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节俭之风800字(以节俭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作文节俭之风800字(以节俭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1-21 23:48:32
作文节俭之风800字(以节俭为主题的作文800字)

作文节俭之风800字【一】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杂志社举行“打造节约型社会”有奖征文活动,应征的稿件堆积如山。作者中不乏专家、名者,也有很多真知灼见。但出人意料的是,特等奖却由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获得。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把征文稿件打印在正反两面纸上的人。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有一些人会对此感到不屑吧,那是因为他们对奢侈浪费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们时常看到,有些人只不过是洗洗手,却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时常看见在空无一人教室里风扇还在呼呼作响;时常目睹美酒佳肴摆了一桌,顷刻间却成为垃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试问,当节俭被放入史册,当浪费成为了时尚,我们不该感到悲哀吗?

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还清晰的记得,从嘉兴南胡的破旧船只到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从力挽狂澜的遵义城头到运筹帷幄的陕北窑洞,从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到黎明前的歌乐山,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怎能让奢侈浪费凌驾于节约朴素之上呢?

节约是一种财富,是那镶嵌在如宝石的美德上最朴素的东西。我们不曾忘记,明朝清官海瑞用“公以生为明,俭以养其廉”为勉励;我们也还记得,周总理那件破了又补,补了又穿的睡衣;我们也曾听说过,德国前总理科尔毫不犹豫地舔掉盘子里剩余的汤水。这是节约的感召,节约的力作,节约的呼唤!

今天,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但“加快建设节约性社会”不是一句普通口号,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它需要一沙一石的凝聚,一草一木的积累;它需要让每一份资源都得到合理利用;它需要我们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国虽说是一个资源总量丰富的大国,但就人均占有量而言,我国却是一个穷国,而且能源的浪费现象还在持续不断,难道真的要让子孙后代去讨残羹冷炙吗?树立节约意识,提倡节约,迫在眉睫。

怎能忘,节约飞扬传四海,辉煌永驻;榜样辈出笑华夏,前景更佳。当看到水龙头里的水哗哗直流时,你主动伸手拧紧;当离开教室看到未关的电灯时,你顺手关上;当别人让你使用一次性筷子时,你毅然拒绝。从平凡的生活小事做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节俭蔚然成风。

朋友们,节约的星星之火已在校园燃起,节约的圣洁之花已在祖国大地绽放,节约的理念已在你我心中。行动起来吧,叩问心灵,崇尚节约,奏响节约的主旋律,开创华夏的新篇章!

作文节俭之风800字【二】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更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曾经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翻开厚重的华夏历史,由勤俭而成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文王成了圣人还亲自上朝,日影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昼夜从不懈怠,事无巨细,勤到这种程度。陶侃综理密微,就是竹头木屑都储于有用之物。范仲淹划粥为食发奋攻读,粗茶淡饭砺大志,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教训亦是数见不鲜。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不理朝政,落的个身首异地;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乱,是盛唐趋衰。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就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由节俭到挥金如土,从粗茶淡饭到山珍海味,有的人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在菜肴里点缀金箔,以增加其含金量,另人咋舌。更有甚者,他们拿俸禄、吃皇粮,却不为人们办事。

今天,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不知道大家是否由衷的感到过自豪,因为我们国家日渐强大,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可是,我们又曾思考过,这相对优越性的生活由何而来。旧中国水深火热,人民民不聊生,在那样动荡不堪的年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智慧和血肉才换来我们今天的这一片欣欣向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怎么敢忘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岂能抛弃?

