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3 22:09:09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一】

跟随余秋雨大师沿着全世界的古文明寻访了一遍,意犹未尽,百感交集。赶紧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余老一行从中国出发,途径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后返回中国,沿途探访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这些孕育了人类、滋养了地球的曾经辉煌一世的古文明,都不同程度的中断或消失,而孕育这些古文明的土地,现在正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让人扼腕、悲叹、痛惜。

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古希腊文明,用余老的话说,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林匹亚等等,几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活方式塑造完满。埃及文明,跟着余老站在雄伟的金字塔下,除了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四五千年来(据考古学家判断,埃及金字塔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原地踏步和无数的疑问,我不知道还能怎样?就拿一座胡夫金字塔为例,就需要十万工匠建造二十年。但这个简单的算法还未考虑一系列无法逾越的难题。例如,这些巨大的石块靠什么搬运,又如何搬上去?十万工匠二十年的开支,需要多大的国力支持?而这样的国力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又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水平?很多国际间著名的工程师经过反复推敲、测量,断定这样的工程即使放到现在,调动最先进的器械参与,也会遇到一大堆惊人的困难。而这些,都成了巨大的问号,摆在瞻仰它的人面前,无从解开,似乎也没有解开的可能了。伊拉克的巴格达,曾经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那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所在,统治着非常强大的帝国。从巴比伦帝国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儿的苏美尔人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发展了天文学和数学。然而这里四通八达,入侵太容易了,所以就成了极盛极衰的轮回,也使这里成为一个反复拉锯的永久性战场,直到今天。反复的战争,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发生在身边,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古代波斯文明在伊朗,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在居鲁士、大流士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庞大的政权,但都很快被战争所灭。印度文明,一般理解为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由雅里安人入侵开始的,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相继入侵,分多合少。似乎隐约有一些脉络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断、跌碎、混合、异化,使文明散了神。

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相比起这些古文明,其实中华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泯灭的,只有中华文明。当读到这些的时候,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几乎是热泪盈眶的。是激动,是兴奋,是自豪和对这唯一留存的文明的膜拜。曾经年少无知,道听途说的总是,欧洲国家经济如何如何发达,政治如何民主,文化如何开放包容,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被束缚在“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国这等发达国家领先了一百年。我们开始崇洋媚外,挖苦自己的老祖宗,否定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

直到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开始羞愧,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曾滋养了这个星球这片土地的多少儿女。所谓欧洲发达国家也好,美国也好,他们和中华文明比起来,不过之于喜马拉雅山和它上面的一片雪地,只是我们的\'冰山一角。我们之所以抱怨我们的传统文化,崇洋媚外,只是站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来说,即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传承性,也没有看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底蕴包含的无价财富。君不见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淹没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中华文明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并带领中华儿女开创一次次的辉煌,并且以它的博大宽厚影响着世界上一切新老文明。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这种文明本身就足以激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自信无比。

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何以成了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文明?我想把余老的一些观点梳理一下。一是中华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又连接着难以穿越的沙漠,东边、南边则是茫茫大海。这种天然的封闭结构,是中华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于其他几大文明的恶战。二是依赖于文明的体量。文明体量包括地域体量和精神体量。中华文明的精神体量未必比其他古代文明高,但一定比周边少数民族所承载的文明高得多;地域体量,如果把长江和黄河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加起来还要大很多倍。三是依赖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一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文字,却至今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那就是汉字。文字的统一为制度、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的延续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四是依赖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由于没有被其他文明征服的危险,也缺少跨国远征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守脚下热土而不尚远行的农耕生态。内部战乱也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着,这就铸造了中华一种集体性格,保守达观、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平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挟。五是依赖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与避免了文化失记。由于科举考试总是以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核心,使得文化传承因为有无数书生的生命滋养而生生不息。

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这部书带我打开了古文明的视野,让我也能像余老一样在穿行于多种古文明遗迹中深深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一以贯之。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文明何其伟大,何其生生不息,也许相比于那些年轻的没有历史可记载的文明,我们的文明承载了太多太多,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它已经承重的无法顺畅呼吸了。但是作为它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帮它卸去种种负重,轻松上路。中华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应该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我们这些荣耀的后代,可以沿着它本来的脉络走下去吗?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二】

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起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偶尔看到,便坚持要买回家了。这一本日记,伴随着些许泛黄照片,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从希腊到埃及,从伊拉克到尼泊尔,等等等等。这几个月的历程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触。

说真的,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湿了眼眶,总感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块历史文明创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样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华。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奥林匹克的诞生,知道了部分国家的贫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乱,我总是不想把这本书讲得那么理性。笼统的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是作者游历各国的感受云云。我愿意感性地去阅读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说千年一叹真的让我叹了一叹。

当余秋雨先生去爱情海的石柱上不顾警卫的虎视眈眈而去找拜伦的名字时,他却在石柱的稍低处发现了,突然觉得这个位置的签名完全可以代表拜伦当时的心情,低头以对神明,这是希腊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像个钻头一样的,慢慢地慢慢地进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位叫曼考丽的文化部长用充满辛酸的声音去努力保住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谓的韩国,强行夺走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强词夺理的为自己解释,我想这真的会让一些学家复活吧,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最终在余秋雨先生从尼泊尔通向中国,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桥头,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篆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然后他在心底默念: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这回国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学在外的朋友们也会感受的到,我们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许有不多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每个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来的那一刻!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三】

幸好是看了《全球通史》上册再看的《千年一叹》,不然其中的很多人物、帝国、文明就都只是一个名词被跳过了,会很可惜。今天中午听高晓松讲的也是希腊的相关历史,最近真是被历史包围的理科生。不过关于中东那块的历史纠葛至今还是没厘清····

