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的时候开始,妈妈就在新年的时候给我们买来漂漂亮亮的'新衣服,那时候小小的我穿着新的衣服走在充满新年气息的街道上,得意极了。觉得妈妈好厉害,买来的衣服那么好看,而且还不会和姐姐的衣服一样。
后来长大了,每年新年妈妈都会带我和姐姐一起出去买衣服,让我们自己挑。那时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衣服,只会走在妈妈后面,静静地看着她挑选。一开始还没什么,可过了三四年后,我对新年买衣服这件事感到恐惧,年年都是那些衣服,挑来挑去也找不到合适的。
今年,老妈让我们自己去买衣服,美名其曰:独立,自由,民主。我和老姐只能气得牙痒痒,然后无奈地踏上征途。
坐在公共汽车里不过十分钟,我就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从小到大最讨厌公车上的空调味道。浑浑噩噩地到达了目的地,我们进军每一间商店,拿着衣服看来看去,摇摇头,走人。
我和老姐一边找衣服一边往下走,直到我们走过了两个公车站时,我们才买到了一件衣服,两人才松了一口气,才感觉到我们两人是出来逛街而不是出来散步的。
不知道走了多远,多久,老姐说她想起一个地方有衣服卖,而且就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于是我们拿着袋子,奔向公车。却不小心走过了站,我们只好往回走。天色暗了下来,我们也拖着疲惫的身子和一堆的战利品回到家。老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累得半死的样子。
今天,我们为了自己行走在路上,就像妈妈以前为了我们行走在路上,就像以后我们也会为了父母行走在漫长的路上。
历时近两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原先看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书,名人推荐果然不一样,尽管我不记得自己看过几本村上春树的书吧,可能只有1Q84,也完全不记得里面的内容。
刚开始看有一些深深的被他的文字吸引,文字场景描写很有代入感,如果我的想象力足够,完全能在脑海里还原这些场景。但后续发展太慢,看到一半我才发现这原本是一个推理剧,靠着有始有终的决心才坚持读下去。就我自己而言,推理剧而言,还是东野圭吾的更吸引人,但对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还是很饱满的。
钱德勒描述的是一个腹黑嘴毒善良只凭本心做事的形象,他对钱财无所谓,他讽刺上流社会的制度,他只做自己相信的事,只为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相信特里会做这样的事,便一直查下去。在钱德勒笔下,马洛是一个极具魅力,不为强权正直的人吧。现实中如果遇见这样的人,我应该会被迷的不要不要的。
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人说这一版的翻译太差,但对于我而言,读起来刚刚好,顺畅朴实,也许我需要再看看另一版的译文,对比才能发现高下吧。
时间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每个人的童年逗留,给每个人分配着不同的回忆。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大人的夜晚是个漫长而孤独的时光。
有一次,妈妈要外出,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起初,我心里高兴极了,心想:再也不用受她的束缚了。我喜出望外地和朋友约好时间,一起出去玩儿。这种心情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重获蓝天的自由。但是,现实好像并不是这样。很快,夜幕就降临,明亮的天空被黑暗吞噬了,我的心里开始感觉到害怕。于是,我就准备把所有屋子里的灯都打开。当我向黑洞洞的屋子走去开灯时,手不由自主地打颤,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时,我接到朋友的电话,邀我下楼和她一起玩儿我的心才被解脱,心想:赶快离开这么恐怖的地方!我高兴地答应了。但晚上回家上楼梯时,我才又一次开始了恐怖的心理。楼梯里灯光很弱,我一个人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向前走去。侧耳细听,楼外的风声呼呼的怒嚎着,楼梯里静悄悄的。我的脚步声也越来越快,心想:后面会不会有人跟踪我?我该怎么办?脑子里突然想起那些可怕的情景。虽然心里说不要胡思乱想,但还是禁不住想起。我开始唱歌,用歌声来壮胆。我记得,那次上楼是最漫长而可怕的一次了。回到家中,我赶紧躺进被窝里,蜷缩着身体,不敢睁眼,于是,我就那样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以前总是妈妈陪我上楼,陪我吃饭,守在我身边保护我,而我却厌倦这种生活。但是,离开了妈妈的保护,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明白了,母亲是最爱我们的人,有了她的保护,我们才可以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心去爱我们的母亲!
