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孩子成人成才是家庭和学校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工作的实施落实、很多问题的处理解决,都需要我们双方达成共识,密切配合。当前,我们县正在努力创建省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本学期,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正在您的关注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学生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有“六个无、八个不”、“八个好”、“节能环保”等。您一定很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吧?欢迎您登录我校网站z(或在百度中直接输入“海滨县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只要找一下您的孩子所在班级,就一定能看到他(她)的快乐身影。
教育家说过:“人不可能单独一个人生活。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就在于与他人交往。”我们建议您和其他家庭成员平时更多地去和孩子交流,通过交流走近孩子的心灵,尊重他(她),理解他(她),呵护他(她)。通过交流您一定会像我们老师一样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因为他们真的很可爱。另外,请多与您孩子的班主任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全面、更加有的放矢。
期待您能及时给我们学校办学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协同一致,就一定能为孩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祝您健康快乐,合家幸福!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在一些美丽的景点,走在干净的小路上,路边绿阴阴的草地,美丽的鲜花,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可每当大批游人过后,低头一看,地上的垃圾糖纸、零食袋、塑料方便袋、果皮等,总是处处可见,害得环卫工人只能跟在游人屁股后面追着捡垃圾,简直太不尊重人们的劳动成果。工人们好不容易造出来的垃圾箱不用,却往美丽的地方扔垃圾,稍不留神还会有让人摔倒的危险。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是别人在这些地方扔了垃圾,那么你差点被绊倒、滑倒,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是好受还是难受呢?如果,每人都扔到那儿去,那么,还是景点吗?分明就是一个垃圾堆。
我们家在我的带头下,每个人都已经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清明节那天,我们去天上王城玩,因为天很热,于是就买了个雪糕,吃完了雪糕爸爸正准备把袋子扔到地下,我连忙阻止了:“爸爸,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每人都扔一个垃圾,积少成多,垃圾遍地,这里还是景点吗?在这样的景点玩多不舒服!”爸爸微笑着点点头,向我翘起了大拇指,并扔进了垃圾箱,这时,我才满意的点点头。
再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太多的文明礼仪需要我们做好而没有做好的:学校楼梯上的一个个的标志,为什么老有同学不遵守?我们的预备铃响了,为什么老有同学不能做到按时上课、摆好桌面?为什么课堂纪律老有几个同学不能自觉遵守……
你们知道吗,古代人把“聪”分为好几部分——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说、用心想,这样的人才能算是聪明,可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做不到?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没有文明礼仪,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的外表;可对祖国来说,礼仪却是生活习惯,品德的反映。
文明礼仪是中国人传统的高尚品德,古代也有很多故事讲述着文明,礼仪的高尚。古代东汉末年的时候,有一家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到家后,父亲特地选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可孔融却摇摇头说:“我是最小的,所以应该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子应该给哥哥吃。”父亲听到后感到十分惊讶,小小年纪的孔融竟然懂得谦让。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别人,文明礼仪应从小做起。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谁又不想尊重自己呢?所以要先尊重别人。要学会在学校尊重老师、在家中尊重长辈、在工作中尊重上司、在社会中尊重人民、就一定会成功的。
在日常生活中,礼仪也是无处不在的,有很多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文明礼仪不仅仅指的是行为,还有仪态、语言、神态,这都是表现个人礼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有许多举手之劳都是养成文明的习惯:捡起一张不起眼的纸屑、随手关灯、不践踏草地、遵守交通规则、见到老师,熟人说声好或给个微笑……都是文明礼仪的表现。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在请别人帮忙的时候加个“请”字,事后说声“谢谢”,都会让别人觉得很有礼貌和文明,别人就会觉得是个值得交的好朋友,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就给别人留了好印象,难道不好吗?
现在我们地球环境越来越差了,什么香蕉皮,包装盒,包装纸。地上扔得倒数都是,当然有讲文明的人。他们不禁自己自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还捡扔在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垃圾桶里。
我妈妈就是这样的人,记得有一次,我还小才6岁左右,我缠着妈妈给我买东西吃,妈妈没办法只好带我去‘家家乐’超市买东西吃。买完以后我刚走出超市就迫不及待得拆开一个零食大口大口吃起来,吃完之后我把垃圾包装盒随手往地下一扔,刚要走,妈妈就叫住了我,‘宝宝’包装盒往垃圾桶里扔,我听了脸红通通的;连忙把包装盒捡起。又走了一段路后我找了一个垃圾桶把包装盒扔进去。
这件事虽然很小,但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