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同学们纷纷在写关于陈老师的,议论着陈老师的事,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这学期,上课的老师全都换了新的面貌,体育老师戴老师也换成了陈老师,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就已经认识了陈老师的\'厉害,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真的很可怕,同学们都把她称为“魔鬼老师”。
星期五下午,刘老师准备召开家长会。于是,刘老师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同学们在第一节课课间就收拾书包到操场上去玩,第二节体育课的时候就直接在楼下上课,不必再上楼了,还留下15个人大扫除。刘老师说,这事她会和陈老师打声招呼。可是陈老师上体育课的要求,必须在楼上站路队,再到操场上课。
体育课的铃声打响了,班级里只有15个同学在大扫除。这时陈老师走进了班级,很好奇全班同学们去哪里了,为什么只有这几个人。我对陈老师说,同学们已经在楼下等着了。可陈老师很生气地问,谁让他们到楼下去的。我知道遭殃了,小心翼翼地说,是刘老师让同学们在楼下等着的,刘老师还说会和你说的。陈老师更加生气了,说刘老师没有和她说,还命令我们立马下楼,不许再大扫除了。
到了楼下,同学们还在乐呵呵地玩呢。当陈老师板着脸面走向我们时,体育委员胤基举起了站队的手势,全班同学笑嘻嘻地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一点也不知道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过了几分钟,队伍终于站好了,也没有了声音。陈老师一声令下“回班级”,这让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到了班级,陈老师便开始了凶狠狠的责骂了。从在操场上疯跑的同学到体育委员胤基,每个人都觉得很委屈,真是有苦说不出呀!
最令我难忘的是陈老师说的那句话。陈老师说,你们可以每次不要上我的课,就大扫除吧。觉得哪个老师的课好,让家长写个纸条给我,我不会不给你们去,尽管去。如果不想让我带你们班的体育课,可以和校长提,我还不想教你们班呢。我认为老师说的不对,陈老师不该这样的说,老师应该平静下心情,问清事情的缘由,再给人定罪也不迟呀。批评操场上疯跑的同学是对的,可是不应该批评胤基同学。本来我们班同学的自控能力就不太好,老师不来他们都能闹翻天,并不是胤基的错呀。
在博客上看到,有许多同学认为这是刘老师的不对,认为是刘老师没有向陈老师说明这一切,没有遵守诺言。我认为这不能怪刘老师,刘老师的事情本来就多。那天,刘老师又要,紧接着又要开家长会,难免会忘记一些事情。平时,刘老师就有些事情还要我们同学帮她记住,提醒她。老师整天为了我们忙得焦头烂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空闲。所以我们不能怪刘老师。
陈老师,如果你能像李老师那样幽默风趣,那该多好呀!如果你能和我们成为朋友,那该多好呀!如果你能成为天使老师,那该多好呀!只要你再温柔点,再微笑一点,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同学们不再会说小话,不再会惹你生气,你也会高高兴兴地教我们一些体育活动……到时,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
同学们,不要再生气了,不要花费时间在小事上,时间可是不等人的。就让这件小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吧!
“优秀”的小孩退步2分,亲吻变成了巴掌。“落后”的小孩进步6分,巴掌变成了亲吻。这幅漫画述说着这样一个当今教育的事实:真正的.教育在简单的肢体语言中迷失。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想到,或许对那个考98分的孩子来说,这次卷子更难一些,他需要的恰恰是鼓励;而那个考61分的孩子因为马虎,本可以考得更好,他需要的反而是鞭策。而一个吻或是一个巴掌,全然抹***了闪光点,无视了背后的问题。
其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龙应台在《跌倒——寄k》中写道:“我们拼命学习一百米冲刺,但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膝盖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伤口;痛得无法忍受时怎样面对别人;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同样,林森浩的悲剧,无疑是在“唯分数论”下,对孩子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成熟心态锤炼等综合素质的缺失的警钟长鸣。
真正的教育,可以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给孩子以耐心与理解。阿尔·爱迪生小时候成绩奇差,被校长以“低能儿”撵出校门,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校长说你是低能儿,我不以为然。”正是母亲的耐心教育,使得爱迪生最终成为“发明大王”。
真正的教育,可以是暗夜灯塔,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想中断学业追求自己的音乐人梦想。当他忐忑不安地与父亲商量时,父亲微笑地说:“别担心,你的哥哥姐姐不也没有完成学业吗?他们(媒体)顶多会说你步入了他们的后尘。”“爸爸把我的音乐放在与他的事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说做我热爱的就好。”已是著名的音乐家兼慈善家的彼得这样回忆道。
我希望,更多的“虎妈”“狼爸”成为智慧的,善解人意的父母;我希望,孩子的脸上不再是唇吻和掌印,而是阳光的,自信的,充满朝气的笑容!
