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沉睡的人鱼之家》后思绪万千,关于死亡和生命,关于道德伦理和情感现实。
看到女儿出事后,作为一个母亲熏子在情感上从绝望到希望,抱着一丝孩子会向来的希望从煎熬、疯狂到平和、坚定,考量人性、考量道德,最后接受现实同意了器官捐赠。这是一个很痛苦挣扎的经历。
其实在还没有读这本书以前,器官移植在我的认知里,只是单纯的是一种人类最伟大的捐赠。我甚至想过自己死后无偿捐献遗体,不论是帮助别人,还是做医学实验。。选择捐赠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对社会有贡献,帮助更多需要的人,一方面希望身体某个部位身体还留在世间,留自己甚至亲人留份纪念。但其实,在书里看到的远远不是如此简单。医院判定脑死后才有机会被决定器官捐赠,但如果亲属同意捐赠,即便有心跳也可以捐赠器官和遗体,感觉这就是在灭掉病患最后一丝希望,最后一把刀让自己的亲人去下手,这难道不会太过残忍吗?如果法律上强制规定脑死就必须死亡,家属也不会苦苦挣扎也不会有负罪感。。
喜欢东叔这本细腻的小说,让我了解到脑死这件事,不敢想象死亡,却又不得不面临死亡,深深体会到了死亡的另一种方式。
如果有一天,我意外死亡,我愿意将我的遗体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活在这个世上,而不是化作一抔灰烬散落在一方格子里。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沉睡的温情,向我们感受不一样的温暖,诠释人性的不凡。
在故事里的熏子与和昌夫妇两人就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他们的爱女瑞穗意外溺水,医生已判定脑死,无须再进行救治。如果可以,医生希望能进行器官捐赠。进行脑死亡判定,是器官移植的一个步骤。在熏子和丈夫即将做下决定之前,他们感受到瑞穗手心传来的微弱颤动,他们认为她还有意识,她还活着。他们不愿放弃。他们愿为女儿倾尽所有。哪怕只有一丝微弱的希望也要紧紧抓住。这让我感受父母对女儿的温情,为了女儿他们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他们拒绝了器官捐赠,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女儿的治疗中。他们花费巨资,利用父亲和昌公司的高科技,让瑞穗恢复自主呼吸,并且动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有康复的可能,她依然是无意识的,她就像一个沉睡过去的娃娃。其实,在此途中,她的父母已经在犹豫,是否继续让她留在他们的身边。
在这样的沉睡中,她度过了二年多。这其中父母的煎熬和压力可想而知,但于他们来说,又是幸福的。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女儿还活着,他们还在等待一个奇迹。但在外人看来,熏子就像在照顾一具尸体。他们最后也不愿放弃,他们很爱女儿,认为女儿依然在他们身边。他们对女儿的温情是淡淡的,是长久的。
最后,在一个凌晨,熏子听到有人叫她,她睁开眼看到瑞穗站在床边,告诉她“妈妈,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见”。她跑到瑞穗的身边,发现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她这才知道,瑞穗是现在才离开的。熏子很平静,她觉得这几年对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终于,瑞穗离开了,他们的女儿在他们的照顾下过得很幸福。女儿对他们的温情是细腻的,是永恒的。
沉睡的温情,其实,并没有沉睡。它在父母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流露,让我们感受亲情带来的温暖。珍惜眼前人,就像熏子与和昌珍惜他们的女儿,愿意为女儿倾尽所有。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珍惜我们的亲人。他们都在爱着我们。能够抓紧的温情,请别轻易放手。爱,就在你我身边,温暖着你我。
小说读到最后,从压抑、震撼中解脱,被温暖感动包围。
令人震撼,压抑和绝望的开始。
一个让瑞穗父母不能接受的脑死亡鉴定,一个为了孩子疯狂的母亲,一个研究脑接口技术的父亲。他们用尽一切办法维系着没有意识的瑞穗,让她自主呼吸,让她活动四肢,甚至让她微笑,让这一切看着让人毛骨悚然。我不能说熏子把瑞穗当玩具,当成满足自己的安慰品。只能说熏子对瑞穗爱的深沉,她不能接受女儿的离去,她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告别。我想在照顾瑞穗的时候她也会痛苦的时候,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痛苦,在别人指责的时候痛苦,最痛苦的应该是在别人说瑞穗死亡的时候。没有谁能随便判定别人的死亡,谁也不能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利。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在世界上,能和够享受快乐。所以我们不能指责熏子,对立也好,理解也好,这个世界本就需要不一样的声音。
一个温暖人心,给人希望的结局。
瑞穗在这个世界消失了,熏子也接受了这一切。一切回归了平淡,但因为瑞穗的`善良,她的心脏在另一个胸膛跳动,那颗散发着玫瑰香气的心脏让人充满希望。就像她发现四叶草而留给别人一样给了别人幸福。
爱是永恒的话题,作者的这本书围绕着瑞穗的死亡,熏子和家人对瑞穗的爱展开推理。像书中的很多人一样,很多人无法理解熏子这个人物形象。不过没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不应该去强迫别人来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不管怎么说,我认为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很久没有一鼓作气读完一本书,上一次如此般酣畅应该是好多年以前第一次阅读《呼啸山庄》时。
