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阳光赶走了冬天的严寒,大地上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姑娘哼着轻快的曲子来到了我的家。
花坛里的杏树开出了粉红色的花儿,引来了蜜蜂“嗡嗡”采蜜。经过后院我偶然间发现了一株桑树,枝叶茂盛,枝丫上还结满了绿绿的桑葚。风儿轻轻吹来,桑叶翩翩起舞,桑果一颗颗像宝石般在枝头微微颤动,看到眼前的绿油油的桑葚,我忍不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哇,好涩!”我皱眉,脑海里不禁回忆起两年前去乡野摘桑葚的情景。
那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课老师要求我们养蚕宝宝,老师提供的桑叶只能维持蚕宝宝两天的伙食,我家的蚕宝宝要“断粮”了。于是舅舅带着我来到了塘栖的桑葚园找桑叶摘桑葚。
沿着乡间的小路,我们七拐八弯找到了传说中的桑树林。眼前成片成片的桑树,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像海参似的桑葚惹的我馋涎欲滴。太阳的光照在红彤彤的果子上,鲜红的桑葚被嫩绿的叶子衬托着,显得极为和谐。桑树上的桑葚有的白如雪,有的绿如玉,有的红如火,有的黑如炭。我急忙伸手用力一拽,桑葚没有摘下来,我的手可是染成的一片靓丽的紫色。
我迫不及待地又伸手去捏果子,摘了好几个塞进嘴里。白色的桑葚酸而无味,绿色的又酸又涩,红色的酸酸甜甜,最美味的要数黑色的。黑色的桑葚,个头比樱桃还要大,咬上一口满嘴都是汁水,那桑葚汁比蜜糖还要香甜。一边摘一边吃,我们的嘴唇都被那黑色的果子染成了黑色,我低头看我的衣服,哈哈,已经是一副纯天然的紫色山水画了。
吃饱了桑葚我们才想起了我们来这的目的,连忙摘桑叶打包,回家给蚕宝宝饱餐一顿,临走时我们还就挖了几株桑树带回家里,种在现在的后院里。
那甜蜜的美好回忆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直到现在嘴里涩涩的滋味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克隆,是Clone的译音,意为无性繁殖。前不久报道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试验成功的克隆羊多利,是首次利用体细胞试验成功的,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有“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圆明园。但在1860年,在第二次战争期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彻底烧毁了。烟水迷离的美景已不复存在了,留给后人的是一片废墟。因此我要克隆圆明园。
克隆圆明园,有助于我们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举世无双的国粹,是有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代园林。
法国大作家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把雅典的巴黛农神庙与中国的圆明园分别作为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代表。称西方艺术是理想艺术,东方艺术是梦幻艺术。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的崇高典范。”
我要克隆圆明园,让那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美名的圆明园再次回到人们的身边。
自从克隆了圆明园,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圆明园内还增建了不少设施,成为了老少皆宜的乐园。我还在月球,火星,土星,水星上克隆了圆明园,让那些外星人来参观游览,让它们知道地球人是如此聪明,能***。
克隆圆明园,虽然只是幻想,但我现在就努力学习,使这个幻想变成现实!
“小白菜拉回来啦,有需要的下来购买!”
一阵阵吆喝声穿过沉重的空气,将人们从朦胧睡意中拉起。抬眼望向窗外,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和往常一样的死寂,几幢矮楼沉默不语,但那一声声吆喝的确是回旋在耳畔。披好衣,下了楼,街道上仅有三两个人影在一辆蓝色卡车旁徘徊,空气混浊不堪。走近了,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握着喇叭在那里吆喝,另一个帮忙招呼。那声音透过厚厚的口罩,在楼宇间碰撞。白色的口罩锁住了人们的话语——这是一个被口罩锁住的春天。直到一位年长的阿姨小声嘀咕:“这菜还挺新鲜的”她是我们隔壁的一位阿姨,以前经常逛菜市场。那黑黑的中年男人转过身,浓密的眉毛舒展开来,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微笑道:“那是,自己家种哩”话语飞到我耳中,深深地触动了心灵。那是一股无比亲切的暖流,绽放出微小却温暖的幸福,渲染了我孤寂的白色背景板。
街道旁的树木,钻出柔弱的嫩芽,阵阵温情,催促着春的脚步,为这沉寂的城市添上一抹温暖。这是温馨的味道。
淅淅沥沥的小雨,带走了空气中凝重的尘埃,留下一片纯净。颗颗晶莹的水珠从她的面颊滑落,滚入洁白的口罩,分不清是雨,是汗,还是……泪。厚实的口罩遮住了她的容颜,但那双眼睛依然熠熠生辉,藏着璀璨星河。她站在这烟雨中,站在这道路上,站在这如同被荒废的城市里,站在这黑暗的阴霾中,终不悔。“您好,您的体温正常”温暖的只言片语,吹起人们心中的春风。她,仅仅只是楼下防疫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却坚守岗位。忽然,一位身穿黑夹克的男子闯入她的视线。她急忙快步走上前,向他指了指口罩,温和地笑了笑,露出两轮月牙在闪耀。那名男子心领神会,急忙伸手卡了卡口罩,用右手比了个OK,也笑了。温情,流淌不息,点亮了这座空旷的小城市。
细雨霏霏,连绵不绝,滋润万物。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即便是陌生人,心中也起伏万千。春天,是甜蜜的味道。
“咚咚咚…咚咚咚…”我家小区的道路两旁人山人海,中央锣鼓喧天,连空气都是自由的。
我挥舞着五星红旗,拥在马路上。人们欢呼雀跃,瞻仰得胜归来的英雄们。热情的横幅似一条条火龙在舞动—“欢迎英雄回家”一辆辆大巴车上插着国旗,缓缓驶入众人敬仰的目光。车上的英雄身着军装,向我们敬礼示意。双目炯炯有神,闪烁着刚毅顽强的光芒。雄赳赳,气昂昂激动喜悦的心情在人海中迸发,胜利的捷报传遍大街小巷。我们热泪盈眶!
