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我爱阳光,但有时我更加喜爱雷阵雨,因为雷阵雨可以给我带来无限凉爽。
炎炎夏日,地球就像一只大火炉。田野里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稻谷都快被晒弯了腰,就连树上的知了,也渴得叫不出声了。
忽然,蓝蓝的天空就像墨水瓶打翻了一般,大风起了,豆大的雨点让人猝不及防。雨变得越发大了,不停地向地面泼了下来。
只听见“哗哗”的雨声在天地间回荡。瞬间,一条白里带红的闪电在天空展开,寂静了几秒钟后,一阵阵雷鸣声伴着雨声从天际边滚滚而来,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直至消失。我出神地望向窗外,路边的大树,花儿……仿佛一切都在努力吮吸着这大自然带来的甘露。
渐渐地,雨声小了,雨停了。我走到户外,感受到干净清新,人们脸上的疲劳也被这雨水冲刷掉了,大自然也变得生机勃勃,一切变得更加美好了。
从此,我越发喜欢雷阵雨了。
热浪,在田野上翻滚着,汗珠,在人们身上肆虐着,奔腾着。当肌肤被汗水包裹的近乎窒息时,人们热切地期盼雷阵雨的来临。
天,一半蓝的有点过分,一半却是黑云片片,浓烟滚滚,黑云开始呼啸着向蓝天袭来,肆无忌惮的吞噬着蓝天,蓝天无能为力的淹没在一片电闪雷鸣之中,天地之间,卷起阵阵诡异的飓风,似在氤氲一场天地的神奇。
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的沉寂,一声惊雷惊醒了大地上的生灵,雨,如根根银剑疾射而下,狂猛暴唳的射向每个角落。似乎要把上天的怒意洗净,要把人的愤懑填平,雷阵雨带着青蛙的欢声鼓掌,和着蛐蛐的低声吟唱,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
雷阵雨,如梦般垂青于人们的希望,又在一瞬间停止,让人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于是,在希望,失望,欣喜之中,雷阵雨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
雷阵雨轰轰烈烈的来,轰轰烈烈的去,如火的热情,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希望和想象。
炎热的夏季容易出现雷阵雨,你看今天就出现了雷阵雨。
太阳公公的脸真是说变就变,刚刚还是阳光明媚,现在却变得乌云密布,外面热热的,但没有一丝风,小树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好像被人点了穴似的。路上的行人不时的擦着额头上的汗,小狗伸着 舌头,喘着粗气。
可是,热的时间并不长。突然,我被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吓了一跳。马上,雨点从天而降,那都豆大般的雨点打在窗户上,就像天上有人用盆泼水似的,那水哗哗的顺着窗户向下流。路上的行人,都 打着伞,那伞五颜六色的。天上没有一只小鸟,原来小鸟都躲在屋檐下避雨呢!我透过窗外往外看,我看到远处的山和楼都很朦胧。
雨渐渐的变小了。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一道彩虹横跨在天边。我打开窗户,一阵雨雨后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