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亚里士多德静立于已经被尊为“哲人”的老师柏拉图身旁,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平淡却坚定地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概念被人们更广泛地理解,其含义更像是“权威”,而我们作为民众,则类似是“弟子”的存在。由此看,亚里士多德无疑具有超前的眼光,他心中所执念所追求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的教义,而是不为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真理,这也就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科学精神”。
“弟子”敢于去质疑“师”的言论,这无疑是让人欣喜的。权威不可能永远保持自身的正确性,而权威犯下的错误经过大众的追捧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这时便凸显出对权威表达质疑的价值所在。就像当年面对柏拉图都据理力争的亚里士多德在老年同样犯下了错误,也会有后起之秀站在比萨斜塔上,用明明白白的实验结果告诉所有人:两个铁球是同时落地的。
时代在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民众与媒体敢于向权威表达质疑,而想要成为一名权威无疑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让人信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处在这样良性竞争下的社会个体无疑能够提高个人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质疑确实是万分可贵的。莫言曾对向他提出质疑的媒体表示“向一名作家提出意见也是对作者本人的帮助”,的确如此。忠言逆耳,人们大都好大喜功,而权威的耳中听到“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事实的确如此:达尔文如果没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圣经》中的“神创论”提出质疑,就不会有“人猿同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不怀疑“地心说”,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可是我们的许多青年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书本上的内容是对的,凡是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对的,凡是前人说的的,就是正确的。他们过于依赖于书,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有创新。像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即使我们的质疑是错误的,不对的,那也并不是坏事。敢于质疑,就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增长知识,就必须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才能打开科学的大门。
“砰——”缸被砸破了,水流涌了出来,于是,小孩得救了!
这就是人们历来赞颂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彰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这正与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创造思维”若合一契。
时光不停地流逝,没有回头。过去的新,已变成了如今的旧;如今的新,也将变成未来的旧,世界就是在这新旧不断嬗变中不断前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春秋代序”的流年中,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创造、超越,才能走在前沿,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次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是勇敢的,第一次完成全球航行的麦哲伦是勇敢的…
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武则天开创了“自荐制度”,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钟繇是楷书的始者,颜真卿是“颜体”的始者,苏轼是“豪放派”的始者……
他们、她们,都是时代的伟人,站在风口浪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所以,被铭记,所以,被称颂。
时代前进的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正如那个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是必然的,那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残余在苟延残喘,狰狞地做着无畏的'挣扎;正如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那是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勃发,所以,不必惊异,星星之火可燎原。既然如此,只有也成为这一动力,才能不朽。
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未来便是最好安身之法。曾经的“小脚闺秀”已不复存在,或许,当初的窅娘不会意料,风靡几千年的“裏足”最终长眠,三从四德已不再是“真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早已腐烂。新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商鞅说:“治世不以一道,便国不依古法”。只有让思维尽情地沐浴阳光,尽情地开放,才能让世界馥郁芬芳。
八股文的时代渐行渐远,文字狱中的幽魂游向远方,在繁忙的世界中一切都在更新。
我只听见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更响起,是伴随的思维之声。
生命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嘹亮动人;生命如画,或浓淡或素雅,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美丽动人;生命如酒,或浓烈或清香,正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才醇厚诱人。体味生命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这是有了敢于质疑,坚持真我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青蛙的反击,令教授哑口无言,是呀,即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人类呢!
第一位向上帝叫板的人
基督教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上帝一手创造的。在古代的欧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教会在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但就有这么一位先生宁愿承认自己是猴子变成的,也不愿和上帝攀亲戚。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本叫做《物种起源》的书,教会不乐意了,开始向他施加压力,在真理面前,他没有退却,坚守自己的立场。他就是达尔文,正是他的坚持,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上帝的束缚。
第一个坚持日心说的人
同样在欧洲,也教会严密禁锢的中世纪,布鲁诺,这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竟然大胆宣布——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谁敢公然挑战上帝的权威呢?连布鲁诺的老师哥白尼都保持了沉默。年轻的布鲁诺被当做异端活活烧死,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真理,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无知的世人。
纵观历史长河,像达尔文、布鲁诺、麦哲伦这样敢于质疑,不畏强权,坚持真我的人还有很多,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真理和正义才得以战胜谬误和邪恶,社会才得以进步和发展。让我们学习这些勇士和殉道者的精神,高举敢于质疑的火把,照亮未来的探索之途!
