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是金秋,即便温暖不再,溱湖的绿依然没有多少消减的样子,依然翠绿如新,恍若盛夏时的那片浓绿,热烈而兴盛。耳边还能听到残夏余留的蝉音,莫不是这蝉误将满目的盛绿当作了绵延的盛夏?即便气温骤降,也要满怀一腔热情唱响一林翠绿。
沿着水面上的木板一路向前,水中隐约浮现出一片绿影。四下望去,除了远处一丛突兀而渐渐泛黄的芦苇外,应该没什么东西可倒映在水中呈现那般的墨绿,真是奇哉!不知谁喊了一声:“水里有鱼!”我忙跑到水边,定睛一看,可不是,水中几尾几近透明的`约有一寸来长的小鱼正悠闲自得地在水中窜来窜去,怕是我的动作惊动了它们,它们忽地一摆尾消失了。我揉了揉眼睛,鱼儿确实没了,水中依旧一片墨绿。临近岸边,一条小船无声飘过,荡开了一圈墨绿的涟漪,水下的墨绿俨然活了!细细一看,那本不知游窜到哪儿的鱼儿一下子从墨绿后游出来,那墨绿则懒洋洋地晃着,现出了它的原形,那是一大片沉寂在水底的水草。
告别墨绿,穿过比人高的芦苇,又是一处水光粼粼,只是水中少了墨绿,多了清澈。水光晃动,一枝枝傲立的残荷倒映水中,分外显眼,“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荷也就是这个样儿的吧,荷叶虽然已半黄半绿,但那挺立的茎依然透着不屈的绿,是那最圣洁的颜色——对生命的珍爱,对繁华的留恋,对严寒的抗逆!人生本当如此,区区挫折岂可就此断绝那份前进的勇气。荷花虽败,傲骨犹存,绿意仍在,因此那一塘颓败的荷枝竟也那般令人赏心悦目起来。
漫步溱湖,入目皆绿,浅绿、翠绿、墨绿,皆是欲去还恋的生命之色。
前两天我读了语文四年级下册同步阅读教材《百合花开》中的一至四课,其中对《西湖的绿》这篇文章最为喜爱。
通过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上尤为细致,他从西湖的各种各样的绿到观鱼港的另一种绿,每一种绿都写得那样细腻,那样生动,如有的绿的发黑有的绿的发蓝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只是一个绿字,竟也写出了因绿而使各景点呈现出的`的不同气势,仿佛让我们也融身到了那些绿中,也徜徉在西湖的美景之中。
我从没有去过西湖,但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觉到自己好像也到西湖游了一趟,亲眼看到了西湖的绿。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最大的原因就是作者的文章写得美仑美奂,精辟的用词,优美的句子,文章还运用了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不难看出,作者将自己对杭州西湖的喜爱真正融入到了文章之中。
读了这么美的文章,再联想到平时自己写,即使观察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写时也只是三两句话就完事,即使知道有些好词、好句在文章中能用上,但也不会灵活运用,不象在《西湖的绿》中,作者就引用了我们上学期所学的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我目前在写作文中最欠缺的。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想,在今后写作文时我也应该把心沉下来,用心观察事物,学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