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办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办法与修身目的的所有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办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例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我的大学》是文学巨匠高尔基所著的。这是高尔基上“社会大学”时批评沙皇统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书。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作者力图以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好处、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了激烈冲突的人物形象。
这本书最让我难忘的是作者的语言艺术的高超,以及一些语言含蓄的讽刺沙皇统治的黑暗。全书人物众多却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无论作家对之着力刻画还是寥寥数笔略加勾勒,全都显得轮廓分明、鲜活灵动,读来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罗马斯的深沉干练,杰连科娃的矫揉造作······书中都有鲜明的例子:比如描述罗马斯:“罗马斯简单而明了的对我说,他不在时我该做些什么以及就应怎样去做。
我感觉,他似乎已经忘掉了人们用爆炸来吓唬他的事了,就像忘掉蚊子叮过他一样。”比如刻画捷连科娃:“瞧,她来了,轻盈,飘逸,像玫瑰色的彩云迎着旭日飘拂,可是,从她的眼神里却流露出内心深处虚伪的情愫。”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讽刺性的话语是:“自由就是:我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但到处都是官老爷,他们要来干涉你们的生活。沙皇从地主老爷们手里抢走了农民,于是,沙皇就成了所有农民的老爷。如果你要再问什么是自由,总有一天,沙皇会对你做出解释,告诉你什么是自由!”我被书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我不禁深深地赞叹于高尔基高超的语言表现艺术。
看完这本书,让我得到了一些写作的启发。高尔基描述的人物生动灵活,惟妙惟肖。而我在自我的作文中总是描绘出的人物形象,不生动,死气沉沉的,没有清楚地写出人物的性格,我以后不仅仅要多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写作的素材,还要多读些世界名著,借鉴一些他们的写作技巧,把人物刻画的更加生动,还要本着作文的一大要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好,写得让人拍案叫绝。
读文学著作又是这个话题。从刚上初中到现在语文老师都免不了提上几句要多读文学著作。一听到这我就满头包了。缘由在我的字典里文学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学所谓的满腹经纶既枯燥又烦闷。可以为了应付老师也要硬着头皮上于是挑了本巴金的《家》。 激流者何许人也 人物者激游之魂也
《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在《家》中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的自比: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第 36 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又如第 23 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节者激流之形也
《家》是描写的情节曲折奇异既描写了鸣凤投湖兵乱之惊梅之死觉民抗婚克定挨骂捉鬼闹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觉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定了划船观景炮烧龙灯年节团聚敬神守灵谈心聚会等等。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谨严而又丰赡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或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不愧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家》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巴金小说的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家》值得大家去读一读。
《大学》作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写出了儒家“美德”的特点。
我们先讲一讲作者曾子,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十六岁师从孔子,颇得孔子真传。
《大学》分为经文和传文。经文是总结传文的,传文则细讲经文的重点,并在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
现在我们来说说经文。经文主要讲了治国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而传文就是细讲这个治国方法的。
传文一共有十传。传一讲的是“弘扬光明的品德“,传二讲“澡身浴德,日新月异“;传三讲“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传四讲“”凡事抓住根本“;传五讲“获得知识的途径”;传六讲“不要自欺欺人”;传七讲“修身先正其心”;传八讲“齐家先修其身”;传九讲“治国先齐其家”;传十讲“平天下先治国”。可以看出修养品德是治国的根本。
我认为修养品德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等。在别人问你问题时不回答,这种行为也是需要修养品德的。
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读后感的冲动。奈何个人水平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
书中,我最喜欢这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便是儒家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在这段话中,明德天下者,既大贤与圣人,必先治国。国不能安定,何以明德?而治国又必须齐家,齐家在于管理好家族,使家族和睦。家人知礼而友善,从而社会人人皆仁。齐家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印国,一家不治,何以治大国?齐家又在于修身,以身印家,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如何修身?明心见性,格物致知,养成一腔浩然正气,此谓养性!
宋有大儒张载,修一身仁义之躯,养一身浩然正气。以此发下大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那“天理之心”,立那仁孝之心;做那安身立命之事,做那国泰民安之事。
到了新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齐家是未来我们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对于有意官场的大学生来说该如何治国又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自问,届时该如何齐家?又该如何治国?回首过去,我们是否修身?又是否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当代青年,我认为,我们要做,就做那,修得一身仁义礼智信,养的一身浩然正气,做事问心无愧又胸怀壮志并且心系国家的人。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等生来不凡,何必平庸一生?我等壮志凌云,何苦今生无悔!
我们80后这一代人,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低,以至于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死读书,课外书基本上被列入闲书一类,是被禁止的。用父母的话说,就是闲书看多了分心,学好课本知识是最重要的,加上父母本身没有文化,也不知道什么课外书适合孩子的成长,导致了很多文学经典被错过。
最开始想到要去读《大学·中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我是个很爱看古装剧的人,但凡古装剧有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常能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间久了好奇感顿生,究竟是什么书,被一再引用,于是发现了《大学》。
《大学》实为礼记中的一部分,重在教人明德、守礼。其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即为“絜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心孝;上长长而民心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但凡君子可以以身作则,推己及人,民众必会效仿。先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大学之道。
未读《中庸》之前,一直错误地认为,中庸不过就是保持中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认为深谙中庸之道的人过于圆滑,不便相处。读完《中庸》,惭愧不已,实是误解了中庸之意这么多年。
所谓中庸,并不是不管不顾,明哲保身,而是国有道之时,尽竭智谋,其言足以兴成其国;国无道则韬光潜默,足以容其身,免于祸害。既明且哲,此乃大智慧也。
难怪至古中庸就是一门很深的为官处世之学。素其位,能屈能伸,进可攻,退可守。不会太过,亦不会不及。此为中庸之道。
古文句句精简,却也句句经典,很遗憾少时错过如此经典之书,好在如今仍有机会补上。若将来有孩子承欢膝下,定不能再让他们错过此类百年流传的经典。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