《漫长的告别》是我在网易蜗牛读书app上随意翻到的一本书,我有段时间对书不感兴趣了。在看《漫长的告别》之前,我看得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老实说这本书让我昏昏欲睡,在极强的忍耐力下我总算是翻完了这本书。
网易蜗牛读书的.机制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免费读一个小时,读满一个小时就可以得到一个蜗牛壳,通常十几到二十几个蜗牛壳可以买下一本书。
网易蜗牛读书算得上是读书app里的一股清流,它竟然可以做到对网络小说不屑一顾,完全没有网络小说这一版块,即使以比较高的标准来看,网易蜗牛读书里面图书的质量也是非常高的,这点让我觉得很满意,我爱网易蜗牛读书。
但我并不是用网易蜗牛看完的《漫长的告别》,这父母的爱本书并不短,我用的是微信读书,微信读书总是在送无限读书卡。
我不喜欢在读一本书之前或者看一部电影之前就对其了解太多,我更偏爱意外的惊喜。我在读《漫长的告别》之前对这本书和其作者雷蒙德·钱德勒都知之甚少,大约十几分钟之后,我就知道自己该认真对待这本小说了。它不是我前些天读的《七个房间》那种故事会水平的读物,也不是我很久前读的东野圭吾的那种类型小说。
《漫长的告别》是部严肃小说,是文学,文学性和故事性俱佳的典范之作。
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界定,严肃小说作家通常而言更关心的是世界的复杂性、人性的深度、叙述的可能性,他们不太会去在意读者的感受,读者通常会觉得晦涩、迷惑,不爽快。严肃小说就是值得严肃对待的小说。
关于本书的译本,我读的是姚向辉译本,读完后通过百度,对比了下宋碧云、卢肖慧和宋佥版,我觉得姚向辉版本是最好译本,通过他的翻译,最大程度体现了中文的那种韵律美。姚向辉的中文水平蛮高的,最好的中文是翻译家创造的。
引用三句书里的话:
1、我是个有执照的私家调查员,已经做了一阵子。我独来独往,没结过婚,人近中年,不富有。我进过不止一次拘留所,我不接离婚案。我喜欢喝酒、女人、象棋和另外几样东西。警察不怎么喜欢我,但有几个我还算合得来。
2、她没有爱上我,我知道,她也知道。她不是因为我哭。她只是到了该洒几滴眼泪的时候。
3、你有一个朋友要告别。
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更是一段等待得非常难受的时间––一觉醒来,手机上的时间似乎比蜗牛爬得还慢,似乎就是那只和兔子赛跑的乌龟,还一脸无辜地看着我,我却哭笑不得。
窗外,无声亦无息,是的,连邻家的狗都入睡了,可能正做着白日里在半道上遇到了母狗那样的梦。屋里,此时我却象狗一样,不时的大声咳嗽,似乎想把五脏六肺都咳出来。可是,就连这样的咳嗽也是奢侈的,因为有时嗓子里痒却咳不出,痛苦得真想用刀把气管切开,再拿把刷子伸进去捣鼓几下。
如斯的日子,都快十天了,真不知道还要几天结束,结束这让我都生出过死了念头的日子。
试过用药,可却不见好。我曾一直瞧不起这算不上病的感冒,因为在过往的记忆里就没想过鼻子不通,再咳上几声,会得寻医问药,这要在过去得死多少人呀?也许秦始皇当年巡游时得的就是感冒,最后撒手人寰。可我毕竟不是始皇帝,更不似他那样的'玉体,我充其量就是个泥坯胎,哪里需什么药来医?
