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深度学习前,要充分评估,并帮助积累必需的支撑内容,因为学生的背景知识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以便新的知识可以实现与每位学生现有的背景知识的联结。书中介绍的“教室中的辅助设备、书签、入场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教师很快地把握学生的背景知识。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习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刻意练习能够让我们快速提高知识与技能,但如何去练习,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死记硬背大多数时候只是将信息存贮在短时记忆中,非常容易遗忘。而如果在学习之前带着问题,可能会对知识有更深刻的领悟,并且与自己的亲身实践或者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成其与身体相连接,就会形成长时记忆,并且不容易遗忘。
输出倒逼输入。我们有种感觉,就是知识要用的时候才觉得不够。比如我准备一个比较陌生的主题分享,就会调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例子去阐释。我会在不同的书中去寻找相同的主题,比对各方的观点与例证,再去结合我所针对的听众的特点以及接受水平,去尝试如何交付。
这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个主题点,集合各家所长,并对之进行取舍,用通俗的语言去传递知识,自己在这一个主题上有了更系统、整合性的理论,而这些知识是很难被别人复制的,这才是知识的本质。
分享获得反馈,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越分享,得到的越多。我们分享时,如果能够有不同视角的回应,我们会对知识有了更加立体的感觉。别人的提问也会引发新的思考,如果我们回答不了,这也正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学习内容,帮助我们发现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现在很多学校的设计,创造了许多主动性学习的机会。比如讲到力学,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去寻找生活中与力学相关的例子,然后把自我的发现与产生的疑问做成PPT,在班级进行分享。在准备与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很多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未解决的问题也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好奇,推进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有一些困惑可能在分享讨论阶段就已经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就会把知识点搞得更加地透彻。
我们或许很努力,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看起来忙碌而充实,可是好像啥也没学到。
在今天这个碎片化时代,知识似乎变得更加廉价,也更容易获得,反正有什么问题,一搜一大把;人工智能进入了很多领域,银行业务、金融的数据分析可能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花费几十年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毫无用处。
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其实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你也许会说,学习谁不会?重复阅读,多做练习,刻苦努力,死记硬背,这不就掌握了知识了吗?
“疑是思之端,学之始”,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在讲《勾股定理》时,学生问:为什么是平方和啊?在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质疑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听起来非常简单,有时还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嘲笑,但是我们要拿出正确的态度,及时给他们解答,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鼓励。
最后,我借余教授的话来对有效教学做下总结: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既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P44主动学习,从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种能让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授课方法,正是以我的“社会科”为模板。是为了让孩子对以往至今的尝试和先例进行质疑,让孩子们获得“复眼思考”的能力而开发的学科。这门学科最大目的是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研究关于身边的事例乃至社会的人类的关系。
三、P45通过别人的谈话,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收集信息,以自己的方式独立思考、讨论、获得不同的切入点。
四、P48为了理解像这样的两种极端的意见,读不同的书再进行比较是最关键的。通过读书,如果我们能够拥有描绘人生轴线和世界观的鸟瞰图的话,应该就能进行逻辑性的议论和判断了吧。
五、P154如何磨炼信息综合能力,策划旅行,包括遭遇危险情况在内的所有问题。当面对这些非预定调和问题时,我们要故意将自己逼上绝路。
感悟赏析:
读这本书突然想起了一个比尔盖茨读书的专访,他觉得看书就是先要有一个大的.知识框架,跟一个大树只有树干没有树叶,然后不停的上面合适的位置填树叶,比如想了解科技,你就应该先了解这个科技是历史,这个技术的演化历程是怎样的,然后在把相关的技术,发明家往上添加,慢慢的丰富整个体系。
其次,他需要区分对读者认同的观念跟不认同的观点,认同的观点可以使看书流畅不用停顿,对有歧义的会在书上写评语感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