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在道德和能力中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能力。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似乎是一个人地位高低的关键。在能力这个巨大的诱惑下,道德似乎变得微不足道。这是因为能力的光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始终是道德。
有一则引人深思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在法国留学的人。他拥有大学的金字招牌,并多次在重要报刊上发表很有见地的论文。一天他发现了公交系统的漏洞,于是开始经常性地逃票,期间只是偶尔被人发现而被抓。学业完成后,他开始向一些跨国公司推销自己,却因为有三次公交车逃票记录而遭到拒绝。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他都不可能找到雇佣他的公司。一个人才的大好前程,就这样毁在了那被大多数人忽视掉的道德底线——诚信上。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文中的他正是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失去了诚信,得利于一时的省钱,失去了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同样的,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诚信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己做起,恪守诚信。只有诚信做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失去了诚信,你的良心就会受到谴责。
汉斯是个穷学生,中学时他没有通过数学和生物,为了能继续上大学,他为自己写了一份合格证书,毁掉了不合格的文本。虽然他后来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十年前作弊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他的中学老师布朗先生为了给他一个惊喜,以汉斯中学考试作弊为由要他补考,实际是参加祝贺他拿到博士学位的聚会。而汉斯却为了保护他的美好前程袭击了布朗先生。结果可想而知,汉斯当年作弊的事情虽然计划得完美无缺,但是最终因为虚心而露出了马脚。
纸是包不住火的,一个人如果习惯于弄虚作假,终究会被他人鄙弃。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这就是我让你在能力和道德中挑选的原因。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但一定要保持自己纯真的品质。
能力和命运的这段对话说明:力是进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与命紧密相联,命与力因果相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命”的最终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和智慧往往会被划上等号。很多人认为有了知识,就比别人聪明,就充满智慧了,其实这种理解和认识是错误的。知识和智慧没有必然的联系,智慧可以超越一切知识。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要汲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学到智慧。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知识使人知道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知识可以靠记忆和背诵,然后利用大脑这个U盘把它存起来。而智慧是要用大脑去思考、用内心去感悟出来的。有了智慧,就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地进行运用,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把它转化为智慧,这些知识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从而失去它的价值,反而成为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更有可能影响大脑的灵性、阻碍智慧的闪现,最终成为垃圾。
一个学富五车的博学家,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而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博学家。北大、清华毕业出来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企业天才、社会精英。象“造节”的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只是杭州师范毕业的;马化腾——腾讯的创始人之一,也只是深大毕业的,这两匹“马”可谓是千里马。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们具有灵活的头脑、聪明的才智,以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敏锐的嗅觉、卓越的判断力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智慧。一个人智慧的高低不是看他拥有多少知识,而要看他头脑的思维能力如何,是不是头脑灵活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
成功的人生就在于不断地把掌握的知识,智慧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往往可以使人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做只顾砍柴而忘记磨刀的人。
总而言之,“知识”是死的,是属于别人的,是前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认识和经验,我们只是借过来用而已,不过,只要你借到了就不用还了。而“智慧”是活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是聪明才智,是你对各种知识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一种运用解决能力、一种发明创造能力,是别人借不走的,永远属于你自已。
归根到底就是:知识很重要,智慧更重要!一切财富属于既拥有丰富知识而同时又拥有至高智慧的人!
于丹老师讲这个主题之前,她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很娇纵的小男孩,他认为别人都应该是惯纵他的,他只要好好学习,他就应该是这个“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会因为各种不如意,乱发好多脾气。有一天,父亲把儿子带到后院的篱笆旁,对儿子说:“你每天都发脾气,这样不好,现在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墙上钉一颗钉子,看看自己一天发了多少次脾气。”儿子照父亲的话做了,一天下来他去看了看,发现篱笆上密密麻麻地钉着三十来颗钉子。
这孩子忽然很惊讶,他想:哎呀!我一天里发了这么多脾气吗?我自己不觉得呀!他爸爸说:“你看,数字摆在这儿你才知道,你这一天让多少人不痛快。我们来试试,能不能控制减少直至消失?”这个孩子就学习开始自我控制,过几天去看看钉了二十多颗钉子;再过几天看看,一天只钉了十几颗钉子,变到几颗钉子,五颗钉子、三颗钉子……终于他控制,再控制,终于有一天,他很高兴地跟爸爸说:“您看,今天我一颗钉子都没有钉!”
