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钱可以换来许多的东西,但人们通常都是舍不得花钱,总是一直攒一直攒,到死也不花,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就是幸福吗?
我曾在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只灰老鼠,一只白老鼠和一只蓝老鼠是好朋友,它们都有一块地,白老鼠和蓝老鼠种粮食,还互相交换,而灰老鼠却种玫瑰花,当花儿卖光时灰老鼠成了大老板。
它不会为食物发愁,却担心自己的钱被人偷走,所以,它整夜在钱旁边,不吃不喝,白老鼠和蓝老鼠来看它,它也不去开门就连它们从房顶上吊下来的鸡翅也不敢尝一尝,生怕朋友谋财害命,最后饿死在钱堆上,难道这也算有钱的幸福?
是的,钱是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却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有一个人有一块纯金的手表,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可后来表还是被偷走了,让人意识不到的是,这个人从此变成非常快乐。
他说:我从未有过如此的\'轻松,有钱也未必会让我快乐和幸福,以前的提心吊胆现在也不会有了,我真感谢那个偷走金表的人,不过,他(她)要接着过我以前为钱所累的生活了。”
有债是一种痛苦,有钱难道不是吗?俗话说过: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地过一生也是一件好事,汝不知,钱可以为你创造优质生活条件,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你平淡的幸福。
我认为有钱未必会幸福。
有理想是有,可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理想?我自己都不是太明白。
是作家吗?我固然有一丢这上面的天分,我自幼那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是摆设,只是与这“作家”二字有何关联?是想学网络作家编造一些新世界、新大陆、新天地吗?是想学秦鹏凭借一本《故国神游》被公司录取吗?定然不是。那,是想学朱自清字里行间的那种文气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我以前也曾经问过我,但我凭借着一句“我就是我,没有那个必要”掩盖了过去。然而再回首,依旧是给不出一个答复。
那么,画家呢?也是依着那点想象力,我的画作有我自己的味道,而不会再有其他人的气息,但我了解自己,我的实力远不足以创作,仅仅限于临摹罢了。我更知道,我连一连载都画不了,更别说有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了。
出国留学?这应是每一个学生的梦想吧?我不盼着什么哈佛,也不说去加拿大、美国、法国哪儿的,仅仅是首尔大学而已,这个在亚洲韩国第一学府、排名第五、世界第三十一的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甚至比中国人尽皆知的“清华”、“北大”的\'排名要低上一些,但是我真的可以吗?然而又有人说:“理想必高于现实。”于是,我默默的做着这个美丽而又遥远的梦,只是……只怕有一天,这个“理想”会变成“白日梦”。
现在看来,我仍是迷茫于“理想”二字,但在看先前的文字,模糊中透出一句话:“我了解自己,我理解自己,我要做我自己!”这不正是“理想”吗?做“自己”。
我有理想,做自己!
人吗总是说,知足者常乐,人还是不要太过于贪心的好,安于现状就可以了。可是,知足者真的常乐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大学生毕业之后,一些人选择了去外地闯荡,一些人选择做小本生意,还有一些人选择安分守己的\'在本地的私企里面做个普通白领。一次同学聚会,大家谈论起现如今自己的生活。那些选择了去外地闯荡的人,一个个都去了许多地方,见识了许多风土人情;曾经选择了白手起家的人大多数已经发家致富。轮到这些选择了做普通白领的人说的时候,她们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她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毫无激情。每天上班,下班,第二天再上班,再下班,到了月底是领上自己的工资,下个月再继续上班,下班……她们没有去过世界各地,也没有经历过商业受挫,她们有的,只是每天去了公司和一群妇女们谈论各种八卦,她们的生活没有一丝起伏。
老人们总是去拜佛祈祷希望自己和儿女们都能一帆风顺,我不能说她们这是错误的做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年轻人,还是闯一闯比较好,何必在十八岁的年纪就过上八十岁的生活。知足,会让人乐一阵子,却不能让人乐一辈子。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厌倦这种平凡的日子,这种不起一丝涟漪的日子。
