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猫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狐狸,心想:“他又聪明,又丰富,挺受人尊重的。”于是它很友好地和狐狸打招呼:“日安,尊敬的狐狸先生,您好吗?这些日子挺艰难的,您过得怎么样?”
狐狸傲慢地将猫从头到脚地打量了一番,半天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该和它说话。 最后它说:“哦,你这个倒霉的长着胡子、满身花纹的傻瓜、饥肠辘辘地追赶老鼠的家伙,你会啥?有什么资格问我过得怎么样?你都学了点什么本事?”
“我只有一种本领。”猫谦虚地说。
“什么本领?”狐狸问。
“有人追我的时候,我会爬到树上去藏起来保护自己。”
“就这本事?”狐狸不屑地说:“我掌握了上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口袋计谋。我真觉得你可怜,跟着我吧,我教你怎么从追捕中逃生。”
就在这时,猎人带着四条狗走近了。猫敏捷地窜到一棵树上,在树顶上蹲伏下来,茂密的树叶把它遮挡得严严实实。
“快打开你的计谋口袋,狐狸先生,快打开呀!”猫冲着狐狸喊道。可是猎狗已经将狐狸扑倒咬住了。
“哎呀,狐狸先生,”猫喊道,“你的千百种本领就这么给扔掉了!假如你能像我一样爬树就不至于丢了性命了!”
小老鼠、小公鸡和猫这篇拉封丹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记住,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足够的警惕。要知道,我们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欺骗。”
若一组事件或现象按同样的顺序重复出现,我们就把这个时间间隔称为周期。如果你对互联网的整个发展过程有研究,相信你早已察觉,它发展的趋势是有周期性的。
实现连接的前提是所有东西都必须在线
第一个周期是PC互联网,那个时代是拨号上网的,上网的工具只有一个,就是个人电脑。人是和电脑绑定的,但那个时候的电脑过于笨重,网络能衍生的场景很有限。
这个时候能够在线的,都是坐在电脑旁的人。
第二个周期是移动互联网,网速快了,电脑被设计成了手机大小的体积,因为能被随身携带,所以网络能衍生出大量的商业场景。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物品当中,只有手机被选中作为第二个周期的接棒者?因为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当中,手机的使用是最高频的。
这个时候能够在线的,都是使用手机的人。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接下来的第三个周期里面,接棒的一定会是一个比手机使用频次更高的东西,如果没有,那就是仅次于手机使用频次第二高的物品。
使用频次第二高,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的功能手机是代替不了。用户必须同时使用这两类物品。
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汽车、眼镜、手表等物品里加入更多的智能元素。
日后能够在线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再只是使用手机的人,而是各种开着车、戴着眼镜、有手表的人,也许这个时候就离万物互联不远了。
当万物联网的时候,芯片设计、通信设备、传感器等成本必定急骤下降,而所有操控物与物之间对话、判断、互动和协同的模块,例如通信模块、计算模块、感知模块和处理模块必定将大量投入市场。
而此时,这些公司还是处于低估阶段。
健全的协同网络需要引入新的社交关系
第一个周期,信息交流都是单向的,中心化的,所有在互联网上的资讯用户都是被动的,文字和视频只能看,音频只能听。
这个时候信息的内容只是被“搬”上了互联网而已,用户的互动大多还停留在老样子。
第二个周期,信息的交流趋向了双向,比第一周期新增了用户的互动场景,包括有微博、知乎等产品的出现,以“关注”为典型代表的创新互动方式。
此时信息的内容不仅被搬上了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和创造者还产生了更深刻的`关系,这还是一种实时反馈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和别人建立社交关系的途径瞬间多了许多,用户各自在“织网”,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用户到底是为了什么去“织网”?
