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叔和弟弟》
从小我就和我弟弟不一样。
爸爸是个工作狂人,经常在外地奔波,几乎是妈妈一人把我和弟弟养大的。虽然都是妈妈的孩子,我跟弟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我从小认真读书、刻苦学习,而弟弟整天调皮捣蛋,不听家长的话。
每晚睡觉前,弟弟都会大吵大闹,妈妈一进房间,弟弟就装睡,而我却是真睡。
再长大一些,我会在台灯下看好久的书,而弟弟却更加习惯于倒头大睡。妈妈都会用充满爱怜的眼光看着我:“跟你爸一样,头发越来越稀疏了,你要好好休息,不要太累,好吗?”我点点头。
白痴欢乐多。弟弟无忧无虑,从来不会有掉发的烦恼。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成绩拔尖,而弟弟成绩全校倒数,老师都会感叹:“怎么同样是兄弟,两人怎么差这么多。哎呀妈的,这弟弟,又逃课了,快去网吧逮他。”
每次完毕,交出成绩单的时候,总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我总能高出弟弟40分左右。刚开始,妈妈总是很生气,弟弟为什么就这么不爱学习呢?一生气,声音就大。这时候隔壁的王叔叔就会夺门而入,语重心长地劝妈妈:“小孩子越皮越聪明啊!而且,小时候成绩不好也不代表以后成绩不好啊,就随便他吧。”妈妈总是很听王叔叔的话,于是就不打弟弟了。
而当我考不了100分的时候,妈妈就迁怒于我。同样声音很大,王叔叔也会夺门而入,他对妈妈说:“不要因为孩子影响心情,打就打吧,发泄一下,就好了。”妈妈总是很听王叔叔的话,她打我打得更重了。
王叔叔平时对我们都很好,每天早上,都是王叔叔开车送我们去上学的。如果王叔叔临时有事,妈妈就会叫滴滴送我们上学。弟弟喜欢坐王叔叔的`车,而我喜欢坐滴滴,司机服务好,态度好,而王叔叔总是摆着一副臭脸对我,搞得我欠他什么一样。这让幼小的我,感到很不能理解。
有一天,我考了98分,妈妈拿着拖把揍我,王叔叔也过来了,看着弟弟终于考了61分,他欢欣雀跃,抱着弟弟看电视。这时,爸爸回来了,见妈妈挥舞着拖把,惊呆了。爸爸抱住了我,眼泪刷的一下流出来了。
爸爸吼住了妈妈,走到王叔叔面前,说:“是个男人的话,你就给我出来!别欺负我儿子!”
王叔叔爱怜地让弟弟跑开,然后一拳锤在爸爸的胸膛上。妈妈正想拉开他们,没想到王叔叔抱住爸爸,忍不住哭了起来:“就因为是你的儿子,我才不想好好对他!”
眼前的一切,我看不懂了,反正爸爸抱住王叔叔,而妈妈抱住了他们两人,三人抱头痛哭。哪怕我拥有一个经常考100分的脑袋,我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要对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地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同学们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上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