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后来发现,这本书居然是温家宝总理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着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群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下,人自私的情感越来越明显,私欲的膨胀给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很多传统的道德观已经不被人所看重。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容易导致社会的道德缺失。财富固然重要,物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们不能够为了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而忘了对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则,人类和禽兽就没什么区别了,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质,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讲述了人如何获取财富,如何把握规律做到利己。然而,过度的利己是会导致社会利益化,冷漠化的,为此,亚当斯密很负职责地写了《道德情操论》,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说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誉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西方世界的《论语》。
而我个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着用它去解释经济社会的态度,而仅仅是用来解释我个人的内情绪感。读完《道德情操论》,我感觉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变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指引。这是平时上课学习老师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论》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内心的情感,包括善恶美丑,它比《丑陋的中国人》更让我震撼,和受启发,正因它解释得更深层次。
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道德,道德的好处何在?在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观点认为:“所谓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为,是一种自然地情感流露。一个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种状况再做出利他行为,这种理智的思考已经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里,道德准则是一种自制意识,是良心的呼唤,是对普遍道德的职责感。如在第五章中写到,“他行为的动机不是出于别的,可能只是出于对既定的职责准则的尊重,一种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则行事的严肃而真挚的愿望。”“这种敬重,还由这样一种见解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即认为这种敬重起初是出于人的天性将它铭记于心,之后被推理和哲理所证实,认为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则,大自然最终将给那些尽到自己职责的人以奖赏,而对那些不尽自己职责的人给予惩罚。”正是由于这种对道德准则的坚信和敬重,想成一种职责感,自制力,这也是本书里说的“行为的合宜性的决定”。在全本书中,道德情操都是人类情感的反思以及对善美的追求,这与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为意识有些差异。而我更认同亚当斯密的观点,正因恶念是每个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个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并不是圣人,完全没有恶念,而是构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作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因此他很少恶行,得到人们的完美评价,觉得他是个道德好的人。而道德败坏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价值观的不一样,道德观念的薄弱,致使他无法抗拒利益的驱动,而做出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而这种人是对社会不利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因此,需要强调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把道德情操归的根源归结为同情心,这与人性论有着相似之处。在书的开端就讲述了同情心的问题。“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决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