这个时候,爸爸又把他带到那儿,说:“那你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吧!”他把钉子都拔了以后,爸爸指着那个密密麻麻的钉子洞跟他说:“你现在已经能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了,但是你知道吗?你每发的`一次脾气,就是往别人的心里钉了一颗钉子,你现在很真诚地把钉子都拔掉了,但是这些洞永远都在!”
当我听到这个寓言故事时,我的脸上感到火辣辣的。想起自己平时,每当妈妈叫我学习的时候,我都不情愿,很多时候还给妈妈发脾气。我虽然把气撒在了妈妈身上,但却在妈妈的心里钉了一颗钉子,也留下了钉子洞,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今天,于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付出跟交流中应该懂得,父母、老师乃至所有人给我们的一切是情分,如果不给那才是本分。有了情分,我们要懂得感恩,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感恩亲友,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所有的遇见!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能力。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似乎是一个人地位高低的关键。在能力这个巨大的诱惑下,道德似乎变得微不足道。这是因为能力的光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始终是道德。
有一则引人深思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在法国留学的人。他拥有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并多次在重要报刊上发表很有见地的论文。一天他发现了公交系统的.漏洞,于是开始经常性地逃票,期间只是偶尔被人发现而被抓。学业完成后,他开始向一些跨国公司推销自己,却因为有三次公交车逃票记录而遭到拒绝。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他都不可能找到雇佣他的公司。一个人才的大好前程,就这样毁在了那被大多数人忽视掉的道德底线——诚信上。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文中的他正是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失去了诚信,得利于一时的省钱,失去了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同样的,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诚信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己做起,恪守诚信。只有诚信做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失去了诚信,你的良心就会受到谴责。
汉斯是个穷学生,中学考试时他没有通过数学和生物,为了能继续上大学,他为自己写了一份合格证书,毁掉了不合格的文本。虽然他后来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十年前作弊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他的中学老师布朗先生为了给他一个惊喜,以汉斯中学考试作弊为由要他补考,实际是参加祝贺他拿到博士学位的聚会。而汉斯却为了保护他的美好前程袭击了布朗先生。结果可想而知,汉斯当年作弊的事情虽然计划得完美无缺,但是最终因为虚心而露出了马脚。
一九一七年,梁漱溟考北大落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欣赏梁漱溟的才华,特聘梁漱溟为北大讲师。梁漱溟果然没有辜负蔡元培的希望,他刻苦钻研,后来以《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轰动学术界,终成大名鼎鼎的教授和学者。
试问:如果梁漱溟没有碰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蔡元培,碰到的是一个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主考,他还能成为北大讲师吗?想必又要成为“唯分是举”的牺牲品了。
分数等于能力吗?我思索着。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青史留名者极少有高中状元的,连中三元者更是寥寥。也许大家还记得,姑苏城外,寒山寺旁,落榜后的张继彻夜难眠,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可是,又有谁会记得那年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状元是谁呢?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历经无数科举,却屡试不第。然而,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能力的认可。“写人写鬼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便是后人对他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由此可见: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分数高的人,那么分数高的人能力就一定强吗?也不尽然。
美院教授陈丹青欲自主出题招考研究生,原因是她发现学校招考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很高,而绘画水平却平平。面对连一篇文言文都翻译不下来的研究生,上海某大学历史教授惊呼:“我们需要的是能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背历史课本的庸才。”
“高考奇才”张非,曾在四年间两度考上北大,一次考取清华,却因迷恋网络被北大、清华开除。一个能在高考中“叱咤风云”的人,却不能抵挡网络的诱惑,这到底是张非个人的悲哀呢?还是我国人才选拔标准的悲哀呢?
如同“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一样,对当代的中国学生而言,“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然而,分数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怎样使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应该成为被一个教育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诚然,能力强不一定分数高,分数高不代表能力强。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够对选拔标准做一些调整,使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在分数上,相信对于人才的选拔还是大有益处的。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课标改革正在各地进行,高考的命题趋势也正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人才选拔标准将逐步变化,我们的人才素质也将不断提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