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对孩子发脾气?提到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家长都有很明确的理由:孩子实在是太调皮了,什么都跟我作对;我辛辛苦苦叠好一堆衣服,他一下子全搞乱了;每次吃饭都撒得到处都是,看着就生气······是呀,孩子的这些表现确实能点燃家长心中的那把怒火,尤其是整天忙里忙外、耗尽耐心的家长,根本来不及思考对孩子发脾气是否妥当,来不及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但是,发脾气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年龄太小的孩子面对满腔怒火的父母,可能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没有安全感。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更叛逆,甚至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此,学会控制脾气是父母的必修课。书中也给了一些如何控制脾气的方法,其中有两点值得每个父母注意。
第一,专心倾听,不可妄下结论。面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我们应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听一听孩子的内心所想。要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地板上有碎玻璃和果汁,也许只是孩子为了给下班后的妈妈倒一杯果汁,却不小心摔烂了杯子。如果妈妈不问缘由就骂孩子捣乱,那孩子该多难过?
第二,多考虑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千万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孩子总是与父母作对,也许只是因为他刚好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期,他需要通过“不”“不要”这种“叛逆”来显示自己的独立。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多多理解孩子。
在很多人眼里,全职妈妈是一份没有意义的工作,甚至不认为这是工作。“整天在家里没事做”“不就带个孩子,有什么难的”“全职妈妈好可怜,过着伸手要钱的生活”······这类话经常出现于各种评论中,甚至亲朋好友的嘴中。
曾经我也很迷茫,觉得自己真的如那些人所说的,整天想的都是孩子,没有考虑自己将来是否要重返职场,没有学习新知识的计划,没有注重自己的身体管理,完全失去了自我。更可怕的是,我把这一切归结为“谁让我是全职妈妈”,而没有想过从自身找原因,没有想过全职妈妈也能拥有精彩的自我。
“做一位有自己生活而不是成天围着儿子团团转的母亲,这种心态可以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为健康的礼物之一”。是的,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且活得精彩,不只是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所谓言传身教,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其实给孩子的影响最大。热情开朗的父母,孩子也会积极乐观;爱阅读的`父母,孩子往往也爱阅读;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父母,孩子不会粗心马虎······
“孩子面前,你想书写一个怎样的人生故事”,这句话提醒着我:你是孩子的榜样,难道,你要让女儿认为女人只能成为没有自我的全职妈妈?难道,以后孩子写《我的妈妈》的时写你整天做家务?难道,你不期待更精彩的生活,更充实的人生?不!我必须努力!目前,我也正在努力着。我开始制定年度计划,计划里包括亲子育儿、日常生活、自身成长这三大方面。我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注意饮食和锻炼。我开始每天坚持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我开始关注新鲜事物,关注自己老本行的新动态。我唯有努力,才是真正在教育孩子。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命运悄悄地替我们安排了许多次相遇,我选择微笑着面对。
——题记
随着年华的慢慢流逝,我们一直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遇见和分离,在经过一次次的分离后,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有一种遇见是我怎样都不想遇到的,可命运却偏偏和我开了个莫大的玩笑,让我和它撞了个满怀。
让人心颤的期中考试过去了,老师们的试卷也看得差不多了。我知道,发成绩的日子快要来临了。可这几天什么动静都没有,老师们也很正常,颇有暴风雨前的宁静的感觉。我知道这次我没有考好,也有了让老师说一顿的心理准备,可当那一张张试卷真正发下来时,那刺眼的红色数字还是让我心里一凉。我知道,这次,我败了。
我把我自己伪装成很平静、很正常的样子,努力不让失落的情绪流露出来。面对同学们的询问,我只得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来掩盖我的难过。放学回家的路上,和一两个人结伴而行,听着他们时不时响起的笑声,我也只是附和着笑笑,用一张虚伪的面具来掩盖面具底下那张泪流满面的脸。我多么希望这时能够下一场暴雨,让自己放肆的哭一回,让冰冷的雨滴藏起懦弱的眼泪。可命运似乎和我作对一般,天气很晴朗,只有几阵若有若无的秋风吹过,将地上的落叶轻轻抬到空中,再将它们重重的摔下来。
到家了,父母开始询问我的成绩,我强装着镇静将我那不忍直视的成绩说了出来。妈妈就开始说这次怎么退步了这么多,我清楚的看到了她眼中流露出的生气和失望。父母的批评成为了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随便吃了几口饭就回屋了。一关上门内心的不甘和失落就都涌了上来,眼泪也不争气的从眼眶流出,我好想大哭一场,但我不敢,不敢让父母看到我这样懦弱的样子,只能小声的抽噎。哭过之后,内心的失落就平息了很多,也不打算就这样消极下去。消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面对失败,最好的办法就是站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坚强。
谢谢命运让我遇见了这次失败,我将会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上次,我们班的三排和她们班的互换了位置考试。结果第二天,就说喜欢上我们班的了。我的心里顿时脑补了无数相遇的美好画面。先来展示一二。
女生们闲聊着走进别人班的教室,春风满面。好像在聊着某个当红的明星,丝毫没有一点考试的紧张。
当她们看见他时,一个轻扬的微笑,带着不羁和一丝冷漠。他正在和同伴讲着话,不时还笑骂几句,推推搡搡的。他穿着校服,只是单薄的可怜,露出长长的脖颈,引人遐想。
