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用伟人的事迹来鼓励自己,但伟大并不是天赐予的。需要很多失败和付出很多努力才获得,其中的艰难、困苦、人们无法想象,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忍受这其中的煎熬和磨炼,因此伟人才让人敬慕和向往。
人们认为,伟大是那些具有超常天赋的人才能达到的。的确,拥有过人的天赋是成就伟大的一个捷径,像牛顿,爱因斯坦,他们都是天赋异禀的科学家。但天赋只是他们拥有的条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的精神。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异常艰苦条件下从事研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盛名之下的居里夫人并没有关注自己头上的光环,她淡泊名利,把奖章给自己女儿当玩具,自己则专注于科学事业。这样的人是伟大的,并不仅仅在于她所作出的贡献,更因为她有一个伟大的灵魂,一种伟大精神,一份大的信念。
达摩祖师说:“污泥可生莲也是好泥土。寒门可以培养孝子,烘炉可以锻炼钢铁,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酝酿甘甜,烦恼可以转为菩提。“
如果说敌人和困难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恶魔,那信念就是降妖除魔的武器。任何围墙都会惧怕挖掘者的刀铲,只要你的力气不曾枯竭,你就能将它彻底推倒,那时你所见的将是整个晴空。
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尽力争取是成就伟大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不曾牺牲和付出,就很难有所成就。经过努力得到的成果摆在面前时,我们将发自内心的感到激动和振奋。
鉴真大师是唐朝江苏扬州人,他饱读经纶,弘扬佛法,非常受当地百姓尊重。两名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大师欣然应允。弟子都不同意去,以免遭遇不测,他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鉴真大师几次东渡都未成功,困在海中孤岛两年,并且双目失明。此时,他越发觉得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因此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经过12年的艰苦尝试,鉴真大师终于在第六次航行中完成东渡,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传遍日本,大大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而鉴真大师之名也在日本千古流传。
通完成功的道路通常都是艰辛的,成功不会唾手可得。生活中的苦涩,使人失望流泪;漫漫岁月的辛苦挣扎,催人衰老。修行佛禅也好,成就人生也好,没有百折不饶的意志,就难以应对各种磨难。不论路遇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从困境里挣脱出来,以意志战胜阻碍,正因为成功来之不易,才会显得更加珍贵,大家要记住“经历了牺牲和承担得来的成功才是激动人心的”也许你没有超常的智力,也许还有某种缺陷,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你获得成功的障碍,只要你多一分坚持,多一分忍耐,就能够度过困境,获得成就。
人们有一双可以跋山涉水的脚,有一双可以抓住树枝,扒住石头的手,行路虽难,只要有毅力,有决心,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所能为事业,为人生拼搏,全力以赴地守护我们所爱的一切,我们就不会感到寂寞和悲苦。
在人生道路上,自己尽全力发挥作用,不虚度人生,日后回首自己想要的,自己想有的,自己喜欢的,尽管没做到,自己不后悔,因为自己尽力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就自己的伟大。有时候伟大不只是做出丰功伟绩,让世人仰慕膜拜,也可以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伟人,也许我们不能屹立在世界之巅,但是可以用伟大的姿态屹立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何谓朋友?和你关系好的人?帮助过你的人?不打不相识的人?甚至只见过一面,请你吃过一顿饭的人?
是的,这些都可以叫朋友。朋友真是越来越多了,无论什么人,都会谦虚的叫你一声朋友。或许你会觉得很好笑,但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朋友——哪怕后来再也没遇见过,联系过。
还有些朋友,表面上看上去对你很好,心中却是像一个刮着呼呼阴风的无底洞,也许这就叫做城府。他们一心只想着把你榨干,吸干,把你利用起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烟雾弹。而你还是若无其事地和他玩着,并信誓旦旦的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个骗局是多么温馨,有多么残酷啊。
我是也许一个不折不扣,完全可以说是特务的人了。在小学时,身边总是有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可是那两个朋友间的明争暗斗,为了在朋友眼里使自己不被欺骗我都看在眼里。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就这样,我每天都在一个个朋友之间小心翼翼的穿梭着,穿梭着。有人说,那是孤胆英雄;有人说,那是奸佞小人。
朋友,这两个字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真正的朋友们隔开,又把陌生的朋友聚拢在一起。想要逃出去,必须被割得遍体鳞伤吧。
我只想逃脱,尽量缩小自己的心。只想说,谁愿明白我的痛苦和孤独——那感觉就像自己和自己在演一场独角戏,台下没有任何观众的一场戏。就这样一直无休止地,自己演下去吧宁可这样,我愿意再也没有人和我做朋友啊。
朋友,或许只是一个概念吧。或许不真的存在 所以,朋友,我想告诉你吧。
真正的朋友,还是多少有点期望遇见的呢。
这是台湾一位作家林清玄所说的。
简直是深刻得不能再深刻了!