可是,举手投足之间,浪费却又是我们的惯常之举,面对食堂里面我们一碗又一碗倒去的白米饭,我们可曾有过一丝的怜惜,面对寝室里流过的自来水,我们可曾有过一丝自责。我们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的'苦楚,因而不知道珍惜和节约的可贵,随即把浪费当作无所谓。可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却还有许多人正在饱受饥饿的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啊。

我们学习勤俭节约,是在学习一种道德品质,学习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为失败做保险,因为任何一个人,一旦奢侈浪费,必然败家或自取灭亡。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俭朴,用冷静的眼光,着眼于我们的一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作文节俭之风800字【三】

周作人带有极为鲜明的“叛徒和隐士”的个人色彩,叛徒可从他的《谈虎集》浮躁凌厉之风,五四时期的激进可见一斑。而对于隐士,大家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是淡然一笑轻摇手,還是无官心最闲的伯夷、叔齐?还是野境结庐诗写意,菊花灿烂醉容颜的陶潜?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可追溯于幼年时期。周作人出生于温婉多情的江南水乡,过得是清淡简朴的日子。不仅继承了传统生活方式及道德礼仪,更从乡风世俗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乡间那天然去雕饰的景物培养了他的淡泊宁静之美的追求,美文便在那时在心中萌芽扎根。他的故乡经历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影响极大,使他对故乡心中充满依恋,从他以水墨画般淡雅的笔调回忆水乡田园诗般恬静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上坟船》等美文名篇就可见一斑。如此用天地钟灵毓秀眷顾的地方养出的人,也许天生就带有对艺术的见解,对生活的多情,对风雅的向往。

周作人向往的是登上古楼,焚香静坐,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看夕阳,可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日子。不为生活苟且,不为权贵弯腰,只吟风月,细嗅蔷薇。散文,记的是闲情,赋的是理想,我手写我心,我文显我意。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文风,镌刻心头,沉吟至今。

周作人的冲淡在各篇文章都有迹可循。茶,在书中从来都是高雅的存在,饮茶,于古老的东方,已成一种风尚,亦为雅趣闲情。茶植于云雾之巅,承雨露之精华,养钟灵之毓秀,秉草木之灵性。《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给过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宝玉,集仙花洁净之肌骨,妙玉为贾母备好的老君眉,嫩芽制成,清雅逼人;黛玉爱喝的是姑苏的碧螺春,天然温婉,沁人心脾。茶是山水之清欢,茶烟日色,于周作人心中想是逍遥似神仙的生活。

周作人在《喝茶》中认为“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就更不在果腹了”一杯在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牛饮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手执古卷,品一杯清茶,该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但是,国家兴亡,五四激情,冲淡了原本的悠然,每个人都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周作人守心里的一方净土,从清茶品自己的哀乐,解自己的闲愁,虽是格格不入,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柔和呢?品着《吃茶》中平水珠茶,赏着朋友送的太平猴魁,闻着横山细茶,于周作人的文字中寻得冲淡平和,谁又能说这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这体现的是周作人平和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妙玉的绿玉斗,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品茶栊翠庵,对茶具的描写十分细致,很大程度上就为了为妙玉的清冷脱俗增添几分清雅悠然。同样地,周作人在《吃茶》中的表述也可见其本身对茶艺的追求,对悠然隐士的向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沉梦。”喝茶讲究茶具,但周作人认为环境更重要:“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之流”,在他眼中喝茶是高雅事,唯有古风意的环境,才颇有喝茶之意。细想之下,或于室内,凉台空屋、明窗净几,怡然自得,若临山水之畔,更是风雅,又或处林竹之荫,沐清风朗月,承天地芳泽,文人品茶,悟枯荣有定,哀人走茶凉。斜阳庭院,道不尽花开花谢,独求静守一方。在动荡的乱世,周作人依然坚持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是不是有几分陶渊明逃离宦海,寄居南山,采菊沾花的冲淡,隐士之风呢?