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小说,就被其细腻的笔触吸引,无论是对人性灵魂深处的心理描写,还是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之处的刻画,亦或是对小说故事情节出人意外的安排,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本书的关键字是爱。
熏子因为母爱,不肯接受瑞穗脑死的现实,执着地保护着女儿的“生命”;
宗吾因为爱情,移植了瑞穗的心脏,获得了重生;
星野因为对熏子的爱慕,竭尽全力利用科技手段让瑞穗虽死犹生;
和昌因为父爱,不惜重金弥补对女儿的愧疚……
文中爱情、亲情、友情纵横交错,贯穿全文,最为感动的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全书为读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熏子、千鹤子、美晴、由香里等几位女性所展示的不同的母爱,每一位母亲都在极力保护着她们的女儿,希望她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医学不能治愈的疾病也会有奇迹发生的一天。
初读本书,就如同踏入探索生命的旅程,故事不算跌宕起伏,但是作者每抛出一个人物,都与主题紧紧相扣,读完后全书的逻辑便如一张网清晰地留在脑中,不得不为作者思维的缜密而拍案。
小说结尾处那栋大房子不见了,变成了一片空地,寓意是什么,不得其解,希望在二次阅读时能找到答案。
鲁迅先生说,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玩偶之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娜拉和海尔茂是一对夫妻。一次海尔茂病危,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名借得了一笔款项,海尔茂转危为安。几年后,海尔茂升任银行经理,并准备裁退一个职员,没想到这个职员却正好是娜拉从前的借款人。职员以当年伪造签名的事来要挟娜拉,将此事写成信寄给海尔茂。海尔茂看到信后,恼羞成怒,痛斥娜拉让他面临身败名裂的险境。这时,职员却因遇到旧情人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将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正当海尔茂庆幸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娜拉却因看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离家出走。
娜拉是个可爱的女子。她不再按约定俗成的方式去生活,而是开始问: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这是说人反思生计、习俗和信仰,和男权不是故意相对,碰巧的是当时的经济现状是男人的经济地位高,女人几乎无经济独立性,习俗中“当时没有任何事物比婚姻的契约更神圣”反之的,如果一个中国的男人按照约定俗成的样子娶妻生子,突然有一天问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最后他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梦想,决定离开家去追寻,也是同理,和女权主义是不是没有直接联系?突出强调男权和女权,矫枉过正,在实际的社会改革的操作中,更有号召力点,可能更好用点。虽然后果也会极端。
娜拉走出她的丈夫家门的那一刻,才是她成长的真正开始。娜拉之所以出走得那么坚决,以至于可以忍得舍弃她深爱的三个孩子的伤痛,是因为现实让她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同时也给她上了一课,她要做真正的自己,做独立的人而不是供别人消遣的“玩偶”,直到这时她才为自己所受到的委曲而感到伤心后诲,其中有他的父亲给她的,更多的是他的丈夫给她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她在经济上的不独立。在经济依赖于她的父亲中能是作为孩子的她,而不是作为一个成人的她。然而现实却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出嫁后,她的丈夫海尔茂成了她的父亲在她的生活中位置的替代者,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她还是一个孩子,没有一丁点的社会经验,也就是说对社会没有一丁点的认识,还保持着孩子式的纯真和任性,不同的是她更懂事了。所以说她的出走才是她的成长的开始,从此她才真正地进入了成人世界,才走进了真正意义的社会上。我想她出走后首先面临便是经济上独立的问题。按照鲁迅的观点,她出走后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变坏,要么回到她的丈夫的身边。对于涉世未深的我来,还没有充分的经历和资本来反驳鲁迅的观点。也许在经历生活中风风雨雨这后,她会领悟到人心的险恶,社会的种种不测。她的丈夫已经给她上了第一课。而能够很好保护自己并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来也是作为一个社会意义上人应拥有的本领,女人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处于弱势的女人更应该拥有这种本领,因为只有获得经济上独立、靠自己生存,她们才能获得与男人平等的地位和对话的资本。相反,依赖于男人就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所以说娜拉的出走是明智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