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这本书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书,对于我这种一看书就打瞌睡的人来说是多么可贵的宝物。
这本书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书中,走进了那个年代那个画面。不得不佩服余华先生的写作手法,用着最朴实的话语叙述完这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时翻开书,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这么囫囵吞枣的看完。刚看完的时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开它了,太伤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几天过后,又拿出来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
书中以一个老人的角度叙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却又波涛汹涌,在已经经历过风雨的福贵眼里那些都过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冲进故事里去做点什么。
整本书我的泪点在福贵儿子去世的时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文字叙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后看,看到福贵的痛苦后,才哗啦啦的眼泪直流,带着眼泪进入了梦境,合上了书。
再次翻开,就是我看完了整本书了,故事中一个接一个的去世,我没有再掉一滴眼泪,不是因为叙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经麻木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对于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以外,好像还没有太明白整个故事更深的意义,对于生死这件事,是福还是祸呢?故事里的人活着那么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脱,而活着总给别人感觉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吗?
看到福贵年迈的时候,又觉得活着确实好。
希望下次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此我们应当抓紧地、毫不拖延地、充分地生活,要选择去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要珍惜每分每秒。***曾云:“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学习生活中,若我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并珍惜时间,就会碌碌无为。《你的坚持,终将美好》这本书曾这样说道:“自律对我而言,是我贴切我最想成为的样子的手段,所以我越自律越幸福。”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当你勤奋努力,约束自己,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才最有可能在未来成就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坚定前行的脚步,不断地完善自我。革命的先行者孙x先生曾云:“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那个小时候就能独立发现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解决方式的天资聪慧的他,却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并不认为学问有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打算让他继续接受教育。可他没有放弃,最后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坚持学习,埋头于研究,一生勤奋而朴实。在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过程中,当时已63岁的他为了阅读有关书籍,坚持学习俄语,并最终掌握了这门语言。最终高斯成为和微分几何的始祖中最重要的一人。高斯曾说:“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知识,而是不断地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不断地攀登。”正是由于其不断地坚持,才能最终完善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便要如同海燕一般无惧天地间的暴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那句话便立足了他的一生。一艘小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面对茫茫无边的大海,面对凶残鲨群的围追,面对自己身上的苍老与伤痛,他始终长明着心中希望的烛光。在黑夜中,为自己指明了方向,带自己走出了困境。没有了鱼叉,便手握尖刀;没有了尖刀,便以船桨做武器。这是人生的奇迹,也是人一生的微缩。就像陶土进入窑中煅烧,经历了种种磨难,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是坚定地为实现自已的理想去生活,而不必因为别人的眼光进退两难。《小松》一诗中曾提到:“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我们如松木一般,追寻自己的价值,成为最好的自己,仿佛并不太需要向别人如何解释。不要因为没有掌声,而荒废自己的梦想。
最好的自己,既能够数得清天上的繁星,也看得见自己脸上的煤灰,然后不慌不忙地对着这个世界微笑。
就算是倦鸟,也要奋力翱翔。因为你的世界在浩渺晴空,在层层云海之中。因为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永远在路上,永远步履匆匆。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很久没让自己出现了,现在才发现自己成长了不少。
那天,站在田家炳楼的制高点俯瞰整个华师,满眼的金黄漫无边际的泼开了一幅浓墨的水彩画,华师便像一位羞涩的少女赧红了脸,幸福的依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天空中漫延的幸福的味道。而我也是这景色中的一景,即便是很渺小。
八年后的第一个冬天到了,天气冷了,空气干燥了,叶子黄了,能呼出白气了。一切似乎是那么熟悉,那么自然而无杂质。因为我也过冬天,那是属于我的冬天。漫步在校园内,踩着满地梧桐落叶,松软松软的,像是漫步在云端,飞翔飞翔。法国是浪漫的,连最浪漫的树都留在了这里,将浪漫延续。
前不久,朋友介绍了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给我,很内疚连这么有名的书都没看过,但现在看并不晚。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有勇气改变能改变的事,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已没有勇气去改变明知能改变的事,只在等待有人去改变,最终也没人去改变。有一天,我冲动了,我冲动的去改变了一件事。但我不后悔,因为我自信有能力能将它做好,并且做得出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将自己的名字寓意加在这句话上,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心胸宽广,博大有容之人。虽然很难,但我一直在努力,希望到死的那一天,我能无悔的说出这句话。我很笨,我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许将能改变与不能改变之事理解的并不透彻,甚至还很幼稚的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但我一直在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多一些智慧,多一些人生的感悟。
有时很忙碌,很多事要做。甚至忙得焦头烂额,但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至始至终都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就像有人曾说过: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你不做,也会有别人去做的,为何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不去将它做好呢?想要等待后悔吗?
我知道,不想要后悔就要用行动证明。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人生态度,怀着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敢、及宽广的胸怀去做该做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