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作文)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1-27 22:54:05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作文)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一】

《论语》中的“学”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好学、善学、乐学也是一门艺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好学不仅是好学知识,更是好学如何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学习学问来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思考就会有所迷惑,得不到任何收获,更不能转变成自己的实力。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二】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三】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四】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五】

自从乌鸦得到“地球清道夫”这枚奖牌后,乌鸦一天比一天骄傲,一大早就出门炫耀。

一天,乌鸦起了个大早,又拿起奖牌出门炫耀了。它伸了伸脖子,抬头挺胸,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等到乌鸦快走到喜鹊家门口的时候,喜鹊连忙迎上去,装模作样地说“:乌鸦兄弟,您对环境真有帮助啊!您每天把腐烂的.动物尸肉。别人吃剩的残渣碎屑,收拾得干干净净,您真了不起!”

乌鸦听了这句话,像喝了一杯甘露,心花怒放,精神一振,心想:喜鹊真会说好话!

于是,乌鸦笑着说“:谢谢你的赞美,我决定要请你到我家去吃饭!”

喜鹊回家后,心想:这真是一个下手的好机会,我可以用酒把他灌醉,然后……嘻嘻嘻。

这天晚上,月明人静,喜鹊到乌鸦家里来了,喜鹊一打开门,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了过来,喜鹊的口水流了好多哦!

乌鸦说道“:来来来,喜鹊兄弟,不要客气嘛,今天我请客!”喜鹊连看都没看,就囫囵吞枣,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喜鹊一边吃,一边想:得到奖牌可真好!每天有这么多好吃的,对不起了乌鸦兄弟!

喜鹊突然对乌鸦说“:乌鸦兄弟,我们来个一醉方休吧!”

“好好好,听你的!”

喜鹊和乌鸦喝了好多杯,乌鸦喝的酩酊大醉,睡着了;而喜鹊仍然头脑清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喜鹊早有准备,吃了醒酒药。

就这样,喜鹊偷走了奖牌,而乌鸦现在还在睡觉呢!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六】

课余生活中,我喜欢画画、手工、也喜欢弹吉他、打羽毛球,但最近我又爱上刻橡皮章,它让我很放松,很平静,要是能刻出一个精美的橡皮章我会很高兴。

你知道我是怎么喜欢上刻橡皮章的吗?前些日子,妈妈拿着小刀仔细地刻石头,我就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这是在刻印章,石头对你来说比较硬,你现在可以刻橡皮章。”妈妈还特地为我准备了一套刻橡皮章的工具。从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了刻橡皮章。

中秋节,我在草稿纸上我画了一个萌萌的小兔,之后转印在橡皮章上。其中,最难刻的地方是兔子眼睛和尾巴,因为这两处都太小了。最后我把精雕细琢的橡皮章蘸上橙色印泥,按到本子上留做纪念。那小玉兔坐在橙黄色的'月亮中,反衬出洁白的身子,大耳朵,小尾巴,真是栩栩如生。

刻橡皮章需要仔细、认真,平时还要积累素材,在生活中多观察细节。有一天妈妈带我来到商场。我见有一家店里一枚铜印章要卖上百元。我惊讶地说:“太贵了!还不如自己刻一个呢,而且那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还是很喜欢那枚铜印章上精致的图案,我对此依依不舍,最后我让妈妈把它拍下来,准备回家照样刻一个。

我还把象征幸福的蝙蝠、代表幸运的四叶草、满天的星星、飞舞的蝴蝶也刻入我的橡皮章里,橡皮章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很多光彩。

论语12章作文400字左右【七】

橡皮,相信大家对它一定非常熟悉吧?没错,它就是那大名鼎鼎的清除错别字专家。用铅笔写作业,少了它,那可不得了!但在橡皮后面加一个章字,意义可就不同了。章,顾名思义,就是印章。

橡皮章,它是需要我们将它刻出来的,与雕刻差不多。不错,它可不是随随便便拿一块橡皮就可以刻的,那是要用专门的笔刀,橡皮砖刻的。

刻橡皮章也要一点技术的,将想刻的图案临摹在硫酸纸上,再放到橡皮砖上,印好后,把硫酸纸拿走,图案清晰可见。接下来,就到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使用笔刀。先用笔刀在外轮廓沿着线刻一圈,不能垂直下刀,一定要保持一个斜度,有坡面。刻好周围的一圈后,把切斜的那面去掉,和刻外围一圈时的笔刀的斜度,呈v字形。雕刻内部,也一定要保持倾斜度。最后将多余的部分用笔刀割去,可以先画一条线,再沿着线刻,这样会比较整齐,就大功告成啦!

刻橡皮章可以拿来消磨时光,打发时间。做完作业以后,拿出来刻一两个,会觉得全身舒适,轻松自在。当然啦!不仅可以刻美丽的图案,还可以刻漂亮的字体,蘸上各种不同颜色的印泥,印在白纸上,你会觉得橡皮章还真挺好玩的!

要想刻的好,当然就只有多刻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嘛!虽说本小姐也才刻了不久,但也已经完全了解它了。既有用又可以玩,怎么样?有没有心动,刻一个试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