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1.对象:文中说明的.对象
2.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打比方:生动地……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列数字:准确地……
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以小标题的形式罗列出来。
(2)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表明“详”、“略”的字样。
(3)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确定好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并在提纲中简明注明。
(4)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5)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简明标注。
简爱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她寄人篱下,舅母对她所谓的照顾只是为了去世的丈夫里德先生的遗言,实际上她视简爱为眼中钉。在这座房子中,简爱忍受着各种歧视和虐待。舅母将她和自己的孩子分别对待,不公平的事情时常发生。终于有一天,简爱被送到了一所“学校”----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中的规矩可以说是不近人情,苛刻的教育,恶劣的生活条件,还有冷漠的院长……唯一的知心朋友海伦患肺结核死去,生活对她有太多的打击,但她在善良的谭波尔小姐的开导下走出了阴影,生活还得继续。
海伦死后孤儿院改善了生活条件。在新的环境里,简爱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孤儿院中任教两年。谭波尔小姐离开孤儿院后,简爱也做好了离开的打算。她登广告谋求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与她联系。在桑菲尔德,简爱的学生是阿黛勒,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是阿黛勒的监护人。
简爱与罗切斯特虽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却被对方的智慧和人格深深吸引……罗切斯特向简求婚。然而就在二人婚礼上,梅森先生却指责罗切斯特----一个有妇之夫。简逐渐了解到真相,还有住在三楼的罗切斯特夫人伯莎。出于道德,简不愿与继续婚礼,她离开了桑菲尔德。
她流浪到了一个沼泽地,险些饿死,幸好圣约翰救了她。
这位仁兄其实是简的表兄,简的叔父死前给她留下一笔钱,她愿意把钱平分。约翰多次向她求婚,但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宗教信仰。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去寻找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成了灰烬。伯莎纵火后自***,罗切斯特致残。
简和罗切斯特重逢,两人终于放下一切,抛弃相貌、金钱、名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中的主人公简爱贫穷,瘦小,相貌一般,她并不可爱,但她向往自由,渴望得到尊重,她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她有着仁慈善良的本性。虽然舅母对她曾经是过分的对待,在她将死之际,简还是放下怨恨,选择了宽恕。
她敢于求爱,有自己的爱情观。圣约翰向她求婚,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并不是真正的爱情。面对残疾的罗切斯特,她强烈地诉说着自己的想法,“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一个在你眼里可有可无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冷漠无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片面包从我口里夺走,把仅有的一滴救命之水从我杯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卑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灵魂,和你一样的一颗心!如果上帝曾给了我一点儿美丽丰富财产,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通过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通过凡人的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而是用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对话,就如同我们离开了尘世,穿过坟墓,一同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我们彼此平等----就如同我们的本质一样。”
作者借简爱的口,说出了她想说的话。在当时,社会依然是歧视女性的,就连出版作品,作者都小心谨慎地选用了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因为她以前吃过这样的亏,甚至被侮辱,因为“写作不是妇女应从事的职业”。
“我们彼此平等----就如同我们的本质一样”不仅是简爱的心声,更是以作者为代表的女权维护者的心声。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平等的,包括伯莎。伯莎确实被罗切斯特所禁锢,但她是简爱在作品中的另一个表现。简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也有***。伯莎和简爱都是罗切斯特夫人,她们都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简爱希望离开桑菲尔德,因为那里是她和罗切斯特的地位标志----她是仆,罗切斯特是主。伯莎烧了庄园,正合简的心意。简爱不美,伯莎把罗切斯特弄成残疾,正好“平等”。只不过简爱是正义、善良的化身,伯莎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冷漠、残酷。两人一阴一阳,两个极端,却达成了一致的目标,最后伯莎自***,将罗切斯特让给简爱,让两人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伯莎退场,简爱也代替了她,成为罗切斯特夫人。这仅仅是巧合吗?似乎有些过于完美吧?
这正是反映了作者对平等的追求和强烈的渴望,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可以说,伯莎就是简爱,她就是简爱的另一个人格,在故事中她推波助澜,满足简爱的一切愿望。在现实中女性不可能实现的,作者都在作品中实现了。
后人对于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这的确是一个抨击。我们也确实能从简爱身上发掘出这样的闪光点----不卑不亢,本性善良。她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尊严,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在追求的,并且今后还会继续追求下去。
1、请铭记孩童时期那天真无邪的笑。(用自己小时候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里的故事构段)
2、请铭记青年时期那羞涩的笑。(朋友阅读徐志摩的及他与林徽音的爱情故事,一位老人寻找初恋情人的故事)
3、请铭记中年时期经历沧桑变幻后舒心的笑。(诗文增色。写爸爸妈妈的日常故事)
《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费尔巴哈提纲》以实践作为其基本观点。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实践是检验观点的标准。马克思又运用实践观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马克思还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就是改造世界。总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同以前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如何证明这种真理性?这是旧哲学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给予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是真理,除此别无它途。只有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将“真理性”简单地理解为现在哲学教科书中的。“符合论”,而是将其理解为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性”也就是思维的实践力量,指人类完全可以透过现象认清客观规律,即通过实践力量跨越康德所称的现象和本质之间“此岸”和“彼岸”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思维与真理、现象与本质统一于实践。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在告诉人们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同时,马克思又对传统上的哲学研究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前的哲学家都远离实践,在思想的空中研究哲学。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哲学研究方式,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来研究哲学问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就把哲学从“空中”拉到了“人间”,实现了人们思想方式的巨大转变,即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切问题,来检验认识和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具有改造现实的功能,《提纲》中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代表——法国唯物主义者所持有的环境决定论或教育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环境和教育的改变致使人发生了改变,人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因此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部分高于社会之上”,即把整个社会分成两部分——环境和人,环境高于人之上,决定人的生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首先批判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解释世界”的倾向。如亚里±多德《工具论》的理性超越者姿态;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辩护者姿态;费尔巴哈“最高的实践是感性直观”的旁观者姿态。马克思提出,新哲学的一般功能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实践”。由于之前的“哲学家们”不知道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重大意义,不懂得人类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而不能通过实践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去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这是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也就是说,人类的自身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人化世界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改变了原有的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转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使人化世界服从于人的意志,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也就是说,哲学上升到人的头脑中,可以用来指挥人的实践活动,使之对客观世界进行符合人们意志的改造。而不是只在头脑中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说明,这才是哲学的功能。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提纲》中强调的实践观点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知道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去发展、完善和检验真理。同时,社会主义也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