然而,在这空旷的房间,在我如犬吠一样不停的咳嗽声里,我的眼睛在黑暗中一遍又一遍修改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不仅是介绍我生平的一段文字,更希望这是一篇美丽的散文。
躺着太久,还是想起身走走,可当我想再次把五脏六肺吐到水池里时,豁然觉得活着终究是死无法比及的,再痛苦的活着也是能思考的呀,如写自己喜欢的墓志铭,哪怕是写一段恶搞自己的文字也是一种享受!
夜,你就如龟一样慢慢爬吧,我虽然不是那只骄傲的兔子,可却是那个坐在龟背上吹箫的人!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人生由许多“你好”和“再见”串起。所有的“你好”一定对应着一声“再见”,直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这是一本哀伤的小说。
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侦探,彼此性情各异,只有一点相同:都是虚构的。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侦探(们)。我知道的侦探手指头数得出来:工藤新一,金田一,福尔摩斯,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再就是这部《漫长的告别》中的菲利普.马洛。许多人应当都熟悉前面几位侦探,但对马洛很陌生。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他在中国谈不上著名。我从这本书才得知这个作家。和其它侦探小说相比,本书侧重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人物,命运,和故事——至少我的感受如此。
本书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曾获爱伦坡奖(此奖项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受村上春树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缪、钱钟书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阅读此书多达十余次:“每当我的写作没有灵感而停滞不前时,就会翻这本书。”进一步说明《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我把本书当作严肃小说阅读,希望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
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雷蒙德·钱德勒擅长描写和比喻,短短一两句话勾画出生动鲜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让读者“看见”,“听见”,“闻见”,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时地会心一笑。精妙绝伦的句子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如此高超的表达技巧只有少数顶尖作家才具备。另一本让我体验到“每一页都有闪电”的书是钱钟书的《围城》——而钱钟书是钱德勒的粉,他们都姓“钱”。
侦探马洛的形象与其他侦探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硬汉”二字——马洛是一个硬汉。他身上具有美国文化中的拓荒精神,粗旷,豁达,西部牛仔的勇敢和正直;他对朋友义薄云天,对顾客忠诚尽职;“好管闲事”,“怜香惜玉”体现了他浪漫的一面。他幽默乐观,不畏强敌,蔑视凶狠狂妄的人,遭受打击毫不气馁。此外,还能映衬“硬汉”形象的是他手中的卷烟,总是一支接着一支,几乎永远不会停。马洛身上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最有感染力的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挨打,会受伤,会郁闷,伤心,痛苦,悔恨。这是其它侦探不具备的。我们成为不了福尔摩斯,但是从马洛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我读的这个版本译者是东北人,文中多处出现东北俚语,我需要查百度才能知道它的含义。翻译难以做到完美,译作总体瑕不掩瑜,感觉良好。
那天早上,我被闹钟吵醒了,心想再睡五分钟没关系,在这暖和的被窝里不呆白不呆。五分钟后,我起床了,懒洋洋的年伸个懒腰,慢吞吞地穿上衣服。裤子。然后又去洗脸。刷牙。梳头。
我漫不经心地走下楼,刚来到公交车站台,公交车就开走了,心想:要是早五分钟该多好啊!没有办法,我又苦苦等了十几分钟,公交车终于来了。谁知,我一看表,啊!已经8点了。当时人又很多,我左挤右挤终于挤上了车。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我走进了教室,老师问我:几点钟从家里走?我羞愧自如的说:8点钟。什么?8点钟才走。回到座位上吧!我回到座位上,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这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塌实,心里好象压了一块石头。
哎!都怪自己懒,如果不睡这五分钟,怎么不会迟到。我真想时光倒流,不睡那五分钟,那样就不会迟到了。
这件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在我脑海里记忆忧新。犹如刀刻在我心里,永远也不会忘记。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案和艾琳自***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