你问我春天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我想,是热情奔放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的味道,是甜蜜,芳香,喜悦的。在人心惶惶的疫情掩盖下,这显得弥足珍贵。冰雪消融,凛冬已过,春,来了。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漫画,也是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方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而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幅漫画上描绘的是一个让人看了生气的景象:在一个车站入口处上立着一个醒目的牌子,牌子上写着“母子上车处”这五个大字。但在这里排队候车的却不是母亲和孩子,而是年轻力壮,虎背熊腰的男人们。他们一个个神情傲慢,冷漠的望着前方,对缩在一旁的一对真正的母子丝毫不理会,不屑一顾。
看了这幅漫画后,我非常气愤。难道画中的男人们是瞎子吗?难道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出门在外可能遇到的困难吗?他们怎么可以对身旁的母子俩视而不见,荡然无存呢?假若这对母子是他们的亲人,他们又这样忍心吗?
现实生活中,“假文盲”的现象杜绝了吗?没有。“假文盲”事件随处可见。无论是商场,还是学校,等公共场所都能看见这样的“假文盲”。在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字“老幼病残专座”等。但是坐在座位上的却是些高大强壮的人。老人小孩却站在车上的走道上。那些人见了也视若无睹,继续坐在座位上,想也没想过让坐。在公园里的花坛,草坪旁也常可看到“禁止摘花”“请勿践踏”“不要进入”等。有的人为了贪图一时的方便,装作没看见,故意违反。
想让“假文盲”在社会上彻底地消失并非没可能,关键在于我们大家。只要我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争当文明,有公德心的接班人。我将期待那没有“假文盲”出现在社会上的一天。
咦!真奇怪,这不是母子上车处吗?为什么一个头系围巾,臂挎皮包,怀抱一个二、三岁孩子的中年妇女不站在“母子上车处”那儿呢?这几个大男人也不符合条件呀?他们不应该站在这里呀!
他们可能是不识字吧,可是看他们的装束,个个衣冠楚楚,像个有教养的绅士一般,不应该连这五个字都不认识吧。难道他们没看见?也不可能,那五个字多醒目啊,只要眼睛没问题,肯定看得见,如果一个人没看见,难道另外几个人也没看见吗?
