重伤5名小学生,制造南平案。
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凶***事件,2名死者中一名为8岁小学生,另一名为老年女性。5名伤者包括:两名小学生、一名未入学小孩和一对中年夫妇。
4月28日下午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十余名学生和1名教师。
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泰兴市镇中心幼儿园发生恶性伤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冲入幼儿园,砍伤30余人,其中包括幼儿、教师、保安。
4月30日上午,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全国不到一个半月竟连发了5起校园血,究竟是谁伤害这些无辜的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污染这些纯洁的心灵?罪犯因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这些无辜的孩子的生命之花凋谢的时候,他们的理想和奋斗永远地失去了价值,他们的母亲永远失去了孩子,他们的家庭永远失去了未来……“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
我们小学生正处于生理的发育阶段,心理非常单纯,最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生命总是眷顾有安全意识的人,而安全意识是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我希望同学们做到“四防”,即:防火——严禁玩火,禁止把火源带入学校,杜绝火灾事故发生,一旦遭遇火灾,要学会正确的逃生方法;防水——严禁私自下河洗澡,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如果发生同伴溺水的危急事情,要马上就近找到大人求救,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而逃离现场;防盗——关好门窗,注意自身财物的保管;防自身安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学校安全常规,严禁课间或户外活动时不听从老师教导、追逐吵闹伤害事故的发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命之舟,覆于疏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平安校园,生活在平安的蓝天下。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认识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校园涂上了红色的朝霞。
走进校园,我们就看到了花儿五彩缤纷的开放着,美丽极了。我们听到了同学们正在朗读课文的声音。在国歌声中,敬礼的我们是那么严肃,那么的认真。下课的时候,正在玩耍的我们真开心。上课的时候,正在回答问题的我又是怎样的呢?
啊!我们的校园永远都是最美好,最美丽的。
如果这只是一场梦,那么,我愿永不清醒。
——题记
往事如风,划过夜空。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三年之中,我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也许有些事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是我知道在这三年中,我收获的远远比失去的多。
初一孤独的世界里,只有我自己
我只身一人来到教室,这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小世界。说实话,我很害怕,我只能一个人窝在自己的小角落里,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说说笑笑、大声议论,可是,我只能远远看着,因为我并不是这个环境里的,我无法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那段时间里,我一个人来去,不和任何人说话,虽然我很想认识他们,但是我没有勇气,我其实只是一个孩子,我很懦弱。
初二时光容易把人抛
一年的相处,我已经大概了解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我也终于适应了,加入他们的行列之中。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候,我们会经常在上课时窃窃私语,会做一些很搞笑的小动作,也会在放学之后聚在一起商量着这个周末去哪里玩,那个时候的美好是不可言喻的。
15岁的年华,我们都步入了青春期,对于爱情怀有一份朦胧的期待。也许,那个时候的解释是最透彻的。我们感兴趣的不再是一些明星,而是关于某某和某某谈恋爱了,谁和谁很暧昧,心中对于爱情这个新名词既惊喜,又是向往,少女情怀总是这么纠结而又青涩。
我是一个青少年,我有自己的闺蜜,也有自己心中的小秘密,还有自己不想被别人发现的角落。
初三毕业季,离别这首歌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曲终人散,每个人都即将踏上自己的征程,分道扬镳,不知何日再见。
中考也将来临,我们都在奋力拼搏,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每天会写作业到深夜,然后我就会戴上耳机,旋律流淌在心中,这是一种淡淡的幸福。以前总是觉得作业太多,恨不得一下就到毕业,可是现在到了,却又想回到过去,人就是这样一种纠结的动物。
每当看到黑板上一天一天减小的数字时,心中总觉得会很悲伤,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好了,我是说如果。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刻意忘却离别的存在,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可是回家后,总会把自己关到自己的小世界里,回味着三年的点滴。
可以不要分开吗?
现在生活仍然要继续
虽然和同学、老师分开很不舍,但是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邂逅很多人。进入高中后,我们又会认识很多人,又会有自己的新闺蜜,所有的一切又重新开始,那又是一个新起点。
请不要为现在暂时的分离而感到悲伤。
离别总是难免的,我们的伤心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的感情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只要有信念,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呢?
和过去道离别,和现在手相牵。
我的校园坐落在凯运大道的旁边。
早晨,我迎着初升的太阳 上学去。一进校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那庄严的升旗台,旗杆顶端,五星红旗在晨风中高高飘动,在朝阳的照耀下,在蓝天的村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清新的空气中带着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叫人心旷神怡。
"叮、叮、叮……"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顿时,整齐、朗朗的读书声便在校园里回响。啊,这是同学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有的跳皮筋,有的掷沙包,有的踢足球,还有的捉迷藏……"哈、哈、哈、哈"阵阵欢乐的笑声给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那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引来蜂飞蝶舞的花坛了。花坛的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花坛里到处长满了新绿的冬青。看!这儿的冬青是嫩黄的,那儿的冬青是嫩绿的。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也众星拱月般点缀着冬青。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嫩嫩的,绿绿的,让人百看不厌。它虽然比不上大学校那好似花园的花坛,比不上花团锦簇的小花园,可却比它们更能彰显出它独特的秀丽、朴实。
夏天,烈日当空,知了在树上"知……知……知"地欢唱着,与同学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花坛旁那像撑开的`巨伞一样高大的梧桐树,它显得更加枝繁叶茂,那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绿得葱郁,绿得新鲜,绿得可爱.,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勃勃的生机。它那粗壮的枝干要两三个同学手牵着手才合抱得起来。梧桐树投下浓浓的绿荫,荫盖住半个操场,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喜欢来到梧桐树下乘凉、游戏、读书……它为我们挡住了炎热的阳光,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
秋天,高大的梧桐树被秋风染黄了。风儿一吹,树叶从树上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蔚蓝的天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就像给草地绣上金色的大花,煞是好看!花坛里那高贵的红玫瑰,优雅的黄月季开了。她们的美与众不同,看那月季,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优雅的舞姿就像芭蕾小公主,在舞台上给人们展示她 妙曼的舞姿。它们很美,但身上的刺也仿佛在告诉人们:"只许观赏,不许动手"。我和同学们一下课就来到花坛边,驻足观赏,看看这朵,好美;看看那朵,也很美!
冬天,花坛里的花儿谢了,小草枯了。只有那冬青仍然那么苍翠,在寒冷的雪地里傲然挺立,给银白色的大地平添了几分生机。不怕冷的小麻雀,飞到冬青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梧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像一幅古画。我相信,它一定正孕育着新的生命;它一定是在静静地等待,等待春天的来临……
啊!美丽的校园,美丽的花坛,我爱你。
今天,著名作家张之路伯伯要到我们学校讲座。早上第一节课,张之路伯伯带着慈祥的微笑和几本他的作品走进了剡山小学。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嘴巴笑得比月亮还要弯,个子高高的,好帅哦!
张之路伯伯先清了清嗓子,然后用最温柔的声音告诉我们人要有三个想:梦想、幻想和思想。接着他又讲了一个故事,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的耳朵竖得比兔子还长,讲到好的地方,又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最宝贵的十分钟——提问题了,哥哥姐姐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提了问题。
最后我买了一本《猫牌学校》,还让张伯伯签了名。我以后也要像张之路伯伯一样成为著名的作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