说了茶,就不得不说说酒了。茶清新沁人,美于清,酒芬芳浓烈,美于烈。而在我心里,对酒的印象还停留在《红楼梦》中赏菊螃蟹宴上黛玉喝的合欢花酒,合欢之香,养胃宜人。周作人对酒的考究虽不及茶的深远,但也别有一番见解。在《谈酒》中酒各具特色,酒香醇厚。黄酒家常,白干浓烈,汾酒莲花白不和善,蒲桃酒和橙皮酒可口,日本清酒不静定。各色的酒陪不同的小菜,尽显故乡风情,果然酒是故乡醇,情是故乡浓。

古人烹茶费心思,宝玉用枫露点入茶汤成枫露茶,妙玉煮茶用梅花上的雪,煎茶取决于茶水,气候,煮茶人之心情。酿酒也毫不含糊,是个磨人的活儿,周作人就描绘得绘声绘色:酒用糯米磨,请专人鉴定煮酒的时节,在岗边观察“螃蟹吐泡”,酿酒若干坛,埋在园中,二十年后再掘去,如此方是美酿。

周作人说酒的趣味,在于饮的时候,悦乐在入口的那一瞬,陶然也在入口的那一瞬。醉了,困倦了,于梦魇,呓语中,忘却尘世烦忧。我想这也许就是举杯消愁的意蕴吧。周作人对酒的酿造过程的熟知,享受酒的愉悦,除却对酒的热爱,更多是对生活的享受,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平淡的精致,在酒中觅得世外仙。我欲乘风归去,携天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超脱世俗,冲淡平和的谪仙之姿。

做为一个懂得生活,并热爱生活的人,对待美食自是不会辜负的。《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说“想起德川时代江户二百五十年的繁华当然有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流传到的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京都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衣食住方面自是有不同的精微之处”。的确,作为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在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自是有数不尽的精细佳肴:豆腐皮包子、火腿炖肘子、鸡髓笋、藕粉桂糖糕、茄鲞等等.......但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终是北京正宗的饽饽,可见周作人的冲淡是接近的平民之风,不落奢华的之路的。质朴平易,亲切自然,语言中又有口语的韵味与生气,就像是与家人促膝长谈一样,一扫旧文学矫揉造作的陋习。

《苋菜梗》中周作人引经据典写历史,植地,做法,“抽茎如人长,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令人食指大动。虽后文有部分的暗喻影射之意,但全篇读来,却是极具草木虫鱼的山野之趣。一个不羡锦衣玉食,唯图原野之乐的冲淡文人跃然纸上。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野菜花,菊科植物黄花麦果,花朵状若蝴蝶的紫云英。这三样是周作人浓墨重彩描绘过的故乡的野菜,用作游戏的野菜花,制成糕点的黄花麦果,上坟船上的紫云英,追求用淡笔写淡情,文章达到了他自诩的慕极淡的境界。看起来好像是出于无心,信手沾来,但细细推敲,便知道作者的匠心独运,于无声处将经融入典中。在多年以后还能被写得如此清晰,不仅是文笔的出众可以形容的。从这一侧面也可窥探出周作人对故乡的依恋,也许他住过的地方很多,但恐怕午夜梦回的故乡却只有一个,他的乡愁留在了那个满是野菜,一片锦绣的江南水乡之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同于别人的轰轰烈烈,写的.都是时代的大篇章,周作人的都是细碎的小事,一杯茶,一壶酒,一碟菜,一枝花,一艘船,记的是浮生若梦,谈的是家常琐事。要是作者没有广泛的生活兴趣和高雅的艺术审美品位,渊博的知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怕是也不能在娓娓絮谈中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于一体。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在当代并不过时,而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鲁迅的课文不断从语文课本中删减,引发了鲁迅的撤退热潮。有人说鲁迅的尖锐讽刺已然不适合于如今的和平年代,相反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不论鲁迅与当代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周作人的冲淡平和符合当代人审美这一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皆行色匆匆,更别说发现美,感受美了。这时候人们内心渴望的是慢节奏,精致的生活,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无疑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以幽远明静的心态,侃侃而谈,文字质朴清淡又富有诗意。兜兜转转,朝花夕拾,跨越几十年的山河岁月,跟着一代文人一起,品茶,观花,游船,赏曲,在自己的港湾里停泊,享尘世之清欢,偷浮生之闲适,与他的冲淡平和共眠,我想,这该是人间好时节。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