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着短衣短裤,竟有些微凉了。昨天给两三个朋友打电话,都是路过临时想起去找他们喝杯茶聊个天,但要么加班要么空号,都没了心情,于是一个人默默回家来。
冬天也默默地到来了。现在已经混乱了对冬天和夏天的感觉,不是混淆是混乱。夏天时希望冬天,而今冬天来临时却又怀念夏天。想起几年前,12月了还是着短衣短裤拖鞋上清源山,现在却有些怕冷;再往前追溯一些,读书时每年冬天都是洗冷水澡的,现在连夏天都不敢完全冷水了。
以上只有一个结论,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能逐年减少,到得完全消失了生命也就消逝了。
同时,生命能的减少还带来一个更可怕的问题。比如我们大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地趋于保守、小气,考虑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现实,你能说这是对的吗?大人自己这样也就罢了,然而很多大人会忘本,会忘记初心,他们会要求小孩也保守、小气。
其实,现在的大人们,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豪气冲天么?动不动就要怎样怎样的。可是随着现实的打击,我们渐渐地变得小心翼翼的,变得特别现实。小时候的浪漫与激情消逝殆尽,成为一个个平庸乃至于庸俗的人。
而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大概可以用生命能的减少来解释。
也许每个人都会沦落成这个样子。但我们要自觉,一方面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原本什么都要,现在可以选择追求深度,专注,做到极致。另一方面不要用自己的胆小来打击你的孩子们。
我近来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时间浪费得特别厉害,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好。接下来,我也会专注地做事情。比如教书上,现在语文教师们,据我所知大多没有受过文艺理论的训练,没能力细读本文。包括读教师参考书也是如此,参考书本身就在浅层滑行,使得师生都处在一个傻瓜状态,这是我极为不满的,也是我可以好好做的。
当然还有一些事情,虽不是主业,也是我喜欢去尝试的。敢于尝试,热衷尝试,本身就是生命能的体现。
敬畏生命
现在,我们每天眼里都要过很多很多文字,很多文字像过眼烟云一样,不再有任何记忆,但是有的文字却总会在心里缠绕。比如今天,又看到关于施韦泽的文章。不记得第一次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描写他的文章,只记得放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很多的感受在心里涌动着,搅拌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他感动了。
施韦泽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与其它的获奖者相比,好像不为人之,但是他奇特的经历更鲜为人之。我至今没有想清楚,是什么让他在三十岁的那年,为了去非洲学医,更不知道这漫长的八年里,有没有对他的信念发生过怀疑。我只知道,有一天他下课回到家,随手翻阅一份传教士协会期刊,有一个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刚果地方传教士之所需》,他从中得知非洲传教士站迫切需要精通医术的传教士。放下那本期刊,他作出了决定:要去非洲当一名医生,而那时他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学位,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牧师生涯。整整八年,施韦泽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38岁那年,他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在退出神职机构并辞去大学教职后,他和新婚妻子携带着药品和医疗设备,来到了非洲。
简陋的传教士站什么条件也没有,需要救治的人却挤满了小村庄,先是在空地里替人包扎伤口,后来用鸡棚里做临时诊所,条件艰苦,病人越来越多,有的病人从几百里外赶来,他的到来改变了当地人有病不能就医的状况,而有时他忙得连站都站不住,这一忙就忙了半年世纪。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医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哲学思考,在他最疲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新词:敬畏生命。他意识到,这解决了一直折磨他的问题。他认为,过去的价值体系只关注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这一观点,我们才能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
对于韦施泽我始终怀着敬仰之情,是他敬畏生命的灵性感动着我们。如果说白求恩,德兰修女用自己的职业拯救生命,而韦施泽让自己学习能为生命服务的新职业,怀着一种敬畏生命的虔诚,用自己的一生解释了这一灵性关系的'意义。
现在,我们每天眼里都要过很多很多文字,很多文字像过眼烟云一样,不再有任何记忆,但是有的文字却总会在心里缠绕。比如今天,又看到关于施韦泽的文章。不记得第一次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描写他的文章,只记得放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很多的感受在心里涌动着,搅拌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他感动了。
施韦泽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与其它的获奖者相比,好像不为人之,但是他奇特的经历更鲜为人之。我至今没有想清楚,是什么让他在三十岁的那年,为了去非洲学医,更不知道这漫长的八年里,有没有对他的信念发生过怀疑。我只知道,有一天他下课回到家,随手翻阅一份传教士协会期刊,有一个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刚果地方传教士之所需》,他从中得知非洲传教士站迫切需要精通医术的传教士。放下那本期刊,他作出了决定:要去非洲当一名医生,而那时他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学位,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牧师生涯。整整八年,施韦泽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38岁那年,他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在退出神职机构并辞去大学教职后,他和新婚妻子携带着药品和医疗设备,来到了非洲。
