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幽雅的兰花,有人喜欢艳丽的牡丹,也有人喜欢坚强的梅花,而我却喜欢清丽淡雅的菊花。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而我最喜欢菊花,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今天,爸爸妈妈就带我到人民公园去欣赏那美丽的菊花。
一进到人民公园的菊花展园,那一朵朵、一束束、一丛丛、一列列的菊花几乎占满了整个花园,有金灿灿的泥金狮子,黑紫色的墨荷,还有白色的银丝串珠等等。其中泥金狮子格外美丽,它的花瓣好似狮子的毛发,金光闪闪、光彩夺目,一片片花瓣紧簇在一起,旋转着开放,根本看不到花蕊,那漂亮的花瓣上还留有水珠,觉得格外美丽。
那些金丝线般的线菊也十分讨人喜欢。线菊那一根根金黄的花瓣有的已完全伸开,可有的还卷在一起,犹如一根根弯弯曲曲的毛线,好像可以采摘下来,编制成衣服。
看完线菊,我忽然闻到了一股淡淡地香味,我朝散发出香味的地方走去,原来是一丛可爱的小野菊。这些小野菊有着淡紫色的花瓣,花瓣呈椭圆形,一片挨着一片。黄色的花蕊饱满而又芳香,再加上花瓣上的香味,夸张点说真是香飘十里呀。这时,飞来了几个小蜜蜂,它们一个个忙忙碌碌,不停地采摘蜂蜜,为花朵增添了几分生气。在远处看,小野菊们有的好像孔雀开屏,有的仿佛盘在一起的蛟龙,有的犹如UFO飞碟……
菊花不仅美,而且有着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我们也要有像菊花这样高尚的品格。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其中有一件事一直令我刻骨铭心。
有一次,妈妈开电动车带我去上奥数课。走到一半,突然下起了狂风暴雨。可是由于出发时没有下雨的征兆,妈妈也就没有带雨衣。于是,妈妈毫不犹豫地把她的外套和小线衫脱了下来,穿在了我身上。可妈妈自己却只穿了一件短袖T恤。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看着妈妈单薄而瘦弱的身体在风中颤抖,我的泪水就像掉了线的珠子,一个劲的往下掉。我含着泪水问妈妈:“妈妈,您冷吗?”妈妈温和地笑了笑说:“没事儿,只要你没淋着就行了!”我满脸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流了下来。当天的风像恐怖的恶魔一样在我身边怒吼,往日性格温顺的雨变得无情了。妈妈为了不让我旷课,连雨都来不及避。一路上,妈妈还总是问我冷不冷。那天的雨越来越大,妈妈也因为冷而抖得更加的厉害了。看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次再次哭了。妈妈以为我是着凉了,她用轻柔的声音问我:“洋洋,你是不是很冷呀?再坚持一下,离你上课的地方不远了,等你到了学校,妈妈就回家去给你拿干衣服来换。我知道你冷,再坚持最后一下,我们家洋洋是最棒的!”我听见了妈妈的话,觉得身边温暖极了。
“我们今天学习图解法……”上课了,漆老师正在讲解题目。就在这时,妈妈来给我送衣服了。我换上了妈妈给我送来的干衣服时,看见妈妈全身都是雨水。可能是她太心急了,她连自己身上的雨水都来不及擦。却一个劲的给我换好干衣服,然后,便催促我快进教室上课。
上完了课,来接我的却是爸爸,听爸爸说,妈妈给我送衣服时被冻坏了,回到家便发烧了。这时,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一个劲地哭了起来……
俗话说的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那个风雨交加的早晨似乎就在问我:“你应该怎样报答你的母亲呢?”
从我记事起,奶奶在我印象中,一直没有到生产队的地里去劳动过一天,我们姊妹四个都是奶奶一手带大的。现在回想起那些逝去的岁月,我的记忆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每一件事都如转眼之间。
奶奶没有到生产队干活,她每天除了带我们姊妹四人之外,每天帮着家里放养生产队的那头牛。在山上放牛时,奶奶带着我们去捡拾山里的野蘑菇。
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妹妹去山上拾回来一小背篓野蘑菇,当我们背回家之后,奶奶便仔细的挑选每一朵,把能食用的青堂菌、红纸菌、灰包头、奶桨菌、丛树粑、山粑菇、松针菌、大脚菌放到一起,把不能食用的牛屎菌放弃一边。在这一小背篓里,只有一样野蘑菇不能食用,奶奶当时很夸奖了我们的能干。
那天,当奶奶煮蘑菇时,她告诉我们,山里的蘑菇一定要洗干净后,才能放到锅里,在放入蘑菇的同时也必须加入几瓣新鲜大蒜才行,等到大蒜煮烂了之后,就证明蘑菇已经熟了,在食用时,一次不能吃得太多,再好吃也要节制,虽说大部分蘑菇是没有毒的,但万一遇上了就麻烦了,所以在食用时要特别小心谨慎。在奶奶的讲解下,我才真正的学会了吃野蘑菇,至今想来,我每回吃野蘑菇的情景,那纯香的滋味,都会让我垂涎欲滴,让我回味有余。
更让我难忘的是奶奶做的“斑鸠叶豆腐”。在我们附近的生产队里,奶奶做的“斑鸠叶豆腐”是很有名的。所谓的“斑鸠叶”,就是山里一种灌木树叶的名字,从春天到秋天的每个季节里这种灌木都长满像现在家里盆栽的“桑叶牡丹”一样的叶子,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每当我们在山上放牛,看到“斑鸠叶”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把它采回家,让奶奶给我们做一顿“斑鸠叶豆腐”吃。
奶奶每次都能把“斑鸠叶”做成“斑鸠叶豆腐”,至于是怎样做的,我已经记不起全过程,只知道必须用“桐子壳”的灰,用其澄清后的水化入其中才能做成,当时奶奶说:“那是碱。”那时我不懂,现在想来才知道“桐子壳”灰是碱性的,用来提取碱溶液点“斑鸠叶豆腐”。每次看到奶奶做好的“斑鸠叶豆腐”,那半透明胶体状淡绿的“斑鸠叶豆腐”,被奶奶辅以辣椒、浆油、味精等调料,吃起来清凉纯香。无论奶奶做多少都被我们一家食无残羹,往往还不过瘾。
回想起这些往事,奶奶的身影又和从前一样,笑容依旧。奶奶已经去世18年了,这些琐事在脑海里浮现的时候,是奶奶留给我的难忘的爱,品味真情与自然的味道,留给我一生记忆的音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