第一个人,胖墩墩的,穿的大衣、裤子和皮鞋都是国际名牌,看上去好像是个干部,干部怎么会不识字呢?。看他眯着眼睛,旁若无人的样子,就知道是个虚伪的人。怪不得站在母子上车处的位置,真讨厌。
再看第二个人,戴顶军帽,穿件军大衣,两手兜里,闭着眼睛,盛气凌人。难道他也不识字,或者他也没看到?哈,头低这么低干嘛?心虚啦?那干嘛站在哪啊?这不是你们该站的地方。
第三个人太可笑了,矮矮的个子,戴着一顶十分时髦的帽子,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前方,是装作没看见吗?最可笑的是第四个人,他索性戴上个大口罩。他穿了件皮大衣,象是名医务工作者,是怕别人认出来吗?那就别站着了。
还有后面的几个人看上去也是特别绅士。可他们也站在这不该站的地方,他们没一点自责吗?母子上车处是个优先的上车处,这正是社会关注老弱病残,才给他们设一个优先的上车处。可是那些看上去有绅士风度的人,反而借这个地方来给自己优先,他们就不觉得这样不应该吗,他们就不觉得他们这样在欺负老弱病残吗?他们就不觉得人们看待他们的眼光的异样吗?他们看上去很绅士,着装干净,但是他们的内心是无比丑陋的。他们看上去很有文化,但他们根本不懂“尊老爱幼”这个成语正真的含义,他们其实连那些没文化的人还不如。
其实在社会当中,还有许多坏作风,这些坏作风已经见怪不见,屡见不鲜了。在大街小巷上,有许多垃圾筒,上面基本上都有分类装的字。可是,人们要不是把垃圾扔在垃圾箱一旁,就是装作没看见分类的字,把垃圾乱扔在不对应的筒里,结果这垃圾箱和没分类一模一样:还有,在草地旁大多都有不要践踏草坪的标语,可人们就当做没看见,仍旧去践踏草坪。他们都是假文盲。
我们不应该做假文盲,我们要做真正有文化的人。
早晨,金色的阳光铺满校园,小鸟在树梢欢快的歌唱,似乎在向大地宣告:“春天来了,春天来临!”静心园里的\'小草们都伸出了小脑袋,好像在亲切地对我们说:“朋友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你可要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啊!”迎春花开满了整个静心园,这一簇那一簇,星星点点无不流露出生命的活力。
夏天来了,同学们都穿上了凉爽的夏裙,像朵朵美丽的花儿在校园里飘逸。静心园似乎也不甘落后,花坛里百花争芳吐艳。烈日当空,桂花迎着骄阳怒放,它似乎在说:“来吧!该死的太阳,让我经历又一次成长。”整个校园都浸泡在桂花的清香之中。水里的鱼儿也不甘落后,不厌其烦地吐着小泡泡,似乎是在感叹:“住在静心园真好,它替我们挡住了夏的炎热。”小朋友们穿梭在静心园中快乐的嬉戏,勤奋的同学们都带着书来到这里背诵。来到静心园,息心而坐,读书声,欢笑声带走了一切的烦恼和炎热,留下的只有那凉爽的风。
秋风阵阵拂面,吹走了炎热的夏天,带来了凉爽。走在静心园那石子铺就的小道上,只见到处是落叶,把通往后操场的小路铺得严严实实,似乎下了一场树叶雨。树妈妈似乎很伤心,但树叶却说:“亲爱的妈妈,不要伤心。明年我还会再长出来的。”看到这一情景不得不让我承认秋天也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季节。
冬天来了,静心园似乎是一个避冷的好地方,因为只要和朋友们坐在那儿畅谈,仿佛所有的寒冷都会消失。小朋友们追逐打闹着,欢笑着,就连太阳也忍不住露出脸蛋来看一看。
这就是静心园的四季,我最爱的地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赋予桥以风景,抑或是人与桥各成风景?映衬是美,独立也是美,映衬与独立给人以全然不同的美学体验。
墙角的花,自赏孤芳,也有其独特的风韵。每个事物都注定有其独一无二的美丽,需要人们以一颗审美之心来悉心呵护。
鲁迅先生笔下的过客在经过一处房舍打听前程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老人说前面是一片坟,可同住的小女孩却说:“不,不的,那里有许多野蔷薇,我常去那里玩的。”前方是坟还是花丛,终究需要人去亲自感知,以一颗独立的审美之心来观照,方能发现生活所蕴藏于不经意之间的美丽,发现自己的独立风景。周作人常忆起“打蓬的雨声”,川端康成营造出“雪国夜空下的一片白茫茫”,独立之美是万物各有其美,人人独立的审美体验构造出人心心中独立的风景。
满屋的水晶灯的光彩之美,不因其一盏的光彩夺目,却是在灯光相映间尤显璀璨,孤立看事物固然各有其美,却永远也难以感知整体映衬的恢弘磅礴。高山流水,因答谢知音而分外动听;运斤成风,失去惠氏的庄子徒然留下“吾无与言之矣”的怆然;盘踞山顶的黄鹤楼,不仅是其形制的美,更是三山半落,二水中分的雄奇之景的映衬,与历代文人墨客的舞文弄墨的掩映,使其流传到今天。映衬之美,是一种整体之美,它在独立的花朵间积聚了宝光,于无声处迸发出惊人的美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那时的春江花月,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和怀想。江夜因花月明而更显美感,抑或其有各自独立之美,只需要一颗审美之心,于独立中见映衬,于映衬中看见独立,方能真正梦回那个如梦似幻的华美时代,而这一切皆是源于身心的体悟。
“我们汲汲以求生之美的同时,倘若过分倔强于生,反而恰可能背离了我们生之大美。”映衬与独立各有其美,正如三岛由纪夫所述,何必倔强偏执于一,生和死的和谐方是真正的大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