简陋的传教士站什么条件也没有,需要救治的人却挤满了小村庄,先是在空地里替人包扎伤口,后来用鸡棚里做临时诊所,条件艰苦,病人越来越多,有的病人从几百里外赶来,他的到来改变了当地人有病不能就医的状况,而有时他忙得连站都站不住,这一忙就忙了半年世纪。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医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哲学思考,在他最疲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新词:敬畏生命。他意识到,这解决了一直折磨他的问题。他认为,过去的价值体系只关注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这一观点,我们才能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
对于韦施泽我始终怀着敬仰之情,是他敬畏生命的灵性感动着我们。如果说白求恩,德兰修女用自己的职业拯救生命,而韦施泽让自己学习能为生命服务的新职业,怀着一种敬畏生命的虔诚,用自己的一生解释了这一灵性关系的意义。
生命,以前提到这个词,我不会心有余悸,不会毛骨悚然,不会骇人听闻,不会肃然起敬。总而言之,生命,在我一直觉得它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今年暑假的这件事,让我真正地深切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内涵,不禁开始敬畏生命!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7月份,我的奶奶被确诊为心机梗塞。虽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可是奶奶这病连邻里都难以置信,就别说家里人了,谁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奶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一点儿生病的迹象都没有。她看起来是那么地硬朗,每天起床很早,打扫打扫院子,收拾收拾房间,之后做饭,整天也不闲着,缝缝补补,洗洗衣服。奶奶最悠闲的时候就是和街上的老太太们唠嗑,分享她们那一代的快乐与慰藉。
平日里,像什么糖尿病、高血压之类,都避而远离她。在她的生活中没有药的概念,可是居然有一天,她病了。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她老人家。
当通知住院,开始复诊的时候,医生问到谁是病人,她一副镇定自若、硬朗、健康的表情,大声说:“我”。身边的病人惊呆了,我们也晕了,不知说什么好,只在心里为老人难过。“人生无常”,等到吃药的时候,奶奶手捧着一推药,愁云满面,由于她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多药。每每生病,都是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如今那么多药,她是那么不情愿,这似乎正是向生命抗争。
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20年来,奶奶养育教育我,才使我从围裙下的小乖乖长成了比她还高一头的大姑娘,母孙二人,感情深厚。可自打出来上学,和奶奶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少,我主动要求照顾奶奶。在医院陪床的日子里,我切身体会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脆弱。我们都应敬畏生命。
晚上,我听到病人心脏的跳动声、急促的喘息声、痛苦的***声,那似乎是病魔用力地折磨她们,她们拼命地挣扎,互相纠葛。忽有驾鹤西去的呜咽声,更让我震撼,感受到存在的可贵,相处相依的宝贵。
我深切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由于我们谁也不知道它的长短、期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敬畏生命。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它需要我们的呵护。它很脆弱,也很短暂,精心照顾自己和身边的亲人,一起共享人生时光才是最美好的。
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它需要我们的珍惜。它很顽强,也很伟大。人的生命具有像草破土而生的毅力,有力量、有能量,我们征服了它,可以创造许多奇迹。抑或与病魔斗争下幸存,抑或有生之年,立下丰功伟绩,留有光辉印迹,绽放美丽花朵。生命的价值就在此。
现在,我们每天眼里都要过很多很多文字,很多文字像过眼烟云一样,不再有任何记忆,但是有的文字却总会在心里缠绕。比如今天,又看到关于施韦泽的文章。不记得第一次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描写他的文章,只记得放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很多的感受在心里涌动着,搅拌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他感动了。
施韦泽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与其它的获奖者相比,好像不为人之,但是他奇特的经历更鲜为人之。我至今没有想清楚,是什么让他在三十岁的那年,为了去非洲学医,更不知道这漫长的八年里,有没有对他的信念发生过怀疑。我只知道,有一天他下课回到家,随手翻阅一份传教士协会期刊,有一个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刚果地方传教士之所需》,他从中得知非洲传教士站迫切需要精通医术的传教士。放下那本期刊,他作出了决定:要去非洲当一名医生,而那时他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学位,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牧师生涯。整整八年,施韦泽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38岁那年,他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在退出神职机构并辞去大学教职后,他和新婚妻子携带着药品和医疗设备,来到了非洲。
简陋的传教士站什么条件也没有,需要救治的人却挤满了小村庄,先是在空地里替人包扎伤口,后来用鸡棚里做临时诊所,条件艰苦,病人越来越多,有的病人从几百里外赶来,他的到来改变了当地人有病不能就医的状况,而有时他忙得连站都站不住,这一忙就忙了半年世纪。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医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哲学思考,在他最疲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新词:敬畏生命。他意识到,这解决了一直折磨他的问题。他认为,过去的价值体系只关注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这一观点,我们才能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
对于韦施泽我始终怀着敬仰之情,是他敬畏生命的灵性感动着我们。如果说白求恩,德兰修女用自己的职业拯救生命,而韦施泽让自己学习能为生命服务的新职业,怀着一种敬畏生命的虔诚,用自己的一生解释了这一灵性关系的意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