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出乎意料地让我对流行的拜金主义进行了反省。在社会主流思想或者说经济运行形式的影响下,我也认为赚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一些是我们理应为之奋斗的事情。然而这种“主义”最大的坏处是我们将“赚钱的能力”作为对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我们越来越认为会赚钱的人才是优秀的人,一切跟赚钱有关的品质才是值得褒奖的,那些跟赚钱无关的高尚品质或能力在现下变得非常可笑和位置尴尬,比如无私、善良和正直,以及感受和认识自然的能力。那些与经济无关的事情变得不受重视,一切都要与转化为经济价值挂钩才有意义。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人可以毫不脸红地说我就是爱钱,当年觉得马诺说宁愿坐在宝马里哭可耻的人逐渐都变成了马诺,所以拜金的危害在此。
另外,曾经觉得很多所谓的艺术只是一群人的自命不凡、附庸风雅,或者是一些艺术商人的成功运作。但是现在才明白有一些大师、名作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不在于艺术造诣的高超(比如会画画的人很多),而在于艺术家能够挣脱主流思想的枷锁,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了主流背面的阴影。
这本书还能够让你认识到很多商业行为的本质,是商人制造了一种消费行为并让消费者觉得是一种必须,比如必须要有名牌包才算得上体面的女人、必须要有钻戒才算得上标准的结婚、必须要买生日蛋糕才算过生日(而这些行为实际上毫无意义也完全不必要),我想可以很好的让购物狂们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傻瓜。
这本书虽然与我预期的“身份焦虑”内容差异很大,但整本书里面的每个分论点都非常值得思考,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品味的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世俗之人说了一句:醒醒。
人生像条河,奔流而去,路上有无限坎坷。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一生多灾多难,天花病把他弄得疤痕累累,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失学后,良师去世,妻子病亡,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把他阻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终于在51岁那年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规律,在天文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如果开普勒不不向困难发出挑战,不拍击人生之河中的暗礁,他就不会成功。当一次次的困难,一次次挫折中,你倒下了吗?你努力了吗?你向人生中的暗礁冲击了吗?朋友想想吧!
人生象条河,无限坎坷与曲折,你是否努力,把坎坷克服。思克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通过201次的实验才发现小儿麻痹症疫苗。有人问:“你最终的发现是伟大的,你是如何看待前面200次失败的?”他回答说:“在我的生活中,从没有任何失败,我所关心的是通过这件事,得到了什么样的?学到了什么东西?我如果没有前面200次的经验就不会有第200次的`成功。”人生之河不会风平浪静,当坎坷来临时,你是怎样面对的呢?是像思克那样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把坎坷踩在脚下,还是一蹶不振。朋友,只有把坎坷甩在身后,你才会成功,才会使人生之河风平浪静。
人生是一条河,河道中也会有礁石。在体坛上有这样一个新星,他曾两次逼近世界冠军。第一次,他代表中国去参赛,还未参赛他用小刀把手割破,声称遇刺。第二次,在比赛中,他已逼近冠军,领先对手一大段距离,他却放弃了。他没有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自信所以没有成功。
朋友,纵观世界,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没有惊人的毅力,那贝多芬,就不会谱写出惊世之作;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徐霞客就不会游经名山大川,就不会有着作——《徐霞客游记》;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李时珍就不会尝遍千种草药,写出《本草纲目》;如果失去毅力,曹雪芹就不会写出名着《红楼梦》。战胜困难的信心,在支持着他们,使他们战胜困难,战胜挫折,使人生之河,汇入大海。
人生之河不一定平静,但人生之河掌握在你我手中,朋友未为了让人生之河流得更远,朋友你努力了吗?在挫折面前你低头了吗?朋友努力吧!让人生之河的浪花努力击打着河道中的礁石,让人生之河,勇往直前汇入汹涌澎湃的大海!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
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双燕今朝至,何时发海滨?
