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在语言课上教我们要礼貌待人,我想:今天要好好地利用昨天学的知识了!
早上,我和妈妈坐公共汽车上学。不久,就看见一位***的阿姨和一位老公公上来了,妈妈毫不犹豫把座位让了出来,顿时,我想起昨天学的知识,于是,我也跟着把座位让出来了,说:“阿姨,公公,你们坐!”阿姨跟老公公微笑地点点头。旁边的乘客说:“做妈妈的有礼貌,小孩子的就更懂事了!”我望了望妈妈,甜蜜地笑了。
回到学校,我看见了老师,就跟老师问好,老师点点头,说:“真是好孩子。”在走廊里,突然,两个男在追逐,把我撞倒在地上了。“哎呀!”疼死我了!“对不起!对不起!”他们忙跟我道歉。原本我真想好好地骂他们一顿,可是,人家已经跟我道歉啦,于是。我说:“没关系,不过,老师说过,在走廊上追逐是不对的,这样是很危险的!”他们脸红红的,知道错了。在课堂上,同桌的铅笔盒忘带了,于是,我把铅笔借给他,他说:“谢谢。”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的!”
放学时,我还跟老师说再见。
我想,礼貌待人的感觉真不错,以后,我还要继续这样!
在放学的路上,路边的花儿向我微笑,小树们向我点头,小鸟也唱起了悦耳的歌曲……
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礼貌待人。古代推行的道德准则礼义廉耻,就是崇礼、行义、廉洁、知耻,将崇礼放在首位。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古人对礼仪的崇尚。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必过于斤斤计较的'。如果把礼仪看得太重,人与人之间就很有可能失去真诚和信任。
人际交往要善于掌握一定分寸,既坦诚直爽又不失礼仪。对上级领导、名人能人,既要尊重,又不必低三下四,过于恭维,更不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在同事和下属面前,要谦虚谨慎,以礼相待,亲密无间,恭恭敬敬,只有这样,才会倍受尊敬。如果事事都要高人一头,趾高气扬,目中无人,指手画脚,自作聪明,只会惹人讨厌。
无论在家里、单位里,还是在在公共场所,凡是言语举止彬彬有礼的人处处受人敬重。反之,举止粗鲁,满口脏话,不拘礼仪,不懂礼貌,不自重的人肯定遭人鄙弃。
下班回到家里见到父母,亲切地叫一声“爸、妈”,离家出门前向父母告别:“爸、妈,我走了”。
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端茶倒水,热情招待,陪伴聊天,临别时亲自送出家门。出门作客,尊重主人家的风俗习惯,客随主便,不随便乱翻人家东西。
请人到家里修理家电,打扫卫生,进门后倒杯开水,临走时说声“谢谢”。餐桌上吃饭时咳嗽、打喷嚏,转过脸去,不直面别人和饭菜。
开会讨论、和人聊天时用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亲友之间互相走动,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学生进校门见到老师敬个礼,鞠个躬,叫一声“老师好”。
路上偶遇熟人,主动打声招呼,上前握手问好。
乘公共汽车、地铁,依次排队,不插队,不拥挤,不吸烟,不大声说话。
年轻人主动给老人、小孩让座,老人、小孩对让座者说声“谢谢”。
在街上不小心碰撞到人家身上,或踩到人家脚上,诚心诚意地说声“对不起,请愿谅”,人家会客气地说“没关系”。
去电影院、剧院迟到了,悄无声息地弯着腰找座位坐下,尽量不影响别人。
凡此种种,都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值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种种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
本来一声称呼,一句问候,就能促进家人、亲友、同事、邻里和睦相处,却偏偏不叫不说,冷若冰霜,视同路人,导致家人不和,亲友不满,同事疏远,邻里隔阂。
本来一句“对不起,请愿谅”,就可以息事宁人,却偏偏不肯开口,不愿赔礼道歉,非要强词夺理,逞能霸道,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互相漫骂,甚至大打出手,伤人致残。这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千百年来广大人民一直在传承重礼仪、讲礼貌的美德.做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更要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我们应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礼貌待人,文明做人。
首先,我们要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举止要文明大方,坐的端正、站得挺拔、走得轻快。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要注意公共礼仪。在学校里要遵守校规校纪,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互相理解、宽容待人;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在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遵守公共秩序。再次,在家里我们要讲礼貌、懂规矩。对待父母、家人要礼让。不顶撞父母,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孝亲敬辈。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讲文明、讲礼仪,需要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四有新人”。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责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一个新世纪的文明的小主人吧。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著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开学初,外婆外公从遥远的湖北来到了我们中山。他们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明天和舅舅,阿姨舅妈一起去泉林山庄玩。我听了这消息后,便兴奋不已。
清早,我早早的起了床,吃了早饭,我们便出发了。这次,我们要寻找66路车,却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舅舅说:”去问问别人吧,如果真的没办法就不去了吧。”忽然,有个叔叔拿着个公文包,急急忙忙的走着。外婆走去问:”小伙子,请问66路车在哪里呀?”那青年不但没理睬,还撞了一下外婆。我心想:那叔叔到底是不是人阿?不回答问题就算了,还撞外婆,真是没礼貌。
我赶忙去扶着外婆,问:”外婆,没事吧?”,”我没事,真是个乖孙。”接着,我们继续向前走。又看见一个叔叔,也是拿这公文包的,急急忙忙的走。外婆又上前去问路:”小伙子,您知道66路车往哪里走呀?”那叔叔停住了脚步,微笑着指着前方说:”婆婆,你说的66路车就在前面,要我带您去吗?”外婆听了那位叔叔的话深受感动了,说:”不用了小伙子,谢谢您阿!”,”不用谢,那是我应该的。”叔叔笑着说。最后我们开心了玩了一天。
我看了那场景,心想:那位叔叔真是我们的好榜样!我应该向他学习,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礼貌待人能让人对你也礼貌,尊敬你。所以,在现在社会中,会让你交到许多朋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