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这个辩题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刚开始会倾向于正方“美是客观存在的”,细思的话,却是更倾向于反方。
就正方而言,我所理解的,美如果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不管有没有人去感受,美都是存在的,不能因为没有人去感受它,而说它不存在。而美正是因为有规律可循才能形成所谓的美学。
众人所认为的美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审美感受,而不在于物体的本身,任何物体都是有它美的地方,当然也有丑的地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丑,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所存在的社会,人们用自己的审美去判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因此,我们所谓的美学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才产生了他自己的'审美,但不管如何审美,有些东西有美的地方,始终会被发现,就如吴哥窟、金字塔等的世界奇迹,或许会因为不同的人的审美不同而短暂地被认为不美,但它们的美不会因为人觉得它们不美而改变。
在美不能与美的感受混为一谈这一点上,正方没有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他们虽然多次强调反方将美与美的感受混为一谈,却没有更深入地去阐述,美与美的感受有何不同。另外,正方在一辩的时候,提出了美是有迹可循,是有规律的,却一直没有举例给出一个标准。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心理学教授朗洛伊丝教授根据研究得出,人脸美的判定,关键在于人脸是否趋近于一种脸的平均状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纵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但是,美是有标准的,美还是在那里,只是人的审美不同。
就反方而言,我所理解的,如果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可以从美的起源来论述。美,其实是人类所制定出来的一个标准,因此,由此看来,倘若没有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人来定出这个标准,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既然美是由人所制定的,如何能脱离主观感受?
而对于动物,它们不存在思考,因此它们所喜欢的,只是本能的驱使,更不会有美的概念。由此想来,没有美的感受,所谓的美与美学也就荡然无存。吴哥窟、金字塔这类的建筑,当初既然建造出来,便是由人而设计,有人的主观感受才会有这些人为美的东西。至于大自然的美,没有人去感受,没有人去进一步体验,没有人去灌注感情,大自然纵使存在在那,但并不会有美。
这三年,充满了欢声笑语,深情厚谊。朋友之间的玩笑,课堂上的小插曲,各种的喜泪交加。尤记一次音乐期末考,同学们一个接一个郑重其事地走上讲台,施展自己的看家本领。其间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一不小心破音或跑调,窘出一脸尴尬,担心遭到大伙儿哄笑。我们确实笑了,但这笑声满含善意、包容与理解。伴随笑声,更加热烈的掌声总会接踵而至,以鼓励他唱出自己的信心之歌!现在想来,这笑声与掌声朴素且无私,衬着纯真,衬出美好,是三年同学生涯中值得珍藏与回味的一处丽景。
这三年,我们拼搏,我们付出。初一到初三,上学越来越早,放学越来越晚,我们身心俱赴,迎曙光,追皎月,上下课的铃声和操场上的'喧嚣已给我们自动过滤掉。教室里,我们开动脑力,吸收知识;操场上,我们挥洒汗水,强健体魄。每个夜晚,柔和的灯光映出书桌前我们勤奋的身影。最难忘的是考试前的复习,同学们或仰头苦思,或俯身疾书,或读,或背,六十五个声音在空气中碰撞,交融。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自然同频的和谐与陪伴,让人产生一种妥帖与温暖:在这样一个班级体,和这样一些学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实在是自己的荣幸!
有付出就收获!这三年,受着阳光雨露的滋养,我们快速而有力地成长,知识在成倍增加,视野更加地广博,阅历越加丰富。这三年,我们也历经风雨挫折,赢得成功与快乐。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如今逐渐成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塑造了坚强的性格,坚定了人生的志向,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与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我们的收获满满载载!偶有迷茫怯弱时,看到眼前亲切真诚的师长与友人,立刻就会注入满满的能量,坚定脚下的步伐!这三年,因为有你们,我青春无悔!三年的点点滴滴,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不可磨灭且永志留存的记忆!
再回首,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同学们,让我们以此为基,向着自己的理想坚定前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