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的一个村庄,有一个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闲暇的时间,他总要拿出外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一幅已被摩挲得卷起边的世界地图。他年轻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着地图上所标准的城市,飘逸的思绪亦随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幻想的风景中自由翱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计划——《一生的志愿》: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梨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他们,就是看一看,就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的设定的目标都一笑置之。所有人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快就烟消云散。
然而,少年的新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荡漾得风帆劲起,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得浮现自己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地出现自己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回来的路上,他也会沉浸在那与那些著名任务交流的遐想之中……他的全部心思都已经被自己的《一生的志愿》紧紧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变成西安市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简直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雨血,硬是把一个个似乎空想的愿望,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实现,他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什么力量,把那么多的坚信都踩在了脚下,把那么多的险境都变成了攀登的基石?他微笑着如此回答:“我总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气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
(“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的美妙风景,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求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索求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一句话,欲创造人生的辉煌,需要首先让心灵的辉煌起来。让我们记住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的著名诗句——在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
有多少人年轻着,可他们却老了,又有多少人尽管老了,却还在年轻着?青春无关年龄,心态才是真正的主宰。人生是一场不能回头的旅行,即使目的地没有达到,沿途的风景也不该错过。这里面举到一个例子很形象: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的地方游览一座风景如画的大山,当然都是以失败告终。只是在两人再次相遇的时候,苏格拉底心满意足,认为沿途风景不曾亏待他,而拉克苏就没那么看得开了,他觉得用尽了自己的精力却没有到达大山就是一种毫无所得的表现,并为此沮丧不已。一味地追求完美,就成了苛求,有些人容不得半点的差错,以为这样才能不留遗憾。为了这样的完美,他们宁可放弃触手可及的快乐,劳己筋骨饿己体肤也在所不惜。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可言,吹毛求疵不过是徒增心里负担。
有时候我们会隐隐地存在着一种担忧,那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不安。这个很像沙鼠的焦虑:哪怕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们度过旱季,它们一样要拼命地寻找草根。就算是没有缺草的威胁,它们一样要劳累下去,直到囤积到一定数量的草根它们才罢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患得患失的表现。人一旦患得患失,就会过分担忧,甚至会产生一种自我威胁。有些事情或许不会发生,就算是发生,也可能不是那么坏的结果。可我们习惯了去胡思乱想,想明天会发生什么。明天都还没来,我们就在预支明天的烦恼,难免忧心忡忡。
因为患得患失,所以我们把原本没有那么重要的东西全部都看的很重要。我们的心态为此再也无法平和,事情也就不会做得如意。一个很俗气的词语“穿针心理”,当然文雅点的说法叫“目的颤抖”,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太过在意地做一件事,或许会搞砸。
学会原谅,这很重要。原谅一切,自然能无怨无忧,自然能平和生活。能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同样也是给别人机会。自己眼里看到的别人或许不好,但要明白这个时候别人眼里的自己可能也同样不好。如果互不相容,互不相让,那么一定不欢而散,再也无法在再次聚首时善目以待。
人际之间需要坦诚,拿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人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一种交往如果不能维持一方或者双方的心理平衡,势必会造成关系的裂痕。当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人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调整,花费的精力太多,人就容易疲劳,那么双方的关系就会受到这个裂痕的影响,从而不能再坦诚相待,换之隔阂猜忌。
“借口”或许让人反感,不过它的作用不可忽视。借口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起到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保护,也许我们的借口只是为了维护我们的面子,或者避免原因太直接,对别人造成尊严上的伤害。借口可以说成是谎言,但不是说就跟刚才说的坦诚待人相矛盾了。只是说话方式灵活的转变一下,调节一下相处气氛,这也是抱着善意的目的,并非恶意损人。
心是需要打理的,及时清理一些负面情绪,清除一些心灵垃圾,才能做到心知肚明,心中亮堂。
我观看了电影《爱在旅途》。这是一部灵魂救赎、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电影,暴力和爱贯穿了整部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被拐流浪儿童木拉提在“蛇头”胁迫下行窃,之后被新疆警方解救回疆,开始寻找父母的感人故事。影片也再现了解救、教育、转化流浪儿童并为他们寻找家人的过程,再现了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严打蛇头服务群众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各界的关爱,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弘扬正气的优良传统。
新疆籍流浪儿童不同于一般捡拾、乞讨为生的流浪儿童,他们被成年人控制,进行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当他们被保护机构解救回到家乡后,较难融入到家庭和家乡中去,有着较高的流浪风险。受地区贫困差距、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新疆籍流浪儿童返乡之后,发生反复流浪的比例很高。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各方都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男主角帕奇9岁丧父,长大后曾想自***,自己主动入住精神病院,却对里面病人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兴趣。两年后他考入医学院,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实践他的心灵治疗试验,并违反规定到医院去观察病人。
在寂静的儿童病房,帕奇用室内器材装扮成小丑,赢得了孩子们开心的欢笑。
在垂死的老人面前,帕奇认真倾听老人的愿望,用气球等物品替代,让老人满足了狩猎的愿望,最后在帕奇的轻声歌唱中离开人世。
