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打开记忆的闸门,聆听我们即将逝去的童年……
童年就似一部欢快的电影,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六年前开学的第一天,我牵着父母的手,怀着好奇的心情,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大步来到学校大门口,我将头稍稍地抬起,如师附小这几个大字便进入了我的眼帘,我舒展着眉毛,将眼睛瞪得铜铃一般大小,欢快地望着它。心中不禁惊讶地想:“这个学校气势磅礴!”可真不愧是如师附小,我雷达式环顾四周。只见,几幢高楼似人民解放军一样守卫着我们,顶天立地,直插云霄。
再低头一看,光洁的地板铺满了整个操场,在阳光的照耀下,钻石般闪闪发亮。和我一样大的孩子遍布整个学校,学校似菜市场般嘲杂,报名的,找教室的,每个人都“来无踪,去无影。”父亲指了指学校的大门口,示意我进去,我松开了父母的`双手迈着小碎步,走进这个“知识的殿堂”顿时,心中百感交集,有期待,有好奇,更有无边的欢乐。感到背后书包的沉重与父母的期盼。感到成功的背后是无际的辛酸与痛苦,又感悟了不禁风雨,哪里有彩虹!
我回头望着瘦削的父母,他们都舒展着眉毛,眉角微微向上扬起,眉宇之间写满了期盼,拼命地将眼睛睁得乒乓球一般大小,琥珀色的瞳仁中闪烁着愉悦的光,折射出一股动人心弦的能量。母亲用手捂着嘴唇,小声地哽咽着,将头靠在父亲的肩膀上,泪珠在眼眶中打着转儿,我知道,那是幸福、甜蜜的泪……
走进窗明几净的教室,洁净的地板,还有61个和我一样大的小伙伴,看到这么多新奇的事物,心中有说不尽的欣喜。于是,我便怀着这样的心情度过六年的漫长岁月。
六年的岁月似风儿一般从指尖悄悄地溜走。时光老人将我带进了灰色的军训生涯,不知不觉,到了军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坐着黄色的校车,来到磨头机场,一片广阔的草地进入了我的眼帘,军官们为我们表演节目,只见他们高昂着头,宛如一只只高傲的大公鸡,锁紧眉毛,鼻子和眉心似乎都绳结似的“拧”在了一起,眉宇之间显示着一股***气,仿佛要将我们每一位同学生吞活剥了。将眼睛瞪得圆溜儿,玻璃似的瞳仁中闪烁着严肃的光,挺直了腰板儿,宛如一棵雪松,一动不动的,足足站了二十多分钟才停了下来。
我也试着在烈日下站军姿,可不是这儿痒呢,就是那儿疼,不到三分钟就按捺不住地罢工了。
童年似一只小船,载满了欢乐,载满了悲伤与痛苦,已开始了它的航程,与我渐行渐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