她们看见别人班的那个他,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暖暖的,顿觉金色的光芒洒了一身。甚至直射进心里,于是心化作了春水,融入大地。她们愣了神,一时间脚步也停下了,惹得后面的男生骂骂咧咧的。终于回过神,抬望眼,发现同伴的脸也已通红。
还是强装淡定地走过他的`身边,状似无意地偷瞄他的名字,哦,原来是这样写的。后来考试的时候,一瞥便可见他的侧脸,眼光更是炽热无比。不觉中,草稿纸上已写满了他的名字,真好听。
试卷还摆在那儿,不曾动笔,一丝莫名的情绪漫上心扉。
不知该如何形容这样的遇见
只是看见你
让我的冬日春花满地
(是不是太扯了,要见谅啊。偶尔言情一把,我们的春天要到了!)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教育中的爱与怕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情感,一举一动有时出于爱,更多则是出于害怕。”我们家中,我是姐姐,我还有个妹妹,所谓“长兄为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把妹妹上的生活,学习都交给我来管理,教育。对于这个妹妹我十分的疼爱,爱的同时充满了害怕。学习方面,即将进入中学的她,对学习没有积极,不上心,回到家里对于作业总是拖拖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无奈,虽说我已踏入工作岗位,可是学生时代的压力我都明白,她想要去逃避这个现实,我想去理解她,更加想要去帮助她完成。但是,我对自己这个无理的想法的后果充满了害怕,妹妹现在只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作业量那么多,我都要去帮她吗?踏入社会找工作我也要去帮她吗?理智下的我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可以做一个“有感情”的姐姐,绝不要做一个“感情用事”的姐姐,作为过来人我应该去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有耐心的人生往往更幸福
刚进入幼儿园资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我,每天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家里很是不想说话。然而每天妹妹恰恰跟我相反,回到家里吃饭时总会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告诉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我则是急急忙忙的吃完饭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一天妹妹突然对我说“姐姐!你干嘛老是很急啊?”说完后妹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几天了没有她耳边的唠叨,做事情比以前快了好多,自觉了,但是她不快乐了,我失去了倾听这个资格,她变得沉默寡言。我总认为她还小,不会理解我的心境,直到那一天听了她这句话,我才如大梦初醒般。妹妹说得对,我总是在催她写作业,催她起床,嫌弃她很啰嗦,没有耐心放慢脚步去等待她。我口口声声说爱她,却不知道无形中伤害了她。我把最坏的情绪带给了最爱的人。事实上,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
鼓励远远超过贬低
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她人上进的效果更好。”妹妹上初中了,面临第一次的月考,她考的很差,回到家垂头丧气,我上前安抚她的情绪并问她怎么了,她把情况告诉了我,我只对妹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我鼓励她,也许一句再不过普通的话却成了她的动力,在第二次月考中她有了明显的进步,当然这少不了他平日里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我对妹妹身上倾尽的一切。在此期间也拉进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信任与感情。所谓的鼓励并非一句简单话,拉瑞。克拉柏和丹。阿兰德写过一本书,名叫《鼓励的实质》,他们在书中这样说“鼓励别人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他人保持敏感和爱的人才拥有。”
上帝既然安排我们彼此遇见,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缘分。作为父母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更好的自己,为人父母者优秀了,示范作用会自然让你的孩子优秀起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就深深被书的封面场景以及字体迷住了: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小手很是温馨,封面上的字体: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害怕?我不是很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熟读这书的内容,但我猜想,所谓的害怕应该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吧。
作者是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如今这社会的却如此。我是一名刚实习结束的幼儿教师,来到幼儿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好孩子与坏孩子,听话的与不听话的,有礼貌的与没有礼貌的,为何差距那么大,直到有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家长对幼儿的不在乎,对老师的工作的不支持,家长的无所谓,孩子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谓,家长的无理取闹,蛮力,幼儿对待同伴的也只有无理取闹。如今家长已经习惯了将教育这个任务交给了老师,教得好家长一句敷衍谢谢,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的责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幼儿在三岁之后父母给予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老师想要改变,绝非一天两天,最重要也得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是否也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合格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