帕奇设想,他要将快乐引进病房,用幽默促进病人康健,让医院变成好玩的地方,让痛苦的病人得到安慰和康复。
他的实践得到了一些老师同学和护士的支持,还打动了女同学凯琳的心。
这种行为自然也遇到了问题。同寝室的同学嫉妒他,他的好友也有意识地与他保持距离。更严重的是,医学院的院长认为他一再违反学校规定要开除他。他投诉后,因学业优秀又乐于助人而留下,但不能再次违反学校的规定。
帕奇在另外一位老师的支持下,利用乡下一座闲置的庄园,开办了一所以家为单位的医疗服务试验,得到众多病人的喜欢,也遭遇了女友凯琳被病人***害的悲剧。
影片的最后,帕奇又因无照行医再次被院长开除,在学院为此举行的听证会上,帕奇承认自己还没有行医资格,但力争自己的行为有理。他强调:现在医学院的一些限制性规定,让医生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让人性丢失,也负面影响了病人的心情。医学院应该在关注病人生理状况的同时,也应关心其心理状况,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让人性回归,促进病人的康复。
帕奇的申辩,赢得了同学和老师们的热烈鼓掌,也让他得以继续学业并最终毕业,获得行医资格。
当我们有所创新时,常常会受到现行制度的阻碍。如果想改变某些陈旧的.制度时,通常的程序是,一方面仍然要遵守这些制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往往是一种设想、一种论证,并没有实验的证明,还可能因为人微言轻而得不到重视和采纳。而以往的制度,尤其是医疗制度,是建立在很多教训基础之上的。医疗规定人命关天,所以,相关制度也有了它特有的权威性,一旦触犯,便会得到惩罚,付出代价。
制度常常是刚性的,软的部分却难以设置。医学制度的刚性,导致了很多医生眼里只有病情,没有病人,只关注病理,不关注人心,将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人,只看成病症的生物载体,忽视了病人的精神需求,这肯定是不符合治病救人总体原则的。身体有病的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让医生的人性回归,让病人的心灵得到滋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哪怕只有点滴的滋润,病人的心头之花也会片刻舒展开放。
制度中的不合理部分,常用的办法是改善,而不是推翻。就像影片中听证委员会的主持所讲的那样,现有的医学规定,是用很多血的教训得来的,我们必须遵守。当我们发现了它的不足,不是要否定它,而是要完善它。医生对病人缺乏爱心,这正是一种需要完善的地方,爱需要发扬光大,爱心之火需要熊熊燃烧!
心灵是我们人类的精神所在。如何面对疾病,如何超越生死,仅靠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要靠精神力量的支撑。爱心的播洒,哪怕是在那些需要冷静和理性的地方,也是一种珍贵的给予。
爱学生,就要从包容开始。包容,心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要求,班主任的包容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而且班主任是学生心灵的净化师、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因此,对于学生,我应该用一颗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尤其是他们不足的地方,不能一味地批评他们,而是用一种较缓和地、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的去和他们沟通,达到一种春风化细雨的效果。我非常欣赏陈建仁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多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不能总盯着缺点看。要放大优点,寻找“闪光点”,哪怕微乎其微也要大加肯定。我相信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学生会更信服老师,从而也会走上我所期盼的那条路。
把教室还给学生,因为教室是学生的避风港。老师不用每时每刻盯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偷偷站在教室后门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不仅让学生累,也会让老师更累,并且很有可能收不到意想中的结果,因此可以将教室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而老师只要把握住其中的大方向即可。以前我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安安静静的教室才能体现一位教师的管理能力,是一位教师的成功体现。哪知在阅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过于安静的教室并不能体现教师真正成功,这只说明了班级的学生都很害怕这位教师,即使取得非常理想的书面成绩,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却隔得很远。教师,不能一味追生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因为这个才是学生以后走上社会道路用到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以后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尽量让学生释放天性,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在活泼的学生和班级的掌控中做到游刃有余。
合理的治教,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学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殿堂。陈老师的开学几个一:一个文明礼仪作业、一篇、开学第一节始业教育课、布置好第一个教师节任务、给学生家长发第一个短信、精心设计给学生打一个电话,从陈老师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可以看出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同时也加强了与学生父母之间的交流。管理学生,陈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首先班级竞选出责任心强的班干部,然后再其他学生的共同帮助下实现自治,这实在是一个好方法。当然,要成功的班级自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也会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健康和谐的班级,会让他们的梦想最终展翅飞翔。班级,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地方,因此班主任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集体。班主任当然应该要管理班级,但是也要有一个度,不能过分的参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就像郑立平老师说的:“教师首先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而且管理必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是为教育服务的。”班级管理中,除了“管”,更多的还是“理”——教育。只有在与学生沟通恰当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信任你、亲近你,这样才能更好的理顺一个班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能够管好自己,也能够管好班级,假如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家校联系,会事半功倍。学生,除了在学校之外,在家的时间是最多的,而且与父母的接触也是最长久的,同时,父母也是他们的启蒙老师。毋庸置疑,(家长的角色极其重要。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通过双方面的努力,学生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这也是班主任和父母都愿意看到的。
感谢《让心灵洒满阳光》这本书,让我在刚走上教师这条路上时就给了我正确的指领,避免了很多弯路,同时也让我明确了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断奉献,关爱学生,用爱包容学生的错失,在他们成长的路上添砖加瓦,而且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我知道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相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拼搏,一定会在这条宽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越走越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