同样是一片湖泊,不流动的,即便最初再美,也会成为一滩死水,慢慢发臭;流动的,即使一路上会遇到高山、峭壁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她仍然是快乐的,因为在她找到她的归宿——大海时,她可以很自豪的说:我这一生不是碌碌无为的,我一直在奔跑,在冒险,我还有可以回味的事情。
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我始终坚信,知足,不一定常乐。
或许,在创作的话语领域中,“书法”与“当代艺术”的联姻,目前为止还摆脱不了“包办婚姻”的生硬性质,但传统书法在当代社会中重现生命力的尝试,却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重生,近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商业书画拍卖活动相继掀起“书法热”的高潮。在各地“春拍”、“秋拍”现场,一些历史悠久的名家书法作品,常常成为拍出天价的“香饽饽”。而“书画收藏”也随着民众消费力的提升,从最初的小众高端情趣,变成了参与受众更多、更广的民间潮流。“书法”这厢被不少当代艺术从业者视作“弃儿”,束之高阁,另一厢却被披上“商业”、“时髦”的华丽外衣,以更加“前卫、摩登”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书法”的受宠,首先体现在商业拍卖领域,嗅觉敏锐的艺拍从业者、经纪人、商人自然不会错过。2010年“春拍”时分,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2亿元落槌,这被业内人士视作“天价书法”时代的启动序幕。正如深圳365艺术超市创始人、资深艺术品经营人黄泷对南都记者所说:“以前,艺术品拍卖更多将视野集中在‘书画’上,‘书法’却是一个易于忽略的领域,实际上,书法具有很强的.交易价值和收藏价值,按照艺术品市场‘朝三暮四、轮流坐庄’的规律,也该轮到‘书法’走红了。”
但一个悖论也随之而来。“书法”的“牛市”,更多属于先贤名家的墨宝名作。今人的作品却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在中低端市场苦苦徘徊。春节、喜庆时节是“书法”暂时井喷的时刻,但满满当当地堆放在热销摊位的字帖、等,却只能在几十元的价格上浮动,问津者并不多,而最致命的是,它们的作者仅仅是一些技艺熟练的“写手”,任凭字迹再光鲜漂亮,这些应节作品根本也达不到“艺术作品”的水准和要求。
一面是古代书法披上商业外衣后的“增值”,一面是“今日书法”的门可罗雀,这些现状无疑都宣告着,书法的“现代化”之路,如同将它嵌入“当代艺术”中的尝试一样举步维艰。
在社会问题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抱怨和不满当中,本文作者正是发现了这一现象,反其道而观之,从现实社会中发现美好的一面,用“心”去感受幸福,呼吁人们用美丽的眼睛去看世界的美丽,用幸福的心去品味身边的幸福。全文的论述简要精练,论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问句开篇,以答句结篇,首尾呼应,观点鲜明,耐人寻味,
多媒体艺术来势汹汹,亦同时催生了“多媒体书法”这一崭新名词。电子工具取代传统纸笔,把字体设计变成一项颇为格式化、标准化的工作,是否还能绘出古代书法的气韵和精道?
“多媒体书法”一词可衍生出多种艺术流派及形式,统纳在这一名词之下的,既有众所周知的“艺术字设计”、“数码书法”、“签名设计”等等,还有形式更新的“音乐流派书法”、“戏剧流派书法”等等,书法由一项静态的艺术,逐渐演变为酷似舞台艺术般“跳跃”的状态,或者被高科技(FLA SH、PS等拆分成各种“动态”的字体和笔画,将设计感和立体感推向了极致。
但这终究不是“书法”。《中国画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资深艺术品评估人江福全就十分抵触“多媒体书法”的提法:“多媒体用‘电子画笔’对书法字体进行临摹或再创造,却已经脱离了书法的本源,所谓‘多媒体书法’只能说是一项与书法相似的新兴艺术,脱离了宣纸和毛笔,就很难称之为‘书法’了。”他坦承,多媒体与书法的结合,对书法的推广有益,有利于实现书法的国际性和世界性,但很难成为未来书法的主流。
“早些时候还流行过所谓的‘现代书风’,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就已经有艺术家开始尝试对‘书法’进行‘变形改造’,以推动书法的演变过程。”但在江福全看来,这些尝试都还处于比较生硬和皮毛的阶段。
或许,书法与当代艺术、多媒体艺术的关系,归根结底不应纠结于“形式”。“当代艺术跟传统的关系实际是要人们非常细心地去体察和发觉的,必须从传统的每一个蛛丝马迹找到跟我们现代人心灵的关系,然后从那里再生发出一种真正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邱振中归纳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