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事情,就像夜中空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有的让你非常感动;有的让你感觉非常后悔;有的让感觉到非常惊喜;甚至有的让你感觉到非常悲伤。忧愁……
这些事当中,有一件事使我最感动,最难以忘记。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前的事,在那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去爷爷家,我迈着轻松而又愉快的脚步来到了车站,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屋顶上,汽车上……金光闪闪。“呀,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到了爷爷家后可以……”“嘟嘟”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我抬头一看,哦,车来了,我上了车,车上十分的拥挤,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站脚的的地方。“嘟嘟”车开了,车在路上飞驰着,一站,两站,三站……车门又开了,上来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只见那老人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上了车。司机一看说:“谁给老人让个座”。老人走到了一位青年小伙的跟前,站了下来,可小伙子视而不见,车开了,在上大桥时,突然一个急刹车,老人向后退了两步险些跌倒,她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小伙子仍然一动不动,有几位乘客用不满的神情看了看他。突然,“老人家,你到这儿坐。”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人们寻声望去,原来,说这句话的是另一位老人。我仔细地端详着他,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着几道深深的皱纹,“来吧!”老人顿了顿脚,说“好吧”,另一位老人站了起来,走到门口,有几位乘客被老人的行为深深的打动了,便起身给老人让座。老人不经意的回答了一声:“不用了”。所有的乘客都大吃一惊,接着就是一阵沉默……车仍在行驶,车站到了,这位老人下了车……
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老人,自己已经很苍老了,却把座位让给了更需要的人,多么高尚的行为呀!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老年人都能如此,而我们年轻人呢?我的眼眶湿润了……
6月9日上映的电影《忠爱无言》根据曾轰动网络的真实故事“老人与狗”改编,原型曾感动数百万人,被评为“最悲天悯人”的故事。
导演经过十年的坚持努力,终于将此电影拍摄完成。
影片主要讲述一条小狗因为意外,结识一位性格倔强孤僻的残疾老人,由格格不入的相互争斗,到同病相怜的息息相处,直到最后相依为命。
狗狗为老人拉车赶集修理小电器,相濡以沫,朝夕相处十余载。这是一位老人和一条狗令人悲恸的真情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今天晚上就要回来了,我兴奋不已。
屋外北风呼呼地不时夹杂着落叶拍打在窗上,屋内的我完全沉浸在就要见到爸爸的喜悦中。我想:爸爸赶飞机这么紧张,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会不会收到他带回的生日礼物呢……
一阵清脆的门铃声响了起来,我一个箭步打开门,刹那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支硕大的冰糖葫芦,红红的山楂个个饱满极了,圆溜溜的身子外裹着厚厚透明的冰糖外衣,在灯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这串糖葫芦被一只大手紧握着。突然爸爸露出了头朝我做了一个鬼脸。“爸爸”。我一下扑到了爸爸宽大的怀里,爸爸一把把我抱了起来,在我小脸蛋上狠狠地亲了一下,把手中的大糖葫芦递给我:“生日快乐宝贝。”
我还没回过神儿就被爸爸抱进了屋。这时我才发现爸爸的脸颊和耳朵都冻得红彤彤的,一双大手也凉凉的.,“这么晚了,您这是从哪儿买的糖葫芦啊。”爸爸微笑的对我说:“忙完手里的活,急急忙忙往家赶,也没来得及给你准备礼物,不能空着手见姑娘啊。你最爱吃糖葫芦了,一路打车跑了好几家超市,终于买到了。快尝尝甜不甜脆不脆。”我心里一热:爸爸你为这个家外出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冒着严寒还不忘给我买礼物。我连忙倒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到爸爸面前:“您快喝的点热的暖和暖和。”爸爸高兴地对我说:“还是我女儿心疼我。”我们都开心的笑了,欢笑声回荡在整个房间……
此时,屋外寒风还在肆意凛冽着,而屋内我吃着那串又脆又甜的糖葫芦,心里温暖极了。那一个个红红的山楂,像是一团团小小的火苗温暖着我,让我的心也炽燃起来。我要对爸爸说:“爸爸,我永远爱你……”
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的话题。
即使在社会进步如此的今天,可以看见很多其他肤色的人进入各个领域,达到各种成就,这个问题还是存在。
《傲骨贤妻》中就有很多关于黑色人种,棕色人种歧视问题的案件。
而《隐藏人物》,就直接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打破种族歧视的枷锁,达到自己成就的故事。
首先,她们很优秀。
三个女主角分别是桃乐斯·范恩,玛丽·杰克森,凯萨琳·哥柏,她们都在美国航天局做计算工作。
整个航天局分为东西两侧,东侧都是白人,电影里是男性居多。西侧则是这帮黑人女孩,原来的白人主管病假一年就不再过来了。桃乐斯代替了一年的主管职责,但提升为主管时,还是被拒绝了。
里面的主管米契尔和桃乐斯对话时都是面无表情的,我认为这个表演很到位,如果是明显的嫌弃反而有些过头和做作,因为桃乐斯对于米契尔没有无理或者冒犯的举动,所以米契尔并不反感桃乐斯,只是对于她无感,但也认为她就应该是在西侧楼这个位置,安安静静的做好交给的工作,不应该有其他的需要。
所以影片后期,米契尔和桃乐斯在女卫生间相遇,米契尔说她本人对桃乐斯是没有偏见的,但桃乐斯不这么认为。因为她没有把两个人放在同一位置对待,对于桃乐斯来说,就是一种偏见。米契尔本身就认为她的地位要高于桃乐斯,短短的一个片段蕴含的内容却更加可怕,因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偏见,米契尔本人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进行自我改正或者建议他人改正这些偏见的问题。
可见,种族歧视的问题有多么深,改革起来有多么困难。
凯萨琳则有着数学天赋,从小就展现了出来。
在东边的科研楼里没有工程师能计算出函数问题,到西边的科研楼来选人,桃乐斯毫无疑问的推荐了她,而她也做的很好,计算出了很多其他人无法得到的结果。
其次,他们都很勇敢。
首先是桃乐斯争取自己的权益,提出成为正式主管。从米契尔的回答就能看出原来是没有有色人种做主管的,即使是他们有色人种群体的主管,也要是白人。
桃乐斯询问了米契尔结果时,也在尽量获得一个答案,但米契尔的回答实则没有回答,但也无力反驳。
在桃乐斯知道IBM仪器的时候,没有恐惧和害怕,而是和其他人对仪器展开研究,并且在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去操作仪器,得出数据。
很影视化的结果是她在得出结论时被发现了,而不是刚开始,如果那时候被发现,说不准会有什么结果,除了斥责,还有辞退?