初中的时候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头写莫高窟那篇是反反复复看的,虽然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是这本《千年一叹》开头差点没看下去。可能相比于初中写长句摞起,排比比喻成语砌着的我,现在更喜欢平凡叙述或者理性分析。每每看到“我和妻子通晓····”,“别的文人给我泼脏水···”,“寂寞····千年···苍凉····”这类的词句频频出现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趣和厌烦。抒情当然可以,途经的文明历史与现况也的确会引人感慨,但是处处抒发痛心或崇拜,就只是把感情从0的水平线硬生生拔高到100开始哭喊,其实并没有波澜变化。

但是,也很庆幸自己看完了全书。

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功底,写“炉火和烛光一抖一抖”;写伊拉克河畔边大胡子工人吃烤鱼,粗大的手把碎糊糊的鱼肥肉捞一兜就着面饼和洋葱吃;写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两方军人如何用夸张的动作和呼喊一边对抗一边趋同;写“恒河晨浴”拥挤的乞丐和烧尸坑的恶臭····还有他对古代文明的熟悉,那种信手拈来和整体纵观所要求的知识量,让人敬佩。很多勾下来的书摘,都突破了我对历史浮于时间地点事件的理解,同时也温故了《全球通史》里很多类似的观点和史实。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四】

今日重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第一次读还是在新世纪初,算来已有十多年了。曾经买过一本爱不释卷,但不知被谁借去了,一去不回。

后来又在余秋雨的散文集中读到过些该书的篇章,再后来,又在网上下载了些我喜欢的章节,甚至,就在去年,我还在喜马拉雅朗亲自朗读了该书的文摘,反复聆听过……

我得有多喜欢这本书啊!以至于今天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书籍中,我一眼又锁定了这本书,然后坐定,读完,一气呵成。

喜欢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欢游记,这和我本人喜欢旅游有关,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带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况,这本书的视角是从文明古国的历史演变中,寻找失落的文明,进而反思中国文化的发现脉络。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作者游历的路线从希腊、埃及、约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来,最后从尼泊尔回到境内,每一步都有历史的回声。

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线,况且,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贴地碾过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等地。

但这又不是纯粹的冒险或科考,尤其,执笔的还是研究戏剧史和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余秋雨,他的文笔清新又厚重,严谨又不乏幽默,使得这本书既不像科考那样枯燥,又不似一般游记那般浅薄,让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着这些可能是作者在车里、在膝头,在狭窄的连桌子也没有的简陋旅馆里写成的文字,内心除了对未知的猎奇心理,还有一份对作者的敬畏——博学、勇敢,敬业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

而吸引我的,除了这伟大的.课程外,还有作者面对古老与沧桑的遗址,透过文字记载的表面,透视出的思考与叩问:

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五】

是否文人都怀有比较严重的忧患意识?根深蒂固地生长在内心?无时不刻地左右着他们的眼睛与思想?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叹息。

这是一本,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动万分,他思考了僧人远行进行文明之间深层沟通的意义。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让作者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泊尔,绿色的尼泊尔让作者的感觉瞬时苏醒。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为“千禧之旅”所写歌词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我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叹息。

写一篇千年古城的作文350个字【六】

一直对余秋雨这位作家,有很强的崇敬之情,此感觉源于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道士塔》,文风朴实,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千年一叹》亦如此。

《千年一叹》是本日记,记录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为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重拾历史,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苍凉感,独语苍凉,在苍凉中独语,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又阵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碎,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叹息声也只成为无奈。

当翻开《千年一叹》,仿佛开启了我的旅程的大门,跟着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历史的翅膀最终没有穿越岁月的阻挡,在经历夜色的浓重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支撑着记忆中千年神话的情节和意境,艰难而执着,如蜗牛爬过的痕迹。

希腊是旅程的首站。抵达希腊时,看到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占据了整个瞳孔,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则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当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它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把1个发达、进步、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虽然太多的征战和***戮让王城也沦落为1个堡垒,但是它们留下那个永恒的坐标———奥林匹亚,它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并且延续着历史血缘,传承着文化伦理。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历史的车轮带着我们又去丈量这个文明故地的漫漫长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让我觉得人类还是非常无知的,敬仰中,心中疑问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用什么工具?靠什么方式搬上去?建造这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种种问题人类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对这一串串问号,不由得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伟大,不过正因为这一连串问号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膜拜、探索,去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还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提到这些国家,也许脑中就会想到火药库,虽然它们的古文明也毫不逊色,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可是现在呢?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战争、***戮、驱逐与奴役。犹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们却遭遇着种族灭绝的劫难,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了六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犹太儿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数字。这些地方压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些地区空气令人难以呼吸,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愿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结,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千禧之旅”的落脚点是印度和尼泊尔。这2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时时和中国有沟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传入。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显得过于冷寂,余秋雨先生对于这种冷寂,又有点高兴,因为这倒是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本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3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1种智者文明,说起宗教,还应谈下河流,这次千禧之旅,从尼罗河到苏伊士运河,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到印度河、恒河,其中,恒河被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但是现在在恒河里,作者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也许余秋雨先生写得有点较劲有点沉重,但难道面对这一场人类的悲剧不应该思考思考吗?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起,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千年一叹》引导我们踏进昔日的时空,享受快乐时思考那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原因,思索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细细品读,犹如经历一次次历史的洗礼,心中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充满了感激,中华文明虽然受到各种沉重的打击,但它的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发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