文字中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大学里也有过,那是开篇中那段最著名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是我认为把事物说得最透彻的语言与论述了。
写作首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是写东西的一切基础,也如同为建房屋的地基。试想对生活没有深刻的感受,如同看了红楼梦或是三国演义,却不能准确的讲述不出里面的故事一样。对生活感受深刻,就会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感受,至少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表明你对生活有些认知了,也如同到你最喜欢的餐馆吃东西一样,在你慢嚼细咽后你是那么的回味无穷,恨不能把你认识的朋友全介绍到那去,因为你是真实的感受到了它的内涵,你有太多的话要对其他人说。
感受提练到观点,就有些难度了,这是一个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的一个过程,或是说把实践提升到理论这样一个阶段,有时为了提练这个东西,是难的,有时也会灵光一闪,一下子“飞”出身体。记得有一次与前老板谈工作时,正看到一位在他房间清理完毕出门的清洁人员背景,我沉吟良久说:“连卫生都搞不彻底的人,他干工作也不会彻底的。”当与老板的目光相对时,意味着我又接近生活了。
还有一次开例会,一位同事对公司内部不断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是这样总结的':“在斗争中发展,在矛盾中生存。”这是著名的XX辨证思维,精准而深刻。
再通过积累,然后把观点变为思想,再通过文字精确的表达出来,于是具有思想的作家产生了。目前我认为中国有一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那就是著名的刘亚洲中将,其他的,还没发现,当然这只是在下孤陋寡闻而已,中国,人才何其多也!但平庸或蠢才更是数不胜数,特别是一些格调低俗而内容空洞的东西居然还发表了,简直是开了国际文字的玩笑,能写几个字的人也算是作家,能编一个烂故事的也数是文人,荒谬。说起文人,又想起周作人来,其他不论,就说他的那篇《北大的支路》,文末得出的那条支路的观点,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至少这样的文字才称得上文字,这样的作者还是象样的作者。
能把长时间的观点积累变为思想的积大成者乃圣人孔孟,还有那们军事天才《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后人怎能仰望其项背,让人叹息,又让人折服。
如何才能有点思想,想起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应是思想开端最好的注脚吧。
行走在登山的路途中。竹林的褐色枯叶铺满石阶,无意叠成另一种路的质感。很多年前的枯叶化成湿滑的泥灰,新的落叶等待时间的洗礼。走在这样的路上要分外小心。
快到墓园。茂盛的`翠竹挡住前进的路。大人们握着锋利的斧子买力地砍着。表弟表妹在石阶上蹦蹦跳跳,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她们都不知道括抑不理会湿滑的石阶。我知道我过去也是这样天真无邪,无悠无虑地玩耍。磕磕碰碰,懵懵懂懂,就这样快地长大了。
小道终于被开出一处逼曳的空缺。跨过刚倒下的竹子,查觉到竹子生长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快,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它们也迅速生长着。再看那青翠欲滴的叶子,那是安静却旺盛的生命力。
到了墓园。我只看着那一处。我不知道我的眼睛是否快要诀提。只清晰的感觉到瞳孔里一片白雾弥漫。
我才知道,两个很近的人可以有多远。
顿时,所有混沌而剧烈的情绪像大海潮水起伏,交叠,变幻。叶子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时间流转,四季轮换,我却始终学不会遗忘。
原来她一直被我藏在心里最深处,像是从未被掀动过的宝藏。从来没有人知道,包括我。
火烧了起来,一小挫。在火模糊的边缘轮廓里,我看见了。昔**的口吻,语气,动作,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化作燃尽的灰烬随着火苗的氤氲,纷飞在我13岁的天空上。留下无数条深刻的灰色轨迹。
此时此刻,对故人的思念和敬重使自己的触感变的敏锐和真实。反省过去,所有都是混沌。
生命轮回使人向往和敬重。我们有什么依傍呢?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没有什么能够一成不变。我们只有在每一次灵魂洗礼后继续前进。
忘记是伟大的事情。
问题不在与于学琴,而在于如何学琴,而在于以什么目的学琴,而在于在什么状态下学琴。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琴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过高、过广地估计学琴带来的对促进智力与人格发展两方面的效果,而没有认识到持续的不良学琴状态的危害是广泛的,错误地将乐器当成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而另方面更深一层的原因则在于,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所有活动都付予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色彩,并且认为孩子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除此之外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由于很多家长在学琴上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因此使学琴活动成为一项关系到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从而导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家长本来也并没有想很多,但一旦学上琴后,就觉得要学就要学好,就想着如何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每天就只想着到处都是毛病、错音,就想着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至于搞得孩子痛苦、家长着急、家庭关系紧张时,都想不起来当初到底是为什么让孩子学琴。“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学上琴后逐渐忘了最初学琴目的的家长很多。
那么让孩子学琴错了吗?否;如果学琴不能达到人们普遍期待的效果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让孩子学琴吗?回答是肯定的。在要不要学琴的问题上,我们要跳出目前将所有的心思都用于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势。一个完善的人,不仅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感受。我们略为躬身自省一下就知道,人需要休息、放松,还需要享乐与精神的自由。是因为需要满足一下视、听、嗅、味、触很多感官的需要,人类才创造了绘画、音乐、香水、美食、真丝等并非肉体生存所必需的东西。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是艺术的本质目的,这也是人们崇尚艺术、欣赏艺术的根本目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利用的功利关系,还需要友爱、和谐,而促进这种关系正是艺术活动的独到功能。艺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友善,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了良好的感性样式,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能够促进和提高人的感性能力,能够改善他的精神生活的质量。这不就在是幸福的根源吗!可以说一个崇尚、喜爱艺术的人,比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有着更高的生命质量。因此学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使孩子学会体验生活的美。家长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但当前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忘了,幸福人生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竞争的胜利,还在于能够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与艺术的美,还在于人生体验的丰富性。因此学琴是从学会体验人生、丰富生活、从生存竞争的疲惫中解脱出来的途径来为孩子创造未来幸福的。而这一点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很多家长严重地忽略了。
从学琴儿童在我国整个儿童的比例来看,我国目前学琴的儿童还太少、太少,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乐器,以使他们将来能够以更精微的体验领会音乐的美,从更广的范围了解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艺术的伟大。因此学琴的目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使孩子多了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而更在于丰富人生,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使童年更美好,使未来的人生更丰富,而不是走向它的反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