我想要是我的话肯定会和里面的工程师商量后再操作吧,要是把仪器弄坏了呢?根本赔不起。
这就是我与他们的区别吧。太矮小。
接着是玛丽,她是这里最敢想敢***一个。
在未来的宇航员参观航天局,其中一个人和他们握手时,她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桃乐斯和凯萨琳只是介绍了工作,而她坚定的伸出手,正式有力的和对方握了握,语气平静但吐字清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和职位。赶脚她特别棒。
接着玛丽提出了工程师的申请,以学历不够被拒绝后,她又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就读手册上工程师必读的白人学校。
当法官拒绝她的要求时,她没有苦苦哀求,而是语气坚定有力的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到了就读的机会,谁能不为之兴奋呢?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凯萨琳,其实她很多事情都有被人强推走到下一步的感觉。
但我很喜欢她第一次进入太空任务团队时,面对无数双白人男性眼睛的直视,承受着无声的压迫,她耸了一下肩膀,微微抬起下颚,挺直了胸膛,从门口走到里面的情景。
输什么都不能输了气势。
而且很多时候,她都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结论,自己的看法。
其实里面的现实很残酷,她努力做了那么久,而且一直都做的那么好,依然没有谢耳朵扮演的出错白人工程师得到的多,最后有了IBM仪器不需要人工计算了,她又回到了西侧的科研楼里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而最后得到认可,她是坚持了多久,努力了多久才做到的?
当然,那也是她的工作,她只是努力做好她的工作而已。
但很明显她的工作量和她的回报是不成比例的,面对这种没有尽头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你会一直坚持下去么?
很喜欢美剧这种平凡的人实现理想的剧情,他们活出了不可能。
如果看清了里面人的不易与艰辛,你还是想去尝试自己的梦想,就不要放弃,勇敢的去闯荡吧。
最后想说一下,桃乐斯追上米契尔谈话时,镜头里米契尔走路的背影,好man呀~
电影简短,故事脉络清晰,经典的永远是老话题。因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所以不忍吐槽电影本身,只谈谈我有点小矫情的感动吧。每个人都活在一层透明的膜下面,我们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接触不到。中国从来就有阶级这种东西,有时候是显性的,可以达到“上品无寒门”的地步,寒门人上升的空间局限在那一隅小地;有时候是隐性的,自由平等的局势下依旧有先富和后富,这是一个以物质和金钱划分阶级的时代。
一个阶层的人总是仰望上一个阶层,就像城乡结合部总是以城市风格为潮流,而乡村总是模仿县城一样,这也是一层隐形的膜。这个膜真的打不破揭不开吗?现在看来当然不是。
平民子弟入大学再正常不过,贫苦出身后来站在人生巅峰的比比皆是。所以我能够相信伊丽莎白·玛丽的故事,也愿意相信。尽管这个故事是以美国为背景,处处充满美国元素,吸毒酗酒收容所,逃学乞讨去偷盗,轻易来去的学府教育,惊人的高额奖学金。剥去这些外衣,故事的'灵魂是世界性的:愿不愿意给自己一个梦想去摆脱生来注定的贫困!我们不一定有伊丽莎白的天才,可以两年读完四年的书,能够以第一名成绩赢得纽约时报奖学金。但是是否至少能够做到,不因为目前的环境否定自己的前途和潜力呢?我们整天谈论梦想,可是我们真的敢想并且去朝着这个方向做吗?难道不是做了一会白日梦,想到成绩,想到家庭,感慨一下社会的压力,调侃调侃政府政治,继续浑浑噩噩下去吗!我觉得相对于以前,这是一个公平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竞争与吞并更为严重,但终究有了成功的可能。
有才华肯努力的会有一条路去走,尽管不如那些出身好的走的容易,但又怎么样呢?我们干嘛要比最后的高度,行进的距离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吗?不管我们最后想做什么,首先要敢想,不妨试一试嘛,万一成功了呢?!感觉有点像心灵鸡汤,还是结尾吧,我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这个女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