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清明节,下了一场大雨,估计是苍天对死去的亲人思念而伤心流泪吧。这时候你们应该在扫墓了吧。我也不例外,已经坐上爸爸的车子去扫墓了。
等我们下车到达了大枫的双山前,还在下面,我们开始上山了,撑着雨伞,踩着稀泥向上爬,“为什么要在这种天气上山呢?”我想,前面突然有一个小山坡,这个小坡别看它小,但路挺滑的,你如果踩一脚,另一只脚一松,一定会摔上一跤,我是怎么上去的呢?我是这么上去的。我脚一抬,左手一把扶着旁边的树木,再抬另一只脚,把右手伸给爸爸,上了这个小坡。但手有一些脏了,山上的风景可真美啊,远处是茂密的野草,漂亮的野花。你瞧,映山红,一眼望去,嗯,不错,像一块红色的地毯。蒲公英,一眼看去,嗯,也不错,像一块白色的地毯。远处有叶子像针一样的针叶松,松树上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啊……再加上雨水,真是天衣无缝哇。
哎呀,正在欣赏山上美丽景象的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背后满满的泥巴。妈妈笑了起来,看来我得小心呀。真是奇怪呀,路上有很多的枯死的树木但都被踩成渣滓了。路上还有一些石头,总会让你摔上一跤,但还是阻止不了我们坚定的步伐,最后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拜祭,磕完了头,烧完了香,就下去了。我突然觉得有点想哭,但憋住了……
奶奶,我想你,愿你在天堂过的很好。
《清明》这是唐代杜甫写的《清明》今天,我们学校五、六年级的同学每个人佩戴这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和一朵朵雪白的白色花朵,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起前往‘南大山’。
到了烈士陵园以后,学校的副校长、老师和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上台讲话。过后,我们上到山上,在烈士的坟前摆放了一朵朵小白花。每走到一个坟前,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一次的鞠躬,表示对烈士的敬意。
虽然这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白花,但是,它包含了我对烈士的敬意。一朵花代表一个人的敬意,那么,无数朵小白花就代表无数个人对烈士的敬仰。
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一个个烈士的鲜血换来的,那我们就应该好好的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的继承烈士们的精神,来报效这次用鲜血换来的生活。
本年的清明节假日有四天的连假,更难得有专属咱们儿童自己的假日,加上爸妈也放假,咱们就早早规划和南边的亲属共同来一趟南边阳光之旅。
新闻媒体预估国道高速公路有爆塞的车潮,四月二日一大早咱们就开车出门无法咱们仍是遇到了塞车,比预订的时刻晚了近一小时,不过沿路上阳光普照、微风吹拂和北方湿凉的气候迴然不同,着实令我身心舒坦快活。
到了南边已近正午时分,亲属已准备好传统美食款待咱们,饥不择食的我大快朵颐在地小吃美食一番;下午咱们逛了许多名胜古迹,都是超越数百年的前史建筑物,十分有前史价值;晚餐姨丈款待咱们吃道地黄牛肉火锅,滋味也令人激赏不已。
隔一天咱们到游乐大世界去玩耍那里摩肩接踵、万头钻动好不热烈,惋惜每项设备都要大排长龙等一至两个小时有些败兴;之后咱们又去了许多当地,沿途的面貌景致和都市天壤之别、别具一番风味。
清明假日在咱们吃吃喝喝玩乐中渐渐完毕,除了放松心境凝集家人爱情外,还能够增广见闻,怪不得爸爸常说:“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插柳戴柳。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可能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古老名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清明的雨比往常来的更早,下的更大一些。
听着清明前夕的雨,这雨似乎变了味儿,以前那小小的雨,现在声音都凶巴巴,急哼哼的。仿佛一个脾气级好的人,突然变的火味十足,想起前年那清明的雨,怎能不让人怀念?如今为什么会如此粗暴?
雨声曾是被优美的描写为心跳,如今这健康的心跳变成了心脏病人狂燥无序的胡蹦乱跳。雨声曾被抒情的被人描写为天的眼泪,现在却是毫无美感的像一群骂街泼妇横飞的口沫……
雨声这大地的精灵,这样变质了。在这个连闪电也变的瘦小的狭小的空间里,人类的视觉享受被剥夺了,听觉的享受也被无情的剥夺了。
其实雨是委屈的,当它从天而至,它本来是纯净的,原生态的总是哗哗哗的,沙沙沙的,或者淅淅沥沥的,无言无声的。当细细轻柔的雨无声地洇入幽绿的草地,它象一个乖女孩用月光表示自己的天真童心。当大雨落到高山那种豪气的声音象一个侠女。
在这清明前夕的雨声中我好像领悟了一些什么:面对这雨声那细柔的雨早已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好好努力不让粗暴的雨再次回到下一个清明前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