窥人向檐语,如道故乡春。
——徐璧《春燕》
燕子的种类很多,有家燕、金腰燕、石燕、砂燕等,最常见的是家燕。家燕是一种候鸟,不但秋去春来,历年不炎,而且又多能返归故居,重入旧巢。据近代的研究,成鸟翌年返归旧巢率为47,1%,雏鸟翌年返归旧巢率为16%,有的竟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正如《汉乐一府》中所说“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见到它们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燕子(主要指家燕春来何处?秋去何方?据研究,燕子分布很广,在越冬时期,它们不仅遍及东南亚,并且远达澳洲北部,春来渐次北返,二月初达广东,三月初至福建,中旬达长江下游,四月初达黄河流域,再北就更迟。秋去一般始于八月终于十月。燕子飞行的速度很快(每秒98米,每次迁捉,体脂增多,体力健壮,常常数万成群,每日可行140公里(直线行进220公里:虽然如此,但仍旧是一种艰苦的行程,所以燕子在海上飞行时,多取岛屿连绵的路线,以便途中休息,在陆上飞行时,也多是在白天,飞行一程休息一阵:如飞渡浩渺的南太平洋海面,更加艰险,常常要忍饥受饿,甚至数日不得饮食,勉力渡过。而当年雏鸟由于体力不胜,80%在途中死掉了。
燕子是亲近人们的鸟类,人们也很喜爱它,清脆的燕语,不停地在叫“吉骨,吉骨,住!吉骨,吉骨,住!……”仿佛在说:“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来住住。”我国民间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思想,认为“燕子来巢,吉祥之兆”。当然燕子并不会预兆什么,但它确是捕捉害虫的健将,因此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好处。燕子一般每年育雏两次,育雏期间,亲鸟辛劳,终日不息,雏燕贪食,整天张口。真是“须臾十来往,扰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诗。据观察,亲燕喂雏每小时达9到15次,每天约180次;平均每天捉虫约450只,加上亲燕自己捕食,总共不下五六百只,不难看出一对亲燕和它的两窝雏燕从四月到九月吃虫数字的惊人了。即以一只家燕而言,一个夏天就能吃掉50万到100万只昆虫——都是些蝇、蚊等害虫和牛蛇、蛇春象、楼姑等农业害虫。
我们必须大力保护燕子,不使其遭受伤害,不捣燕窝,不取燕卵,随时注意防止家猫等动物破坏燕巢捕食雏鸟。在燕子南迁以后,尤要尽力保护旧巢,以备缩短其来年修造窝巢的时间,这不仅直接有利于燕子两次繁殖育雏,更可间接促进农业的丰收。
秋天是希望的季节,是一帘难以释怀的幽梦,是一曲悠扬的歌,是一首动人的诗,在这个季节,倘若我收获了春季里下种的希望,我会更觉得今后大有希望。
3望眼秋天,是温柔的,感受着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美景,沐浴在绚丽的秋色之中,如醉如痴。踏着第一片落叶,带有丝丝甜意的习习秋风,让心情随秋水流去。
心海微漾涟漪,斑斓了季节的诗意。穿过沁透清香的田野,跨过漂着落叶的潺潺小溪,任岁月蜿蜒流过,感受秋带给我的独特的感觉,我以为,秋天是有韵味的。
秋天也是多彩的。秋来了,吹一片秋香,细斟秋风秋韵。因为欢快而逸雅,因为灵动而安详,因为果实而心醉。人生的每一年就象每一片落叶,于那一场无声的春梦,盘点秋季,在流动的岁月里,记载着发生在这些季节的每一个故事。
秋天也是明净的,捧一泓清清的秋水,洗尽脸上的铅华。“万美之中秋为最”在这个季节,当漫天旋转的枯黄划出季节更替的轨迹,将岁月流转的坚强和淡定,驾一叶轻舟向水中央漫溯,无意的划过苍穹留下短暂的美丽,心境,也会如秋水般明净。
秋天亦是含蓄蕴藉的,让思绪在寂寞的秋风里飞舞远扬。秋来时,喜欢黑色的`星空,喜欢孑然一身孤独释放午夜忧伤。入夜,静静地悄悄地融入一片淡淡的秋光之中,摇一摇岁月,那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却成了永恒谐美的瞬间。
秋天是多情的,明净的秋月更是多情,娟洁的月亮把清丽的余辉铺洒开来,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秋天是忧伤的季节,秋天也许本身就是一个忧伤的季节,有太多的离别,也有太多的失去。就如那开始随风飘落的黄叶,但她也有她忧伤的美,一种淡淡的感动却让人有浓的思念。
秋天是成熟的,到处是果实累累,那阵阵馨香中的美丽身影压弯了树枝。飘过如梦的红尘,望着满眼的落叶纷飞的秋色,其实,无论收获了成功亦或挫败,不都是收获了满满的吗?秋天是浪漫的,美丽的诗句,点亮了秋的凄迷。秋风、秋韵,婀娜多姿的绚丽着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就好似一泓温柔的水,盈盈静静,温柔明丽的透出温馨、宁静、梦幻般的美。蓝调的深情里,从容不迫地流淌着,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装饰的洒脱和孤傲,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
秋天带给我们的是豁达、超然、开朗的感觉。其内涵似乎在于它成熟的魅力,她总是那样安祥平和,只有一片安静纯净的秋色,只有生命的成熟和深沉。心灵,也会随之荡尽尘埃,唯留纯美。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燕子喜欢停在电线上,一双肉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电线。它全身的羽毛乌黑光亮,光彩照人。头上的羽毛像一顶黑帽子。如果说背上的羽毛像穿了一件黑色西服的话,那腹部的羽毛就像给小燕子穿了一件雪白的衬衫。整个看上去,就像一位绅士。燕子活泼机灵,小小的脑袋上嵌着宝石般的眼睛,剪刀似的尾巴保持着身体的平衡。
燕子呢喃细语,喜欢在水面上舞蹈,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到电线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天空,等待飞到它身边的小飞虫。
调皮的小飞虫悄悄地向田里飞去,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小燕子锐利的眼睛。燕子蹬开电线,用它那尖尖的嘴巴一下子叼起了小飞虫,往远处飞走了。只有电线还在摇晃,微风还在吹动。
我喜欢燕子。因为它不仅是春天的使者,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从南方飞回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它帮助人们为庄稼捉害虫,确保秋天的丰收。我们要赶紧行动起来保护燕子,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大家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