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拥有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22条》这本书,总没有时间拜读。趁着假期在家把它翻开,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可惜了让它躺在书架这么长时间。它言辞犀利,完全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说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问题,看着它,仿佛是在写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
这本书里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教育改革中的先行者,也提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更举出了一些高校课堂的模式供我们参考学习。李炳亭先生将高校课堂喻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真是妙笔生花,在这里学生可以“闹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因此,高校课堂主张不仅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且要把学习的能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的高效课堂的中心。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我的家长这样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呢?我也曾多年接手低年级的班主任,孩子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都很可爱,很优秀,自从来到学校后,孩子们的天性就被无情的压抑,只会死记硬背知识,慢慢的让学生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在学习中去发现快乐,在学习中去学会创造。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解放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寻找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因为“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实际能力,更不能预示将来的成就。”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要想课改取得更大的进步,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正所谓“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我们的学校一直提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都有“放手”的意愿,但做的还不够彻底,还是“抱”着学生往前走,总觉得学生什么也做不好,影响教学进度、考试成绩等。其实,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高效。
近两年,我们也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像“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102中学”等,我们并不是死板硬套照着中学的模式下来,因为我们是小学,我们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一套更适合我们学校自身的一些学习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高效地教学方法,让课堂生活化,把小课堂变成大舞台,以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
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
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
“补案”)。基本要求为: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原则上每课一案,先个人“初备”,再返回学科组“群议”,形成共案,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补备)。
统一基本设计要素: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要素,受高效课堂课型的一定影响,在共性中寓于个性。
统一基本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课时容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
统一基本设计格式:就版式来讲,没完全统一的要求,各个学校、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不完全相同。
体会: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学生群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引导者,及时点拨。合作学习的好处:
第一,培养和训练了口头表达力。
第二,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
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由于自尊心学生会在小组中更好调整自己的状态,争取组员间的认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