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冬天,有时是美丽温柔的,有时又是冷酷无情的。我对冬天的感情复杂,既充满喜爱,又极力抗拒。
说它美丽温柔吧,有道理!早上一起来,推开窗,看见外面下雪了。雪花柔软美丽,像无数仙女身着白色的舞裙,在空中偏翩翩起舞。晶莹的花瓣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将大地装扮得格外素洁和美丽;像一只只雪白的蝴蝶,飞入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们展现它楚楚动人的风姿;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永不疲倦地和人们嬉闹,拍打着人们发热的脸庞,化成水珠。洁白的雪花悄然无声地落下,不大一会儿,整个世界便是银装素裹了。我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出屋外!
我们扑到雪地的怀抱里,打闹嬉戏,把大人们丢在家里。爬到树上摘冰凌,打雪仗,滑雪。玩得不亦乐乎,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仍不绝得冷,也不觉得累,一直玩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说它冷酷无情吧,也有道理!它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寒风刺骨地吹着,我的手都冻裂,出血了,疼的不敢攥拳,但是寒风依旧在吹,没有可怜我的小手的意思;它还是一个强盗,带走了叶子的生机,带走了花儿的美丽,带走了动物的活力;它还是一个讨厌鬼,大雪封道儿。坚硬成冰,给环卫工人带来麻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这就是我眼中的冬天,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季节。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不仅因为壮阔的措辞,更因为写作风格十分有内涵,又豪放狂野、不拘小节。“诗人”这个词已经概括不了他了,他更像一个乐队中的主唱,心底总蕴含着那抹不去的潇洒。
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消失了,褪去了万众瞩目的色彩,当每个人都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以乐观的心态顶住了压力,并以一首首气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
他在众人中复苏,同时复苏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扬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是一个放荡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是他,才会如此豁达地接受,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了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是啊,没有风浪的人生,岂不太平淡无味了?越是起伏不定的人生,越能成就搏击风浪的扁舟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一生,越能成就一个人的千古绝唱……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他在我心中已成了一位英雄……
“出于泥而不染”圣洁的莲花就像一个轻盈的舞者,长在河里。可爱的粉末,浪漫的紫色,和平的白色,在眼睛里幻化成光线,现在莲花的美丽,印在我的心里。
莲,清池的颜色。
莲花,质朴,安静,不与其他花争奇斗艳,也没有顽强的生命。牡丹的.高贵,她从来没有关系过百合的纯洁,她也没有气息玫瑰的美丽,她也没有模仿。她这么普通,平凡,但很开朗。每当夏天灿烂的阳光照进心房,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一点也不害羞,退缩。倾盆大雨用力洒在她身上,她也只是稍微摆身,没有抱怨过。凉风习习,她不会强迫自己站起来,只是随风跳舞,不拘束。我爱莲花。因为她很开朗。
莲,荷叶风景。
谁不说荷叶和莲花是天生的一对,就像他们缺少对方就活不下去一样。嫩绿的荷叶从水中温暖出来,莲开始扎根,夏天在水中开花。看到河上,莲和荷叶的默契合作似乎在前奏,他们打算一起观赏河塘的美丽,执子的手,和子一起变老。其他花厌倦了绿叶的陪伴,乘着大风吹走的机会,荷叶和莲,已经发出了永生的誓言。刮风下雨,你还没见到他们吗?我爱莲。因为她从不放弃荷叶的人生。
莲,鱼池装饰。
望金鱼游,碧波荡漾,谁注意过眼前的莲花。有时候,金鱼在游动,差点咬断了她的根茎,她也没有抵抗过,只是尖锐地固定下来,放松下来。有时,池底的金鱼变成了金色的大盘子,她在人们面前变色,从一抹金色变得柔软,就像魔术师一样。有时鱼群混乱,左右碰撞,她作为指南针,为鱼们寻找方向。池水变脏了,人们想放弃的时候,她让人们眼前明亮,变得愤怒。我爱莲。因为她是风景。
我眼中的莲花,虽然不美,但很简单,不引人注目还是耸立着,不骄傲,不放弃,也许是美丽。“洗涤莲不妖”。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
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来表达内心的忧苦。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好在《离***》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死于秦人之手,而非死于自己之手。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一想到屈原,身着素衣长袍,腰佩陆离长剑,他那深邃的目光洞穿历史迷烟,感动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也让一代代的中国人自愧弗如。那滚滚的汨罗江水,是他的泪。水流不尽,他的泪却尽了;那火红的枫树林,是他赤诚的爱国之心,枫叶落,他那爱国之心却永不老。
人生百年能有多少意义,不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的爱永远地定格在楚国黎民,那楚国江山是他深深的眷恋。能为爱而死,屈子应无悔。
屈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一生中与周围的恶势力进行了坚强不屈的斗争,并以为武器,倾吐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在文学上是一名巨人,但在政治上是一名弱者。他满腹报国之志,一心一意辅佐楚王,力主改革旧制,举闲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但终究无用武之地,含怨怀愤而死。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由于顽固派当权,奸臣当道,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屈原的无能,他不能很好的完成变法革新的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屈原不懂得汲取教训,他首次被放逐后,走受到楚王重用,召回京城,但他丝毫没有汲取经验教训,改变自己进谏的方式,处事策略和与奸臣斗争的方法,而是不管不顾,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最终落得再度放逐,且这一去不回。屈原不重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等极制度。
再回首屈原的一生,与其生活在愁苦烦怨之中,倒不如一死了之,死是他最好的归处,而且他还死在一个最佳的时机与地点。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来传颂的,他留下的不仅是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的精神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相传这天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他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最终投入汨罗江,后来人们用端午节来纪念他。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湿润的天,淅淅沥沥的雨。同行的人,没有雨具,匆匆忙忙地赶路,忙着躲雨。然而,唯有苏轼,迈着沉实平稳的步伐,深邃的双眸凝望着远方,嘴角似起未起的有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这雨不是意外的灾祸,而是生活的点缀;仿佛这雨不是老天对人的戏谑,而是生命的诗意。果然,雨过天晴,山头温暖的阳光迎向人们,同行的人该是一展愁眉的时候了,而苏轼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遇雨而不惊,雨晴而不狂喜。面对打击毫不失意,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这生命的从容令我难以忘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朗星疏,疏落的梧桐投下孤单的影。苏轼在院中踱步,仰望苍明的月,月圆之日,该是团圆之时啊!然而,朝廷如“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亮总是“别时圆”。境遇的惨淡,寂寞无依,化为苏轼头上的一根白发,或是脸上的一道沧桑。苏轼与常人一样,有心结。(很好。)
可他参透人生,有结又有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抬眼望一眼明月,苏轼淡淡地笑了,即使纵隔千里,依然可以共婵娟。
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态,于逆境中自我调整,不像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急躁,不像杜甫“忍能对面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愁苦。
苏轼的笔下,是一种生命的从容。它源自磨难困苦挫折阻塞,源自不沉沦,不气馁,源自博大的胸襟,豁达的心态,源自从走过的每一步中思考,感悟,让自己的生命超于荣辱得失,真正解放、开阔、自由。
苏轼让我记住了生命的从容。这生命的从容,我会永久记下,也许我不会达到这完美的境界,然而我会一直走向它。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