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了粮食,世间万物该何去何从?记得小时候,躺在姥姥的怀里,听姥姥讲小时候苦难的童年。那时候人们没有粮食吃,饿了就吃一些粗枝烂叶、树皮来充饥。能吃饱一顿饭便成了奢望。“苦啊,现在的生活总算是好了”,是啊,在离小康社会只差一步的今天,温饱已不成问题。可就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人却在变。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天一个班就剩下半桶的菜,上上下下十六个班,得浪费多少呢?一个白白的馒头,没吃几口,转眼间就成了垃圾桶的菜。前几天,我们同学聚会,订了一桌的菜,刚吃了一点儿,就被同学们闹成了一片狼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诗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它的含义?每一粒粮食,都是我们的父母在火球似的太阳下,用汗水浇灌,用血液滋润而成的,是无比珍贵的,可是有些人,就这样无视他们的辛劳,就这么轻易的浪费掉了。看到这样,我们身为农民的父母又是何等的辛酸,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浪费一点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如果人人都在浪费,天天都在浪费,这又是一笔多大的数目?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多么惊人的数字!而且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我们这里,在那些偏远的小山区,那些穷乡旮旯里。上不起学的孩子,每天都在托着下巴渴望我们的帮助,那可怜的眼神,谁能不心碎?如果我们每天都节省下这一点,捐给他们,那这个社会不就和谐美好了吗?
“节约“,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要实际走进心里,从我做起,就有可能感染身边的人,甚至整个世界!只有人人在生活中养成一个自然的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切实融入人们的生活,社会才有可能养成一个人人节约的良好风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什么都是来之不易的。学会珍惜尤为重要,我们这样声嘶力竭的劝导,浪费的人啊,你该觉醒了!珍惜粮食就是拯救人类,拯救人类就是在拯救世界,同时也在净化自己。
一、没有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没有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 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没有把事情经过写具体,重点不够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不够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一些学生不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记叙一件事,使的条理不够清楚明白。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的第二部分: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隶属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作可分为写人、记事、状物三种,究其实质,事件叙述清楚是记叙文写作的`基础。所以,安 排本课为八年级写作课的开篇,应当予以重视。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在写作中
一、先说起因。起因是事件的基座,是逻辑源头。举个例子说,有一个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割麦子,开头就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麦浪滔滔,甚是喜人,但天气预报说三天后有大雨,于是“我”也去抢收麦子。接下来记叙割麦的过程:因为第一次割麦,“我”累死累活,可还是又慢又差,狼狈不堪……这篇开头就揭示了事件的起因,把“割麦”这一事件置于“抢收”的当口。我们常说“顺理成章”,把事件的起因交代明白,下文才能“顺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事件的起因不等于的开头,写作时一定要注意。
二、写事件的经过要具体,要描绘生活中生动、具体的细节以及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泛泛的一般叙述上。所谓具体,就是将事件中的感人动情处细细刻画,将事情的高潮大肆铺染,让读者如临其境。在学习课文《草》时,你最感动的地方一定是周副主席论“吃草”的片断:“‘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再比如 ,一位同学写自己打扫储藏室的事情,初稿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描写。写刚进储藏室的情况,只有一句话:“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我很不想干。”后来,在老师启发下,她把这句话扩写成了下面的一段:“这个储藏室又大、又脏、又乱,一进门,就有股怪味儿往脑子里钻,我纵了纵 鼻子,想扭头就走……”修改后的文字比原来的具体,丰富,显得更真实。
三、把一件事叙述完整,有头有尾,人们才能掌握事情的全貌,进而正确地理解这件事所显示的思想意义。事件的结果中常常蕴涵着主题。比如上面的例子,麦子割完了,可谓“龙口夺食”,这个结果就可以开发出这样的主题:家里的农事获得了丰收,我具体地体验了劳动的艰难,我的人生也获得了一个小小的丰收。因此,有效地记叙事件的结果,常常有助于突出主题。
一句话,要写清楚一件事,必须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清楚,尤其是事情的经过要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
那么,又怎样把一件事
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
这是被打乱了次序的三句话。按照我们的理解,显然应该重新排序,顺序是:她在校园里拣到了一个钱包。她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她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这三句话正表示了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见,我们只要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这件事才能明明白白。“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是训练记叙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歌德曾说:“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可见,写清楚一件事是写好复杂记叙文的基础。写一件事,不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 地点,就难以使人信服;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就无从下笔; 不写清楚事情的经 过,结构就不完整;不交代事件的结果,读者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只有让事件要素完备、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才能给读者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但学生在写清楚一件事的作文时经常会犯以下
“吃饭去喽!”我屁颠屁颠地循着香味奔向厨房,果然,一进厨房那洋溢着的香味立刻扑鼻而来,那五花八门的美味食物正“乖巧”地呆在桌子上,等着我去消灭它。“开动啦!”我拿起放在一旁的筷子,满心欢喜地夹起一块沾满酱汁的鸡腿,张大我那“血盆大口”,一口咬了下去。哇!那叫一个“爽!”
“嗯嗯……砰!”一声巨大的响声把我从美食的享受之中拉了回来,我好奇的朝四周看去,却在环视了一周之后发现了一个恐怖的问题——我把我的碗饭打翻了。怎么办?怎么办?我把哀求的目光投向正在一旁怒视我的老妈:“妈,怎么办啊?”“唉。”老妈叹了一口气,无奈的看着我满桌子的白米饭,“还能怎么办?捡起来,我再给你盛一碗饭去。”说完,老妈变迈着步子朝电饭煲走去。“哦。”我闷闷的应了一声,缓缓地把散落在桌子上的白米饭捡回碗里。
“怎么了?”一声略显苍老的声音从我耳畔传来。我委屈地转过头去,看向那个苍老的声音的主人,“爷爷,我不小心把饭给洒了……”没错,这个人就是我的爷爷。“那你现在在干什么?”爷爷看着我手上的白米饭和碗里稀稀拉拉的饭,皱了皱眉头。“把饭装回去,待会妈妈给我重新换一碗。”我加快手里的速度,迅速地把桌子上的饭全部装到碗里面去。“那这碗饭呢?”“当然丢掉,然后拿去喂鱼啊。”其实我知道根本没什么鱼吃这些白米饭。
听完,爷爷抿嘴不语,默默地走到我的身旁,将我的那碗洒桌子上的白米饭放到他的面前,然后将其那碗“完好无损”的白米饭放到我的.面前。“爷爷,你……”我不解的看着爷爷,丝毫不明白他到底为什么这样做。“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爷爷坐回自己的位子,慈爱的目光看着我,“真真,现在你们的生活过的很好,这一碗白米饭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在爷爷那个时候,一碗白米饭能吃到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们现在这样浪费,积少成多,这一碗白米饭放在那些没有饭吃的孩子面前那就是救命的稻草啊!所以,能不浪费咱就不要浪费。况且,这饭只是洒在桌子上面,还是可以吃的。”爷爷语重心长地看着我。
“哦。”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伸过手想拿回那一碗饭,“那爷爷,这一碗饭我把它吃下去。”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挡住了我手的去向,爷爷看着我,笑了笑:“没关系,这碗饭爷爷吃,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
能不浪费就不要浪费。
是啊,现在我们是可以浪费,那以后呢?所以,为了这个世界,也为了我们的未来,请不要浪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