为了社会协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脑的进化,而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带来生产力的大爆发。
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程度越高,社会的协同能力就越强,尤其是在完成一件事情的特定流程上。这个时候,我认为用户网络关系的建立会经历下面这2个方向:
与“需要认识但又很容易认识”的人建立关系
与“需要认识但又很难认识”的人建立关系
在第一和第二个周期,用户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织网”任务,第二阶段的网络关系建立,重点就会放在第三个周期里进行。
当然,用户能建立关系的前提,就是需建立关系的双方都同时在线,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在这当中,每一个细分社交场景下的社交产品,都是被低估的,因为这是社会协同的开始,生产力大爆发的前夕。
智能决策将大幅度代替人工决策
按照前面的推理,在线的用户和物品越来越多,他们之间建立的网络关系也越来越多了,那么对应的数据处理级别也是越来越高。
如果这个时候还是通过人来调度和处理,显然是不科学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持续不断地保持高速发展。
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或许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对于算法有多难,算法工程师有多难招,这些事似乎更多是巨头企业的烦恼。
在未来,智能的部分或许就像云计算一样,成为一项企业级的基础设施,是巨头们的一项开源服务。我们只需要自己设定参数,调用相应的算法服务即可。
我抓住蜗牛,它的底部黑黑的、黏黏的,摸上去潮潮的,让人很不舒服。我想折磨一下这只蜗牛,将它放到太阳底下暴晒,蜗牛拼命的向阴影里爬,“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房子的阴暗处。我再次把它放到阳光下,那里离阴影处很远,看它怎么办。结果出乎意料,蜗牛转身往水沟方向爬去。我终于明白了大雨过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蜗牛,原来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我不甘心,抓蜗牛回家,心想:一定要整死这只害虫。我拿来盐撒在蜗牛的壳上,十分钟、二十分钟……蜗牛没有什么变化。我又多撒些盐在蜗牛的'底部,五分钟、十分钟……渐渐地,这只蜗牛化成了一滩水。
我兴奋的跑回房间,查阅书籍,终于找到了蜗牛化成水的答案:因为盐分可以分解蜗牛,水分会从盐分低的体内渗透到盐分高的体外。蜗牛壳上有层保护膜,能确保蜗牛不会被溶化,而将盐撒在蜗牛底部,可迅速使蜗牛体内水分丢失,脱水而死。
这一次,伤害了一只蜗牛,但让我懂得了很多不知道的知识。
从前有个名叫格蕾特的厨娘,她有一双红跟鞋。每当她穿着这双鞋子外出的时候,总是左边右边来回转,心里赞美着自己:“你真是个挺漂亮的姑娘呢!”回到家,她总要高兴地喝上一口酒,而酒又能开胃,所以无论自己做的什么菜她都觉得味道极好,直到吃得饱饱的才罢休,并且说:“厨娘一定得知道饭菜的味道如何。”
有一次,主人对她说:“格蕾特,今晚我有个朋友要来,准备两只烧鸡,味道一定要好。”
“我会把这事儿办好的。”格蕾特回答道。
她***了两只鸡,用开水烫过,拔了毛之后又把它们用铁钎插上。傍晚时分,她将鸡放到火上去烤,鸡渐渐变成棕色,差不多快烤好了,可客人还没有到。
格蕾特对主人喊道:“如果客人还不来,我只好把鸡从火上挪开了。但是现在是鸡味道最好的时候,不趁这会儿吃简直太可惜了。”
主人说:“我这就去把客人接来。”说完转身走了。
格蕾特把插着鸡的铁钎放在一边,想:“老待在火边让人又渴又热。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来,还是先到地窖里去拿杯喝的吧。”
于是,她跑到地窖,端着个大酒壶,说了句“上帝保佑你,格蕾特。”就喝了一大口酒。可她觉得酒应该源源不断地喝才是,于是又痛痛快快喝了一大口。
接着她回到火边,在鸡上抹黄油,继续烤,并快乐地转动着手里的铁钎。鸡的香气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格蕾特对自己说:“也许缺了点什么,该尝尝味道才是。”
她用手指蘸着尝了一点,说:“多好的烤鸡呀!现在不吃真是罪过。”于是她跑到窗口,看看主人有没有带着客人来,她没见任何人影,于是,又回到烤鸡边,想:“一只鸡翅都烤焦了,我还是把它揪下来吃了的好。”
她切下鸡翅,吃了,觉得味道好极了。吃完后,她想:“另一只也应该切下来,要不然主人会发现少了东西。”吃完两只翅膀,她又到窗口看主人来了没有,还是没看到。
格蕾特猛然想到:“天知道?他们或许根本不打算来了,也许到别处去了。”
她自言自语地说,“格蕾特,反正烤鸡已经被你吃过了,不如痛痛快快地再喝上一口,然后把整只鸡都吃掉。只有吃完你才会安心。何必白白浪费上帝的恩赐呢!”
所以她又跑到地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气,然后快快活活地把整只鸡都吃掉了。
这时主人还是没回来,格蕾特的眼睛盯上了另一只鸡,说:“一只鸡在哪儿,另一只也该在那儿,两个应该在一起嘛!既然吃了一只,再吃一只也没什么错。我想再来一大口酒对我没什么坏处。”便又喝完一杯酒,然后让另一只鸡也跟着第一只去了。
正当格蕾特吃得高兴的时候,主人回来了,冲她喊道:“快,客人随后就到了。”
“好的,先生,我这就端上来。”格蕾特回答说。
这时主人进来看桌子有没有摆好,而且拿了一把大餐刀来,在楼梯上磨了磨,打算切鸡。
不久,客人来了,很有礼貌地轻轻敲了敲门。格蕾特跑去看是谁,一看是客人,赶忙将食指竖在嘴上示意他不要出声,悄声说:“嘘!嘘! 快跑吧,如果让我主人抓住你就倒霉了。他是邀你来吃晚饭,可他真实的目的是要切下你的两只耳朵。你听,他正在使劲磨刀呢!”
客人确实听到了磨刀声,赶忙朝楼下跑。格蕾特也不闲着,冲着主人大叫:“你请的客人太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什么意思?”
“我正端着烤鸡要上桌,他抢了就跑!”
“真是高招!”她主人说,心里为两只鸡感到挺可惜。“留下一只也行啊,我也就有得吃了。”
于是他追出来,喊:“留下一只,就一只!”意思是说让客人留下一只烤鸡,别两只都拿走。可客人听了以为是让他留下一只耳朵,于是更加拼命地往家跑,好将两只耳朵带回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