拨开飘渺的云雾,你会看见满天金灿灿的阳光。——雪莱
翅膀若是足够坚硬,雄鹰便开始展翅;水滴若是足够丰富,小溪便开始流淌;心志若是足够坚强灵敏,人便开始前行。
于是,伸出双手,拨开漫天的乌云,在黑暗
中寻求光明,是下一个道尔顿、下一个安藤百福,亦或是下一个乔利。
曾经,乌云笼罩楚汉之地。
项羽,那个曾经仰天长啸的西楚霸王,拥有将阿房宫付之灰炬的不可一世,拥有横扫江北的赫赫战功,可最终,垓下的四面楚歌、草木皆兵,虞姬的鲜血染红利剑,过不了这片心的乌云,过不了江东。
刘邦之智也许尽在于“愚”。“愚”忍鸿门之宴,“愚”纳敌之降将。他真正懂得眼前只不过是一时阴霾,能够用聪颖去寻求光阴,就能最终夺得天下。
就像是衣袖上的污点,项羽沉浸于它的肮脏,任凭它扩散;刘邦设法将它洗净,化为生命的亮点。
人生终究不能够完美。乌云遮天之时,是留在大观园中浅吟低唱,用一曲《葬花》来葬魂?还是越束缚,用飞翔来成就人生?
约翰?克里斯朵夫给了我答案。
命运对克里斯朵夫是残忍的,夺走他的财富,掠走他的爱情,抢走他的健康。挣扎,让他痛苦,却不能够磨灭他的灵魂。在痛苦中,用他的生命,克里斯朵夫谱写着动人乐章,也写出他的顽强。
博迪同他,用仅能够眨动的左眼,他与助手配合,最终完成巨著。
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需再问。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关键在于心空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
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度过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备起;贝多芬不会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
莫畏浮云适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纪伯伦之言时刻在耳:“上帝不会让你的天空永远阴霾。伸出你的手,用智慧之心打开那一片乌云。”
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飘渺的云雾,你我的世界阳光灿烂……
“学问”,就应该多学多问,问就是要质疑,只有发现问题,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学问才能有进步,所以学习贵在质疑。
人们将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所以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而质疑就是探索知识的一种途径。基于这点,法国伟大作家雨果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事实的确如此:达尔文如果没有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对《圣经》中的“神创论”提出质疑,就不会有“人猿同祖论”的诞生;如果哥白尼不怀疑“地心说”,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可是我们的许多青年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书本上的内容是对的,凡是书本上的东西也是对的,凡是前人说的的,就是正确的。他们过于依赖于书,崇拜前人,不敢越雷尺一步。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有创新。像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即使我们的质疑是错误的,不对的,那也并不是坏事。敢于质疑,就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而那些敢疑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增长知识,就必须质疑,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进步,才能打开科学的大门。
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上丢下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可以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不符啊!
想到当时在场的人一脸惊愕的表情,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上课不要开小差,尤其这次没考起来的同学。”我低了低头,老师不是正在讲我吗?不过伽利略真的很棒,他只是一个学生,却敢质疑。
“同学们看这道题目,电动车在匀速行驶时,电能是不会转化为动能的……”咦!这道题目我就想不明白了,如果电能不转化为动能的话,那电动车不是就一直不会耗电了吗?那不就永远都不用充电了吗?这怎么可能呢?
忽然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爸爸骑着电动车叫我回家。他开的很慢。我很不耐烦地问“你怎么开的那么慢呀,电动车没电了吗?”爸爸回答我说“是啊,开的慢一点电,消耗的慢一电点嘛!”
咦?他们那么多年的生活经验也应该不会有错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忽然想像伽利略那样举手问老师,但是不是太丢脸了?
保险起见,我先问问我的同桌:“诶,这道题目的电脑为什么不变啊!”同桌低着头小声的和我说:“我不清楚啊!但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学生,直觉告诉我电能就是不变”唔,其实不止我一个不懂啊!
这时我的心里似乎有个小人鼓励我:“快啊!举手问啊!”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我赶忙拿着试卷问老师,老师笑了笑:“这个问的好。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电能是转化为摩擦的热能,但这里说不计摩擦阻力,所以不会消耗……”
老师走时还不忘拍拍我的肩膀说:“下次要多问啊!”
哈哈,这感觉真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