瞥见分数,几家欢喜几家愁。由100分退为98分的孩子,经历亲吻到耳光的奖惩;由55分进步为61分的孩子,感受的则是耳光到亲吻的悲喜。这幅场景,使人会心一笑之余,不由得深思:正常的成绩波动,何以如此强烈地牵动爸妈的情绪?
究其奖惩差别的原因,不过是退步的“好孩子”没有取得满分,而“差孩子”完成了由不及格到及格的飞越。简言之,退步意味着惩罚,进步会换来奖励,对宏观视角下孩子所表现出的稳定水准,爸妈们似乎并未予以考虑。然而,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家庭教育在孩童启蒙中的地位尤其无可撼动。如此简单干脆的处理,影响的,岂止孩子稚嫩的脸颊?
今昔求索,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聚焦新闻,被誉为“东方神童”的魏永康,其母得知他被中科院劝退的消息时,歇斯底里着让他“去死”,却忽略毫无自理能力儿子的内心隐痛;放眼四海,一场考试完结后,多少“进步了重重有奖”的诺言正等待兑现?忽忆起马克·兰博教授的“过度理由效应”:金钱等物质奖励的外在动机,会削弱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再将目光转回那两名为成绩左右的孩童,虽不可危言耸听断言他们的未来将拘泥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的世俗,但在下一场测验中,恐怕除了试题,他们也会投注几分心思在对“糖果”的期待和对“棍棒”的惶恐上。由此推之,岂独两小儿哉?是否千千万万稚子,都不能意识到考试本身“查漏补缺”的效用,而是专注于脑海中爸妈时嗔时悦的脸色,紧张于罅漏中的奖惩?一声长叹。
无论如何,看见孩子无邪天真的笑颜是所有人的心愿,“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号召亦是无可非议。静言思之,这并非不切实际的虚幻畅想,而是触手可为的动人之举。当面对孩子成绩的55到61,或100至98时,应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旷达淡然置之。“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中坦率表露了对孩童的欣羡和维护赤子之心的呐喊。而作为家庭教育的施予方,爸妈们可否宠辱不惊,以良好的心态处理望子成才与循序渐进的理性平衡?衷心希望,进步也好,退步也罢,都能看到孩子脸上如花的明艳!
可爸爸是个新闻迷,连“嗯”也没“嗯”一声,依然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看新闻。妈妈看了爸爸一眼,“怎么不动啊?快去洗碗。”爸爸一边盯着电视屏幕一边说:“还有10分钟就结束了,看完再洗。”“我叫你快点就快点!”妈妈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爸爸也不甘示弱,半吼半叫到:“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喜欢看新闻,下次我还你个人情!”“你每次都说还我还我,结果都没还。再说了,你少看这一会,是掉一块肉还是少了什么?”就这样,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我在房间玩,听到他们的争吵,心想:“这样吵下去可不行,我得想办法制止他们。”于是,我故意从床上摔下来,大叫一声“哎哟”,爸爸、妈妈听见了,都顾不上争吵了,急急忙忙跑过来,妈妈见我躺在地上,关心地问:“怎么啦?宝贝?”我装出很痛苦的样子说:“我心口疼。”妈妈听了赶忙抱起我,冲着爸爸喊:“还不背她去医院!”我“扑哧”笑了,妈妈奇怪地问:“你不是心口疼吗?”我笑着说:“是啊!平时那么和睦的一家忽然吵起来,我怎能不心口疼呢?”
爸爸、妈妈四目相对,哈哈大笑。
画面中,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了表扬,第二次考了98分挨到了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不及格,受到了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杨透过两个孩子得到不同分数后的不同遭遇,我们不禁要感叹:唯分论英雄,功利何其重!
孩子或许能在得满分,有进步时感到成功的喜悦,但当带着惩罚性质的耳光降临,孩子的心中便陡然多了“失败”带来的焦虑与压抑,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素质由于这种奖惩的反复而一低再低,对考试畏惧,对成功焦虑。
说到底,这还是爸妈们“唯分论英雄”的功利心态在作祟。心中太过渴求孩子的成功,以致自己先患上了成功焦虑症,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也染上这种“病症”:凡事必求完美,即使离完美只差一小步也是失败。长此以往,不管是爸妈还是孩子,都容易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更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放眼当下,这种功利心态、焦虑心理也并不少见。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些出大名发大财挣大钱的人;毕业生择业先看薪酬再谈兴趣;一些人甚至为名为利不择手段,什么都可以抛弃!
其实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要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非虚浮躁动。爸妈和孩子都需拥有驾驭心态的能力。
人生须有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懂得知足才能快乐,懂得取舍方可轻松。
人生一世当摈除功利之心态永怀淡然之内心,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的世俗中不迷失自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