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分为两章,科学管理的原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阐述了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目标和基础;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与优越性;科学管理原理的具体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科学管理的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科学管理原理》是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解决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正如泰勒的定义,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是,雇员和雇主利益具有一致性,除非实现雇员财富最大化,否则不可能永久地实现雇主的财富最大化,而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绝对的一致性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通过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和发掘雇员的技能来提升个人工作效率,达到提高生产率,同时满足工人的高薪酬,雇主的低产品工时成本这一目标,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这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步骤,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将动作规则和作业条件进行优化完善,形成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法;接着管理人员将这套方法传授给工人,对其进行专业、科学的培训;管理人员要和工人亲密交流、密切合作将科学高效的方法运用在工作当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工人的主观经验和臆断。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自承担自己的职责,而不是由工人承担大部分任务,事实上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起那些工人无法胜任的任务。
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科学管理原理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很简单,现在看来有很多局限,比如仅仅运用于个体工人提高效率而缺乏作为企业整体的方法指导,仅仅用利润来衡量雇主和雇员的利益,但是其解决当时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的目标无疑是圆满达成。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这本书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2005年11月11日,被誉为“当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走过95年的岁月后与世长辞。作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德鲁克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德鲁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旁观者,以冷静、深邃的目光来洞察管理之道。除了留给世人近40部著作和100多篇论文以外,德鲁克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警醒所有从事管理工作和管理研究的人。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
近期读了周三多和陈传明和撰的《管理型——原理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中的创新讲述的鞭辟入里,遂颇有感慨的写下了读后感。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管理的核心职能,甚至把创新视作管理的灵魂。
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变革。
这个是来自公司的推荐,跟同事一起看完并且进行了一些讨论,本书主旨就是副标题“先行动后思考”,跟绝大部分人推崇的先思考再行动不同,本书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告诉我们如何向优秀管理者转变,这本书内容不是很多,适合刚开始带团队的管理人员做一个拓展阅读。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向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转变的几个方法。这个方法的中心就是“由外而内”原则,所谓由外而内就是先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领导者,然后开始以领导者的身份去行事,从过程和结果中去思考,进步。从而最终达到自己想成为的人/领导者。
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重新定义工作,任何人从一名执行者去向管理者做身份转变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做主管或者经理的初期,都会投入很多精力到具体的执行中去,而忽略了对团队的整体提升,这一点我刚开始就有遇到过,因为我想获得团队的认同,那么首先我自己在专业领域上就必须展现出能够带领团队的能力和作用。在这种心理下,很容易让自己忽略掉发展团队成员的能力而把精力放到自己执行上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对于管理者来说,团队效率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让员工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做更多的事情,然后管理者去做更高端(更有比较优势)的事情。”
看完本书以及跟朋友和同事的交流之后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去改善的,去做一些管理和决策上的事情,关注更高端(着眼未来),而不是仅仅盯着社交这一个部分去做。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速读,快速的浏览了下大概的内容,速读的时候看到态度改变的部分让我想到了《秘密》这本书,《秘密》主要强调的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完成某个事情,就想象自己可以完成它,能够完成它,久而久之可能自己都会开始默默的进行转变,朝着自己想象的那个方向靠拢。
西蒙是管理学界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的理论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基于西蒙的思想。
他的贡献在于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管理行为》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